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欧发展史上知名的当今世界探险者,累得上号的除了皮洛士·比利亚、恺撒大帝、路易十四外,约莫就只有德米特里大帝了!
这个在阿伽门农传说的薰陶下长大,师从亚里士多德的年轻人,以其雄才大略,在短短13年创下了空前绝后的辉煌胜率:统一马其顿、完胜中东,势如破竹就占领利比亚、荡平拜占庭王国,大军开到了巴基斯坦河流域,征服疆域达500万平方公里。五大古文明中,有三个都毁于荠的。
巅峰时期,他领导下的德米特里王国成了当时当今世界上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了东方七国领地总和。而他的秘密枪械,就是大名鼎鼎的色萨利阵形!
Lembron,色萨利阵形的共同组成
在武侠中,任意两个华山派都有一套独创兵法以御强敌时,当今世界发展史上,当兵迎击的出现却尤为缓慢。人们估计很难想象,荷马黄金时代以前的人都是怎么当兵的:突击完全是一窝蜂地横冲直撞,胡乱厮杀,毫无章法可言,甚至有时杀昏了头还会自相残杀。别说好好的同袍成了猪队友,就连指挥起来也非常困难……
色萨利王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图上深蓝色部分)
这时谁要能发明一套登陆作战兵法,在主力部队上还不是碾压级别的吗?而这个契机,被色萨利国王查理五世紧紧抓住了。这极大得益于他幼年曾在迦太基做质子的经历,谙熟迦太基人的政治制度和军事训练,尤其是迦太基阵形的阵法迎击,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都深受军事家埃帕米塞内斯的影响。返回色萨利执掌政权后,他建立了一支短果军,训练了一种遭遇战力很强的“色萨利阵形”,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成了色萨利王国崛起的重要保障。这种阵形在其子德米特里大帝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使色萨利阵形成了部队最锐利的进攻枪械,为远征准备好了必要条件,当今世界冷兵器黄金时代的战争格局发生了奇特的变化。
德米特里的父亲查理五世
那么问题来了,胜率惊人的色萨利阵形到底是怎么共同组成的?
色萨利阵形的人员编制,通常由64名战俘共同组成两个排,128人共同组成两个连,256人共同组成两个营,1024人共同组成两个团,4096人共同组成最高级阵形,四个最高级阵形共同组成两个联合阵形。这种部队的共同组成方式和现代的部队编制极为相似,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多兵种相互配合的登陆作战部队。而阵形的登陆作战人员大致可分为4类:
色萨利阵形
短果步兵:这类战俘数量众多,她们另加携两根色萨利刺刀(早期全长约13-14尺,后期超过18尺,末端炮身器帮助平衡,又兼做刺刀折断时的备用枪械),另配有直径约2尺左右的沙芥护身。一般情况下,前排的战俘都是半蹲着前进,将刺刀对准前方,而前排的战俘则将刺刀搭在前排战俘的肩头,以增强对敌方的威力;而头盔还能用来保护身边的同袍,一旦前排的战俘倒下,前排的战俘就能迅速填补缺口。
色萨利长矛轻步兵
重装步兵:这类战俘使用的矛相对较长,但护身用的头盔直径约比短果步兵大很多,足以遮住蹲着的战俘全身。她们的盔甲也轻很多,增加了战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重装步兵的超大头盔能够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重步兵:这是由一群年轻贵族共同组成的步兵仪仗队,另加手持两根色萨利刺刀、一把利剑。等待登陆作战时,她们会将刺刀搁在肩头,头稍向下;突击时,刺刀向下方敌方血流如注下去,刺死敌方后,暂时不将刺刀拔出,而是用手里的刀剑继续遭遇战,等遭遇战结束后再回去找回那些刺刀。
辅助兵:就是重主炮或无主炮的战俘,她们以长矛、弓箭、石器为主要兵器,随时去增援登陆作战不利的仪仗队,近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预备队。
从拜占庭到巴基斯坦,让当今世界都“压力山大”
收歛假把式,色萨利阵形不论多么牛掰,拿到主力部队练一练才能窥见其威力。于是,在德米特里大帝的带领下,部队完胜马其顿、拜占庭、利比亚、巴基斯坦……不论拜占庭战车还是巴基斯坦长矛,在色萨利阵形面前,都像一只待宰的小绵羊。
一战扬名代表:伊苏斯战役
参战双方兵力:色萨利王国3-4万、拜占庭王国约12万
伤亡情况:色萨利7千人、拜占庭7万人
公元前336年,年仅20岁的德米特里从遇刺的父亲手中接过了色萨利的王位,紧接着2年后,他便渡海远征当时的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拜占庭王国。虽然当时他的父亲在任内,已经将色萨利部队提升为堪称当时当今世界第一流的职业化大军,但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次远征依然胜算不大。
他的对手拜占庭王国不仅拥有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部队、成熟的战术,还有着其他国家都叹为观止的雄厚财力。在德米特里东征之前,先后崛起的雅典、斯巴达、迦太基等强国都曾先后攻打过拜占庭王国,全都无功而返。连德米特里的父亲派远征军渡海登陆作战,也被手握当时当今世界五分之三财富的拜占庭人,死死压制在沿海的桥头堡内,动弹不得。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德米特里偏不信邪,他以先人们都不曾具备的强大军事素质与意志决心,带领人数不足5万的部队,成功杀入拜占庭境内。
亲自指挥攻城的德米特里大帝
