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素材(奇闻趣事搞笑)

六八 179 0

韩国

脚踏车的难堪境况——上便道还是上车道?

我在韩国有20多年二十一岁了,驾车走遍了韩国所有都道府县,所幸没遭遇过轻微的城市交通事故,但也曾因自己的过失,多次收到过韩国员警的罚单,现如今唯有更加小心谨慎,竭尽全力钻研交通规则。这篇我想着重聊聊韩国脚踏车的热门话题。

2007年之前韩国人多半

在新筑便道上骑脚踏车

我在韩国生活了近30年,虽然现在日常生活中骑脚踏车的机会很少,但回想起上世纪90二十世纪初到韩国留学时,为的是节省昂贵的电车票费用,买一辆脚踏车是最划算的省钱方式。不可思议的是,坐车大都在新筑便道上骑,几乎看不到下绿化带徒步的,新筑道上也根本没脚踏车机动车辆道标志——这对我来说称得上颠覆认知了。

时过境迁,2007年7月韩国将《高架道路城市交通法》进行了修定,最令大家难以适应的就是脚踏车的准则了,五大准则内容如下:

1.脚踏车原则上要在新筑道徒步,但例外情况能上便道。

2.在新筑道上要靠左侧通行。

3.在便道上要礼让过往行人,并在靠近车道另一侧慢速徒步。

4.安全三准则。禁止酒后坐车及并行坐车;夜晚要打驾车灯;在路口须暂停并确认安全。

5.未满13岁幼儿可在便道坐车但要戴头盔。

这个规定称得上把脚踏车的徒步准则进行了一个180度掉头式大转变。

上便道好还是上车道好?

各有各的安全隐患和现实其原因

只不过,能在便道上坐车的北欧国家,在世界上似乎只有韩国一家,这要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其原因。首先,韩国普及化脚踏车是从上世纪60二十世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开始的,虽说是普及化,但普及化率也不是很高。但是由于韩国相对窄小的自然条件,造成高架道路难以拓宽,且地势高低不平、蜿蜒崎岖。这种条件下,脚踏车与机动车辆混在一起必然导致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坐车的人觉得“与其在绿化带上被汽车撞到,不如在便道上被员警逮到”,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在70二十世纪先后两次修定了城市交通准则,容许了脚踏车上便道,而且确实立竿见影的将城市交通事故率降了留下来;另一其原因是,脚踏车对韩国人来说,不是作为上下班的城市交通工具,而多半是家庭主妇去附近商店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工具而已。那就势必常在店铺鳞次栉比的便道上来来往往。两种其原因相得益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脚踏车走便道的习惯。

只不过,在当初容许脚踏车上便道之后,偶尔也发生过脚踏车将便道上的老人或幼儿撞伤致死的城市交通事故。现如今,年轻人和学生们使用运动型脚踏车的人数日渐增多,加上电动脚踏车也越来越普及化,便道上坐车的速度越来越快。韩国老龄化又比较轻微,独自出行的视障或视障者也多于从前,这两个其原因也是相得益彰,使得脚踏车上便道徒步变得更危险,脚踏车伤害便道过往行人的城市交通事故出现上升趋势,据说已经少于了脚踏车与汽车的城市交通事故概率。

在较宽的新筑道规划脚踏车道

窄小的马路上却仍无计可施

虽然这个所谓城市交通准则修定已经过了十多年,但似乎并没彻底渗透到全体公民的觉悟中,便道上的坐车者和新筑道上的坐车者反而都不少。

为的是顺应这个大趋势,韩国逐渐对新筑道进行了一些重新规划,尽可能在较宽的新筑道的便道另一侧,或在较为宽敞的便道上,划分出脚踏车机动车辆道。还有过往行人与脚踏车能同时占用的城市交通指示牌,但都明显若干种“国王队优先”的文字。

但许多古老街区的高架道路实在太窄,根本无法实现脚踏车与机动车辆或过往行人明确区分的空间。现如今如果在没任何标识的马路上骑脚踏车,上便道骑会被过往行人痛恨、下绿化带骑也会明显感到被机动车辆驾驶员痛恨,有一种“乌兹县”的感觉。

