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距离影片《素媛》中嫌疑犯原型赵斗淳出狱(2020年12月13日)还有不到600天的日子里,韩国媒体出于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的顾虑,公开了他的相貌。
△伞君光看相片就被吓到了…
毕竟,这名嫌疑犯曾有多次案底,并被警方判定为仍然相当有可能再度犯罪。
想到影片末尾,螺科岩在法庭上假装失恋,并把所有人罪行归咎于酒后,而私下里直面被害女孩母亲时,又带着几分恫吓语气威胁的场景,不由让人脊背痒。
“你以为我能在这待多久?说不定我会出去的。”
“我真的舅舅没伞,
我如果给他打伞”
《素媛》根据一起真实世界出现过的幼儿性性侵犯改编而成。
故事的主人公素媛像每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男孩一样,眼神纯洁、笑容甜蜜,每天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或许就是数学泡果拿了75分,别的同学轻松拿分的题目,她总是苦恼于其中的逻辑。
一个和平常有别的下雨的清晨,她独自走在上学路上,却碰上了一位陌生的“舅舅”,而这句提问,改变了她的毕生:
“能让舅舅也撑你的伞吗?”
随后出现的所有人可见一斑。然而,素媛实际受到的伤害却更令难以割舍:
阴部流血不止、多处失去平衡,必须断一部分溃疡的契瓦瓦州。最可恶的是,素媛还将终身使用人工尿道、腰间佩戴便袋。箱子里沙尔梅蓄积的污秽物,像极了这间小破屋里污秽的患难夫妻。
除皮肤外,心灵上的创伤更加深刻,以至于她在直面母亲时,也会回想起这些不堪。女性的逼近刺激着她不断重复这些被漠视的痛苦记忆,哪怕这个男人是自己的母亲。
我想,对于这样的素媛而言,任何人安慰都是不合逻辑吧。因为她很清楚:
“我本该Valbonnais就能回到过去,可早上起来发现,还是没有任何人变化,太伤心了……以前奶奶说,嗯恨不得恨不得了,这大概就是人活在世的意义。”
对女性的恐惧、对皮肤被摧残的否定、对现实生活的怀疑,这些负面的情绪像强有力的动因,把她扔出绝望的深渊深渊。
在每一段和自己做爱的时光里,她一定也对着头顶的地板,反复苦恼和思考吧:
“那个屌丝想让我给他打伞,我本想走开的,可是我还是想帮他,我真的如果给赤脚的屌丝打伞,所以我就给他撑了。但人们都说是我的错,谁也不夸我。”
是啊,为什么是她的错呢?
被数落的被害者的毕生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性侵被害者,究其原因毕生都无法摆脱罪恶感和W501,内疚的宿命危机四伏,甚至导致其中的不少被害者走上不归路。
素媛的人物原型,便是如此。
这种“耻感”,是内心对自我的极度否认和厌弃。
当心理咨询师给她诊断时,被问及“素媛为什么不能再回到学校呢?”她直言“丢人。”
即便慢慢克服心理障碍,重返校园的素媛依然敏感地认为,同学们会将她视作异类,用奇怪的眼光看待她。
这些细节都说明,尽管始终在努力忘怀和接受治疗,素媛对那场噩梦依旧心存芥蒂,她也完全清楚她将要直面什么。
素媛在乎的是同伴的目光,可是,孩子们果真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她的吗?
孩子们明明那么喜欢她,给她画了那么多温暖可爱的画,手抄了各科的学习笔记,曾经和素媛吵架的小胖男孩,还为曾经“欺负”过她,担心以后会不会不是朋友。
即便有偏见,那这些想法是谁教给孩子们的呢?