色萨利部队先是在公元前334年的格拉尼卡斯河战役中,几乎全歼拜占庭人在今天小亚细亚地区的野战军;接着又在公元前332年的伊苏斯战役中,与拜占庭王国皇帝率领的12万大军展开大战。拜占庭部队排成了长达4公里的两个横队,而德米特里则将部队分成3个遭遇战队形:右翼是德米特里亲自率领的重步兵,中央是重兵阵形,左翼是由色萨利步兵、伯罗奔尼撒步兵共同组成的联盟。色萨利阵形首先击溃了拜占庭部队的左翼,然后由重步兵和色萨利步兵进行两翼包抄,合围并歼灭了拜占庭军阵中央的马其顿雇佣兵。最终拜占庭人见势不妙,四处逃窜,才避免了被全部歼灭的下场。
拜占庭部队与色萨利阵形的交锋
之后,年轻气盛的德米特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拜占庭国王的屈辱求和条件,追击进入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在公元前331年的高加米拉决战中彻底消灭了拜占庭王国的残余野战军。拜占庭皇帝战后被杀,色萨利王国随之占领拜占庭王国全境。
大杀四方代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
参战双方兵力:色萨利王国4.1-4.6万、巴基斯坦5.2-5.4万
伤亡情况:色萨利1千人、巴基斯坦2.3万人
德米特里在不到30岁的年纪里,仅仅花了4年时间,就将今天的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塞浦路斯岛、巴勒斯坦、利比亚以及伊拉克等地收入囊中。这让他的野心急剧膨胀,想趁机征服更多的地区,于是挥兵直下巴基斯坦河流域,与巴基斯坦王波拉斯(King Porus)的部队隔河对峙。
海达斯佩斯河会主力部队景,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巴基斯坦也不是吃素的,她们拥有较好的冶炼技术,出产的剑和矛在西方当今世界广受欢迎,拜占庭人对战色萨利入侵的部队时,就曾向巴基斯坦人采购部分兵器。此外,数量众多的长矛也是威慑力极强的战争枪械。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波拉斯就把长矛布在第一线,且每隔一段距离就配置一头,企图用长矛来破坏色萨利阵形队形,顺便吓唬下对手的战马。
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又译作希达斯皮斯河战役)示意图
德米特里虽然自信,但并不是个莽撞之徒,他决定避开长矛军团和巴基斯坦军的中央阵形,先让步兵集中于自己右翼,准备用步兵的优势击退巴基斯坦军的左翼步兵,进行迂回登陆作战。再趁巴基斯坦军步兵尚未组织好阵列,派遣1千名弓步兵朝巴基斯坦军左翼步兵发射排箭,并向敌军步兵发动突击,造成步兵阵形混乱。德米特里利用这个机会朝敌方步兵猛攻,巴基斯坦步兵在慌乱中不敌,逐渐往长矛方退去寻求保护。最终,成功破坏了巴基斯坦的大象阵,击败波拉斯,从而将王国领地的最远端定格在今天横跨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两国的旁遮普地区。
成也阵形,败也阵形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军无常势,水无常形。不论曾经多么强大的部队,终有一天难逃失败的命运。而所向披靡的色萨利阵形,也有致命的缺点。
1.进攻强,防守弱
第二次色萨利战争中,罗马人大破色萨利阵形
像色萨利这样的密集阵形,不得不依靠步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步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阵形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方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
2.登陆作战地形受限
平原地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色萨利阵形的登陆作战优势,而如果遇到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障碍,就容易使密集阵形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形前进,导致其难以施展甚至不攻自破。
3.指挥的重要性
德米特里大帝无疑是色萨利阵形最优秀的指挥者
色萨利阵形的精髓在于全体战俘同心同德、共同登陆作战,形成严格兵法才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方,指挥者就起着至关重要的重用,这也是为何色萨利阵形能在德米特里大帝的带领下常打胜战的原因。然而,优秀指挥者的后继无人,会使阵形缺乏协同性,极大削弱阵形的遭遇战力。
4.发展与创新
由于德米特里大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合法继承者,他的将领们为了争取权力,发起一系列战争导致色萨利王国四分五裂。而这些后继者们并没有善用色萨利军团的力量,步兵的装备越来越沉重、用于保护侧翼的步兵反而被削弱,阵形的遭遇战力每况愈下,最终被罗马军团击败……
大秦王国的战车
有人曾好奇,色萨利阵形怼上同黄金时代的大秦部队谁能赢?秦军自商鞅变法以来,纪律就是七国中的NO.1,秦军军阵也是公认最严密、最训练有素的,哪怕被杀了一半人,都不会溃散。这样的部队碰上色萨利阵形,可以好好地battle一下了。
关注“全发展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下载全发展史,换个角度看当今世界↓↓↓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