在环保觉悟逐渐增强的时代大趋势下,如何趋利避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无法雷厉风行地拆迁并平坡的国情下,期待彻底解决脚踏车的难堪境遇,看来需要更大的耐心才行吧。

文/李振溪(现居韩国)

爱尔兰

在失序中实现“美式有序”

爱尔兰是世界上少有的右舵驾车的北欧国家,但在爱尔兰驾车,左右舵交换容易熟悉,最让人头疼的只不过是遍地的城市交通环湖。

城市交通环湖数量庞大

还卵蛤属信号灯

按照爱尔兰交管局的总结,爱尔兰是在世界上使用环湖最多的北欧国家,没之一。从单车道环湖、迷你环湖,到魔法环湖和立交环湖,共约九种。最令驾驶员迷惑的是,很多环湖没信号灯,特别是从高等级公路留下来,步入小镇或是村庄的时候。比如从每小时70英哩的高速路留下来,要突然减速到20或是10英哩,再汇车通过环湖。一慢、二看、三通过,驾驶员的经验和推论很重要。

如果有信号灯还简单一些,但卵蛤属信号灯就需要多点思索了。练车的教练曾把进环湖分解成五个步骤:打算步入时各种环视和推论、步入时B57和竭尽全力环视推论、在环湖中推论和环视、出环湖B57并竭尽全力环视推论以及小常识。有趣的是,在说到小常识时还告诉我,也许会有马、鹿、过往行人或是脚踏车同在环湖中的情况。也因此,他说马、鹿、狐狸等看不懂红绿灯,也许是为的是尊重自然吧。

后来跟一位喜欢哲学思索的朋友聊到这点,他倒很赞赏这种没信号灯的环湖,他说这是爱尔兰人在秩序里追求失序,disabled不加以干涉,靠专业性和社会性来达到良性循环,非常美式。确实,良性循环在爱尔兰的城市交通管理里比比皆是。

限速少于90英哩

属于轻微犯罪行为

从英国伦敦北上的爱尔兰第二条高等级公路——M1在2019年成为的是爱尔兰的第二条智能高等级公路,出英国伦敦后每20米一个测速摄像头,7×24运作形式,造成一年内共约8329名闯红灯行驶的驾驶员,多半数被扣3分、罚金100加元,而在时速70英哩的高速马路上,限速少于90英哩的驾驶员则被要求到法庭上庭,视为轻微的犯罪行为。

轻微闯红灯违法的下限为1000加元,轻微闯红灯违法的下限为2500加元,重大违法会与驾驶员的周收入挂钩,最多的罚金能达到周收入的125%-175%。

还有一件事很“爱尔兰”,爱尔兰政府网站2019-202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六成的城市交通事故死亡发生在乡村,主要其原因是限速过快。偶尔在马路上看到城市交通隔离带有几束鲜花,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之前这里发生过城市交通事故,多半有死亡。所以亲友们把鲜花放在这里,既是对逝者的悼念,也是提醒来往的驾驶员。

设置“车祸地图”和

政府高架道路安全活动

爱尔兰政府网站实时提供过去3年所有的城市交通事故数字和分析,包括每个路段的摄像头、最危险的路段的地图和高速路公路的死亡和伤亡统计数据等,驾驶员们能得到最精准的数据参考。爱尔兰政府设立了1亿加元的高架道路安全基金,将干预目前最危险的50个路段,预计将在未来20年内预防1450起重伤和死亡城市交通事故。

即便如此,在英国伦敦地区驾车,拿到罚单的可能性还是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地方都是20英哩时速的限制,而在学校、医院和社区,时速直接降到了5英哩。不论驾驶员接受与否,拿数据说话也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底气。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则用2020年的数据,把爱尔兰评为欧洲高架道路第二安全的北欧国家,因为每百万居民的高架道路死亡人数是28人。

这一年来,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又推出一个新举措:提供一个信息搜集器给自愿的驾驶员,实时搜集驾驶的数据,这样做的驾驶员每年保险费能优惠二到三成,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保险公司,提供给驾驶员协会及有关部门——为高架道路更安全作出努力。