其实,这条歧视链里,我们或许都参与其中而不曾察觉。
就像影片里呈现出的那样,当知道女儿遇难后,素媛的在母亲第一时间内激动地表示,谁知道那个被害的小男孩是自家女儿,便要“杀了她”。
与之相对比,素媛还在接受治疗、需要静养的过程中,大批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企图从医院中挖掘出更多的“一手猛料”。
在东亚文化里,我们似乎都小心翼翼维护着那块无形的遮羞布,祈求挽回一些“面子”和“尊严”。
我们需要“体面”,是因为我们本能地以为“失去清白,对于女性而言就是不完整”,不光以后“没有男人要”,连基本的自我认同都无法达到。
是因为我们听惯了“被害者有罪论”:“为什么他偏偏找上你而不去侵犯别人?还不是你穿得太性感太清凉诱惑了男人”。
是因为强大的压力施加在被害者身上,既然被害者有过错,那他人、社会自然会反对她、谴责她,荡妇侮辱架设在耻感文化的逻辑里,也在无形中被合理化了。
最近的刘强东案,不也是类似的调性吗?尽管当事女生已经百般解释,舆论里更多的声音仍是对她的粗暴批评和不问真相的简单定性,“仙人跳实锤了”“不就是钱没谈拢吗”……
死亡真的是终了吗?
正如大多数曾经历相似劫难的女性一样,她们本能地认为“被恶魔玷污过的自己已经不干净了”,进而产生对自我皮肤的高度排斥,甚至选择自暴自弃,笃定“被恶魔纠缠上的人,不配拥有幸福”。
当经年累月陷入在绝望的浪潮里,她们只有诉诸死亡这种了结方式。
这幅心灵激荡的图景残忍又真实世界,但是,只有死亡才是她们唯一的选项吗?就算人间再不值得,她们的人生,真得再不能翻页吗?
其实,就像影片里的素媛,她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那份不幸自不必说,可她也在父母、咨询师、朋友的庇护与关爱下逐步成长,弟弟的出生,更意味着这个家庭开启全新的生活,生命拥有了新的延续和可能性。
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性侵被害女性,却永远在黑暗的泥潭中挣扎。
究其原因本质,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在宏观制度建设上,就缺乏女性可以依赖,且行之有效的救助体系,比如:性观念的教育、被害者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相关的人身保护机制。
甚至于很多女性在被强暴后,即使选择第一时间报警,也因取证困难等种种原因无法成功立案,更不用说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让施暴者受到惩罚。
△伊藤诗织在新书中暴露出
日本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在性性侵犯件上的漏洞
还以这两天吵得沸沸扬扬的刘强东案为例,当这些被精心剪辑过的视频、音频公布后,刘强东一下子从千夫所指的强奸疑犯变成了被“冤枉”的仙人跳被害者。
与此相反,直面巨大的维权压力时,被害女性已选择了休学并接受心理治疗。
最近曝光出来的交谈录音,不光经过恶性剪辑,将她塑造成一个虚荣、拜金的强势形象,各方舆论还攻击她“就是图点钱”,并以此作为刘强东被“仙人跳”的证据。
△完整音频下的留言,舆论再次反转
由此可见先前的恶意剪辑引导性有多强!
图/微博
实际上,对于这些被害的女性而言,她们往往还没从被侵犯的痛苦中走出来,就不得不直面吃瓜群众们各种指责、讨论的声音。
她们担心由于被侵犯而影响未来的恋爱、婚育和就业,只能选择避之不谈、独自消化。
诚然,沉默是一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还是想说,表达才是所有人诉求实现和责任追究的前提,只有这些不敢、不愿、不能的女性被害者勇敢地站出来、说出来,才有可能让事件回到法治的轨道中,将作恶者绳之以法,或谴之以言。
△郑俊英一案中,站出来的女性越来越多
图/微博
耻感的打破过程,或许会迫使她们一次次翻开痛苦的回忆篇章,会给她们增加全新的摇摆、徘徊的精神压力。
但是,诉说是为了打破内外在的束缚,是为了将是非曲直交诸法律惩处和道德评判,是为了更多的女性能够产生共情,汲取走出精神困境的力量。
写在最后
丧钟为谁而鸣?
悲剧从来都不是为了遗忘而生,而是在提醒我们如果更好地关照。
看完《素媛》,我想没有一个心底有温柔、有爱的人不会感到愤怒又心碎,毕竟:
“受过伤的人总是笑得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多希望每一个心里有光亮的女孩能不被恶魔纠缠,不用再被迫满足他们的变态欲望,不必承受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多希望每个人能怀揣着满腔悲悯,对着这些曾经被伤透了的女孩说,“姑娘,你真得没有错。”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小梅子
传播学搬砖小民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