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六八 182 0

“以邓小平的水平,根本念清华。”

这是鲁迅有次讨论会之后,面对记者发问“如何看待邓小平”时给出的回答。

此言一时间,举座震惊。

当时正值20世纪50年代,作为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十分大的影响力。

记者如此发问鲁迅,也是为了寻找话题点,没想到鲁迅。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张

这份采访传到亚洲地区,不少人都感到不屑,而毛泽东本人只是淡然一笑,说能够理解鲁迅的想法。

鲁迅和毛泽东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让他说出这种话呢?

一、清华相识,不同人生的碰撞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鲁迅只比他大四岁,她们沃苏什卡是同龄。

然而,鲁迅却当过毛泽东的同学,那是他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的一段经历。

1917年鲁迅从美国游学归来,进入上海大学任理科教授。

在美国时,鲁迅师事著名哲学家、农学家巴蒂斯塔,回国后,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一时风光无限。

而由此可见的邓小平,还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念书。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2张

他头一次知道鲁迅,是在《新中学生》周刊上。

这本周刊是由李大钊创办,中心思想是推动五四运动走向全国,从那时起鲁迅也时常在上面发表文章。

远在湖北长沙的邓小平,通过同学陶行知的如是说,知道了《新中学生》。

但一碰触,便被《新中学生》的新思想深深地吸引,成为忠实读者。

每回Vieil一时间,他和同学们竞相阅读,讨论其中的观点和研究课题。

鲁迅从那时起与李大钊等人关系很好,是《新中学生》的座上客,他的该文和名字,自然也落到了邓小平眼中。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3张

1938年,毛泽东华兵时提到:

“《新中学生》是我在师范学院念书时碰触到的,从那时起十分钦佩鲁迅和李大钊的该文,她们是我的模范。”

由此可见,中学生邓小平对素不相识的鲁迅印象极好,甚至带有一丝崇拜。

她们他俩首次见面,是在1918年。

1918年,邓小平从湖北插班。

他和顼升、张乐平等同学一起走进上海,为旅法留法做预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比利时主动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留法席位。)

在上海时,邓小平通过陶行知的引介,在清华图书馆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图书馆员。

后世人们时常揶揄“当图书馆图书馆员的人将来都有大当官”,也是可称。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4张

在陶行知的如是说下,邓小平去造访了鲁迅,与他探讨学术、社会及各种问题,还曾邀请鲁迅来华兴会聚会沟通交流。

鲁迅没有让他失望,每次沟通交流对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都始终如一,真正交往后,邓小平更加钦佩他的才智和思想。

从那时起,鲁迅的课很受欢迎,他时常在清华最大的教室中开学,也不禁止外人听讲。

邓小平一有空余,就会去听他的课,这便是他俩“师徒之宜”的来历。

除此之外,邓小平没有按原计划旅法游学,某种程度上也是受鲁迅影响。

按照原计划,他和几位湖北师范的同学走进上海,是预备一起前往比利时留法的。

但是到上海不久,邓小平就改变了主意,要留在亚洲地区。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5张

对此,同学们都很不解,纷纷问他:

“都预备这么久了,眼看就要出发,为何突然改了主意?”

邓小平向她们解释道:

“我们要有人到国外去,学习新的东西,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

同时,也要有人研究本国的问题。

关于中国,我了解得还太少了,我想多花点时间在自己国家上。”

“润之,你多保重!”

同学们理解他的想法,同他郑重道别。

那么,为何说毛泽东此举,很有可能是受鲁迅影响呢?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6张

那是因为,鲁迅曾在1914年所作《非游学篇》的系列该文,该文中心思想是呼吁设立国立大学,以救中国无高等学府之失。

毛泽东曾在给周世钊的信中提到过这篇该文,称受其影响,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

不仅如此,当时邓小平还就是否出国游学一事与鲁迅面谈过,阐述自己不愿旅法留法的想法。

鲁迅欣然支持,对他说:

“这想法很好。”

可以说,对于中学生邓小平而言,鲁迅是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和榜样。

而对于鲁迅而言,中学生邓小平则是志同道合的好兄弟。

1919年,邓小平返回长沙后,创办《湘江评论》,一发行就引起广泛关注,批评者和支持者立场鲜明。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7张