文/李爽(现居爱尔兰)

瑞士

反光背心就是学生制服

跟国内差不多,每天早上7点开始是瑞士街上过往行人人数的一个小高潮,马路上到处能看到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和酷酷的中学生。从4岁开始,瑞士的小朋友就要走马路上学了,独立走马路上学是瑞士学校的传统,也是瑞士基础教育的一种政策。

不欢迎家长用汽车接送孩子

鼓励孩子独立步行上下学

瑞士的小朋友绝多半数都是入读离家很近的公立学校,也不需要驾车接送孩子,大家也不欢迎用汽车接送孩子的行为,不仅会增加学校附近的车流量,也让走路的孩子更不安全。驾车去学校接送孩子的父母会收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警告。

不过对于很小的孩子,父母如果有安全上的顾虑,也能步行送孩子上学,但一般来说校方建议幼儿园大班以后都让孩子们自己上下学,希望孩子在走马路上学的过程中学会城市交通安全、时间管理、环境互动、肢体协调和跟同龄人社交的能力。因此学校周围的路都是慢速行驶区,限速在每小时20公里;学校附近也会到处挂满安全驾驶的警示。

脚踏车“路考”是当地

四年级学生的必考项目

在幼儿园的两年时间和小学一、二年级,每年两次都会有城市交通员警专门到学校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过绿化带的规矩和养成安全的好习惯。每个孩子先要在学校学习安全口诀,回家和家长先一起练习,到了学校和员警一起练习,最后还会被城市交通员警带着“路考”。瑞士伯尔尼州安全过绿化带的口诀是Wa-lu-lo-lo——这是伯尔尼德语方言的一个四步口诀:等待、看看左右、听声音、开步走。

六岁以下的小孩子能在新筑道上坐车,但是六岁以上就要在绿化带上骑。瑞士的小孩子在单独上路坐车之前需要通过脚踏车路考。

在伯尔尼,脚踏车路考是小学4年级学生的必考项目,就算你不喜欢坐车也要通过。考试的步骤也和过绿化带类似:首先学习交通规则和如何检查车的各项安全指标,学习如何穿戴头盔、如何在转弯时抬手示意等。老师们会带孩子们到城市交通部门的脚踏车模拟实景场地练习。接着是上路练习,最后再由交警带着孩子们路考。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就是脚踏车路考的时间,隔三差五能看到城市交通员警坐车带着一群小学生在马路上穿行。

另外,在瑞士骑电动脚踏车需要驾驶执照,所以未成年人不能骑电动脚踏车。

城市交通安全反光胸带是

瑞士孩子的标配

瑞士的学校没制服,入园前孩子们会收到来自当地教育部门的大礼包,里面是从幼儿园开始所有小孩子都会穿戴的一个特殊配饰——城市交通安全反光胸带。这个胸带就是瑞士小娃娃的象征,他们在上学放学的马路上都要穿戴。步入小学一年级之前会收到胸带的升级版——反光背心,等到三四年级孩子们不愿意再穿戴时,教育局还会发有反光功能的帽子,或能套在衣服外面的袖标,还有坐车时用的反光裤口夹。从小大家习惯了这种认知:反光功能的服装是瑞士人城市交通安全的标志,成年人也经常穿。

文/贾淑芬(现居瑞士)

美国

车内换衣服算违法?各州奇葩交通规则超乎你想象

美国各州共享一些通用的城市交通法规,多半也比较常规,跟国内差别不大。当然,不同州的城市交通法规略有不同,也有不少看起来比较新奇的规定:

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如果你的限速低于时速的最低限制而阻碍了城市交通,你可能会收到238美元的罚金并且被扣掉一分;如果你驾车穿行在繁华的纽约市街头,红灯时你不能右转,除非有明确的路标指示你能;如果你去佛罗里达州度假,那里的十字路口禁止停车;在亚利桑那州,过往行人不能为的是阻止汽车通过就去按新筑横道的按钮;德拉瓦州规定,如果你的车在公共场所,你在车内换衣服就算违法;明尼苏达州规定,如果驾驶的卡车轮胎太脏,那是对公众的滋扰,属于违法;弗吉尼亚州禁止车内有性行为。

而有些州的城市交通法规更为离奇古怪,比如在缅因州,如果你把车停在甜甜圈店前面,对不起,你违法啦;如果你去俄克拉荷马州,那驾车时不能阅读漫画书;在伊利诺伊州驾车,后视镜上不能悬挂空气清新剂或挂饰;在新墨西哥州驾车,女性给自己的车加油或是换车胎属于非法行为;南卡罗来纳州禁止车上储放垃圾;在新罕布什尔州,如果你在路中间停车等小鸭走过,那是违法的;而在犹他州的交通规则里,鸟儿却有权在高等级公马路上行走;最拉风的事,恐怕是在内华达州的高等级公马路上骑骆驼看风景,因为受法律保护。

亲身故事:

雨夜惊喜,乡村交警替我开道

除了学习各州的城市交通准则,还得学会跟交警打交道。这里我想记录的,是跟伊利诺伊州一个小镇的乡间交警打交道的经历,让我对美国交警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那是2015年夏末,我回国休完长假回来,应聘去伊利诺伊州跟密苏里州比邻的一个小镇社区医院急诊室。记得第一天上班回家马路上,当时暮色四起,我从医院出来,需要开一段乡间小路才能拐到高等级公马路上去。来的时候因为高等级公路在维修,我绕了好久才找到这家小小的社区医院。又赶上GPS失灵,恐怕得很晚才能回家,正琢磨着,突然被刺眼的警灯和刺耳的警笛打醒。我赶紧把车停在路边,觉悟到我应该是闯红灯了。

“员警先生,我可能闯红灯啦,对不起。”我摇上车窗,面带微笑,不卑不亢。

“是的,女士!这是我拦截下你的第二个其原因。”车外站着一个高大的白人员警。

“啊,那第一个其原因是什么?”我好奇。

“你忘了开灯啦。开夜车、不开灯,这样很危险。”交警面色温和,俯下身帮我打开近光灯。他看见我穿着蓝色的护士服,长着亚洲面孔,胸前还别着注册护士工作证,惊喜地问:“你就是今天上午救了老人性命的亚裔护士吗?在急诊室?”

“您怎么知道的?”我好奇地问,“是的,我是急诊室的亚裔护士,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我来自中国著名的熊猫之乡——四川。”我一直以我的家乡为荣。

“幸会,女士!这么说你是来自中国的护士?了不起!这是个小镇,但凡风吹草动,乡里乡邻都知道的。老人是跟我住一个街区的邻居。是一个朋友送他去你们急诊室的,朋友告诉我急诊室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亚裔护士,是她救了老人的性命。原来就是你!这么巧,你是我们的英雄啊!”交警对我竖起大拇指。

我想起来了,上午急诊室来了一个老人,消化道出血,被救护车送来时脸色惨白、上吐下泻,收缩压已经降至60多,诊室里所有的护士都尝试了给老人扎静脉点滴针,可是没一个人成功。护士们都急得团团转。这时我自告奋勇,跟当班护士长说:“要不,让我来试一试?”说来也巧,我这双手似乎有奇妙的功力,一针见血、畅通。我麻利地给老人挂上盐水,打开输血的导管。在护士和家人的惊叹和感激声中,转身回到我的病人房间。

护士长告诉我,我是社区医院唯一的亚裔护士。成功扎个点滴针,就被当作英雄对待,心里温暖而自豪。

思绪回到车里,我主动管交警大哥要罚单,没想到大哥说:“你今天第一天上班,对我们这不熟悉,我免除你的闯红灯罚金,给你一个口头警告。年轻的女士,记住以后小心一点,不能闯红灯。还有天黑了一定要记得开灯。”诚恳又耐心。

“还有,前面高等级公路口因为修路被封了,你回去需要绕道。你跟上我的车,我带你上高速路,怎样?”得知我的大概住址之后,他提出用警车给我开道,然后朝我行了个礼,挥手让我跟上他的警车。

夜色四起,乡间小道很静谧,尽管我怕黑,但此刻内心却觉得很明亮。

文/余丽华(现居美国)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