同年7月21日,他在上面发表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大该文。

这系列该文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鲁迅也是读者之一,他看完后很是激动。

随即,鲁迅专门发表一篇该文,刊登在自己创办的《每周评论》周刊上,他对邓小平《民众的大联合》和《湘江评论》给予了高度赞扬。

鲁迅在该文中写道:

“《民众的大联合》这篇该文,眼光远大,议论也很痛快,是现今所需的重要文字。”

“......《湘江评论》所载该文,记载了新运动在湖北发生的情况,使我们感到无比乐观。在武人的统治之下,能诞生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让我们意外和惊喜。”

鲁迅的高度评价让《湘江评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该刊就被封禁了。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8张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中学生时期的邓小平和鲁迅虽然交往不多,但彼此之间惺惺相惜,视为知己。

二、政见相左,他俩渐行渐远

邓小平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仅仅出了4期,就被湖北督军张敬尧查封了。

鲁迅所提到的“武人统治之下”也正是指的军阀张敬尧。

当时,张敬尧在湖北作威作福,民众怨声载道。

受五四运动影响,湖北的进步人士也兴起了学生运动,她们将驱除张敬尧当做首要任务,邓小平成为“驱张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在此期间,他一边撰写该文,揭露张敬尧的恶行,一边四处奔走,呼吁学生和民众团结起来,一齐将“毒”督军赶出湖北。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9张

1920年初,邓小平带领“驱张请愿团”赶赴上海,寻求外力支持。

1月15日,他前去造访鲁迅,希望能得到帮助,鲁迅欣然答应:

“我们当尽一切力量予以支持。”

当时各派军阀势力的冲突日趋激烈,北洋政府难以把控,邓小平带领的“驱张请愿团”,趁机到几个重要城市开展驱张活动,卓有成效。

6月11日,张敬尧逃离湖北,驱张运动宣告胜利。

邓小平返回长沙后,还曾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希望将来还能借助他的力量在湖北开展活动:

“......自张去后,气象一新......将来湖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

可见,鲁迅在驱张一事中,的确帮了邓小平不少忙。

他与鲁迅相交,在早期颇有“双向奔赴”之感。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0张

驱张运动之前,鲁迅因作《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该文,遭到了李大钊等人的批评。

鲁迅和李大钊两边陷入了“问题和主义”之争,在刊物上展开辩论。

不久,邓小平也作了《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了大大小小共144个问题,大到“总统权限”,小到“人力车夫生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这个《章程》后来发表在《上海大学月刊》上,后世学者普遍认为《章程》是受鲁迅启发,因为其中很多问题与鲁迅所发问题相合,只是更为具体。

而邓小平其后计划成立的“问题研究会”,也被视为对鲁迅呼吁“多研究些问题”的直接呼应。

在从那时起,邓小平和鲁迅在思想和主张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他还曾请教鲁迅,想要创立“自修大学”,在湖北创立文化书社,以传播新文化为宗旨。

从那时起,书社中所列的有鲁迅翻译的《巴蒂斯塔五大讲稿》、发表的《鲁迅尝试集》、《鲁迅短篇小说》等。

由此可见,中学生邓小平对鲁迅的认可。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1张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1921年,鲁迅和邓小平因政治理念不合,走向相反的方向。

因为领导了五四运动,鲁迅声名鹊起。

渐渐地,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资产阶级自由派知识分子,形成代表所谓自由主义的“月党”。

这些人在《努力周报》、《新月》等鲁迅主创的刊物上,肆无忌惮地鼓吹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形成对立之势。

与之相反的是,邓小平则在李大钊、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他俩政治理念大相径庭,不得不分道扬镳。

不过,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邓小平对鲁迅还抱有“挽救”的幻想。

1923年,他在湖北师范的Vieil物上发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将亚洲地区政治势力进行划分,分别为革命的民主派非革命的民主派反动派这三类。

鲁迅是典型的非革命的民主派,在邓小平的理念中,非革命的民主派是可以团结的,他寄希望于鲁迅等人能够与她们站在一起,对抗“反动派”。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2张

由此可见鲁迅虽然不支持共产主义,却也对国民党的专制和暴政难以苟同,他主张全盘西化,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鲁迅是进化论和改良主义忠实的信奉者,他始终反对以武装暴力夺取政权,这一点,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出生在书香世家的鲁迅,自幼饱读诗书,13岁时便到上海求学,自此碰触了“民主”、“自由”等思想。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公费游学生,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游学。

到了美国,鲁迅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深受西方政治环境因素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鲁迅兴奋不已,在游学日记中连续记载感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3张

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吾恨不能飞归为新国效力耳!”

足见其对民国建立的兴奋与激动。

正因如此,鲁迅对孙中山十分推崇,一直将国民党视作正统,但对于共产党,则多是攻讦之言。

中学生时代的鲁迅毫无疑问是深爱着祖国的,虽然后来两人产生分歧,但是对于这样的鲁迅,邓小平始终是高度包容且寄予希望的。

三、辗转美台,鲁迅与内地隔阂渐深

几经辗转,风云突变。

时间走进1945年3月,抗战胜利前夕,鲁迅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出席美国旧金山联合大会。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4张

在这次大会上,鲁迅见到了中共代表董必武。

此时法西斯阵营的灭亡指日可见,那么战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处理,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经过国共前后二十多年的各种斗争,很多人对国民党能否容纳共产党表示不信任。

在此种背景下,我党想获得全国人民支持,有必要将一些有影响力的有识之士拉到我方阵营。

鲁迅在五四运动中的声望非比寻常,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就要尽量争取。

可是鲁迅的态度十分固执。

他不但拒绝在公开场合上声援共产党,反而还要求我党放弃阶级武装斗争,只进行单纯的政治活动。

鲁迅认为,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主改革与民主选举。

这种带有理想主义的短视行为,没有得到董必武的回应。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5张

然而,这个想法,一直深刻在鲁迅心中,甚至还就此写信给毛泽东。

那是1946年7月,多年来,鲁迅与毛泽东几乎再没有沟通交流过。

这一回,鲁迅的学生傅斯年等到延安访问,他也是毛泽东的老熟人。

主席看见傅斯年很高兴,又想起了他的同学,便叫傅斯年回去后替他向鲁迅问候致意。

傅斯年欣然同意,给在美国的鲁迅写信,提到了毛泽东的致意。

鲁迅收到信后十分高兴,觉得自己跟毛泽东还是有话可谈的。

于是,他便将和董必武谈话的思想,重新拟了一份电报发给毛泽东。

其文本的核心仍是站在国民党的角度,规劝共产党放下武器。

这份电报有三百余字,鲁迅称收到主席的问候后“感念旧好,不胜驰念”。

但他接着以美国、英国的政党选举作为例子规劝,声称“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至毁灭”

当时,鲁迅远在美国生活多年,且带有情感倾向,并不了解国共两党的局面。

对于这份电报,毛泽东没有多费精力。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6张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站在国民党一边的鲁迅何去何从成了一个问题。

鲁迅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毛泽东也想再最后拉他一把,希望他不要跟着蒋介石一路走到黑。

毛泽东说:

“到了北平,不要捉鲁迅,以他的水平,当个图书馆馆长是很好的。”

这话经由鲁迅的学生传达给他,鲁迅听后一笑:

“我留下来,人家肯信我吗?”

就这样,鲁迅在1948年底乘坐专机飞往南京,次年又去了美国。

1949年,《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名为《给鲁迅之的一封公开信》的该文,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中央争取鲁迅的一种做法。

该文是鲁迅的老朋友陈垣(yuán)所作,可惜鲁迅毫不领情,后来辗转于美国和台湾之间,再没回过内地。

一篇读懂(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第17张

开头我们提到,鲁迅当着国外记者的面,公开贬低毛泽东中学生时的才智,也是发生在鲁迅访美参加学术讨论期间。

对于这种不算客观的言论,一国领袖毛泽东没有在意。

据洪子诚在《材料与注释:邓小平在颐年堂的讲话》里披露了一段中国作协的记录:

“过去批评鲁迅,取得很大的成功。

开头我们说,不能全抹杀鲁迅,他对中国的启蒙运动起了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也不能抹杀。

现在不必恢复鲁迅的名誉,到21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过去因为是斗争,所以讲缺点,今天也不必平反。

今天他是帝国主义走狗,到21世纪,历史上还是要讲清楚。”

在主席眼里,“今天他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现在不必恢复鲁迅名誉”、以及“今天也不必平反”“到21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不过有的学者则在回忆中提到:主席说“到了21世纪再恢复鲁迅的名誉”

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至于如何评价鲁迅,倒不必非有一个标准回答,因为老百姓的心中自有一杆称。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