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康
从明州到外滩的国际潮涌——宁波市区
这次国庆假期其实是第二次来到宁波,上次是领一位巴西的实习生同学到宁波来出差,出差毕竟不同于专门的旅游,除了走马观花地逛了老外滩,吃到了好爸爸的煲鸦片鱼头之外,再也没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其他印象。至于后来再看到关于宁波的宣传,说天一阁是宁波这座城市的格调和气质最好的浓缩时,经常会遗憾当时出差两天宁波没有时间去天一阁走走看看。所以当自己真正以游客的身份踏足宁波之时,天一阁也就成了整个行程的第一站。
世界三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天一阁
天一广场得名于于天一阁,从落脚地打车到天一阁不过5分钟。只是下车进入景区时,由于有着上海浦东的行程,工作人员让我们签署了防疫责任书才放行入内。由于是从北入口进入,最先看到的并不是天一阁的原有构筑,而是这里最宝贵的财富——恒温恒湿书库里密密麻麻的古籍善本。
天一阁的创办人范钦26岁就中了进士,在明朝官至工部员外郎,但他本身家境出身是很贫寒的,只是从小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跟随着在全国各地任官的他。爱书的他搜访各地的公私刻本,到55岁辞官之时,已经有规模可观的积累,于是回到家乡后就建立了名为东明草堂的藏书楼用于书籍保管。
在北书库的展示区能看到不少后人捐赠的族谱、家谱类的书籍,这个特点也是承袭自范钦,与当时明朝藏书爱好经史子集、宋元版本略有不同,天一阁更有明代的地方志、科举录、诗文集和官书等收藏。
范钦的藏书在鼎盛时期,曾经达到了七万余卷,而当时明朝皇家的藏书机构文渊阁也仅存书籍四万三千余册。东明草堂渐渐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藏书,于是在范钦的亲自筹划下,一座新的藏书楼在远离生活区的宅院东边拔地而起,这就是天一阁。
书籍遇火往往会损失惨重,范钦在天一阁与宅院的生活区之间筑起防火巷和高高的防火墙。天一阁门外就是连通月湖的一汪池水,仔细观察,天一阁一楼的墙上和天花板上还绘满了水兽和水纹的图案,意在以水克火。天一阁之所以以“天一”为名,源自《洛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样是以水克火之意。
除了防火之外,潮湿、霉变和虫蛀损毁也是书籍保存面临的大问题,天一阁在这些方面也有些传承至今的独到举措。为了防潮,书柜下面放有英石,前后窗户南北通透,湿度高的时候关闭,伏天和秋天打开。为了防虫,则使用芸草置于袋中,放在书册之间。
除了“技术”之外,在面临代代相传的藏书时,范钦也思考了如何约束后人,才能让子孙像他一样坚守标准来对待这些宝藏,最终他通过家族制度的方法来管理这种传承。古代在代际传承时对家产进行分割是常有的事,而为了书籍不随分家而散逸,范钦定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阁门和书橱门的钥匙分房保管,只有各房集齐才能开锁。
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诏令天下征集古籍,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打破“书不出阁”的祖训,为这项工程进呈了638种藏书,后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的有473种,为当时藏书家中所献最多,而且范家所捐的书籍全部都被皇帝留在了翰林院,没有归还,对于天一阁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乾隆又御赐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
对书法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凝晖堂里的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刻石,被誉为“兰亭之冠”、“神龙之祖”。冯承素当年所用的临摹方法是拿纸影印于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之上,以笔依原迹轮廓钩摹,然后填墨而成,最接近原作,故此本历来最受推崇。明代嘉靖初年,范钦的好友丰坊以冯承素摹《神龙兰亭》为底本上石。
除了眼观之外,天一阁还开设有古代书籍印刷术、古籍修复等体验项目,意在传承这种流传百年的藏书文化。
比上海外滩还要更早的外滩——老外滩
宁波的城市宣传语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文、商历来是宁波城市基因中同等重要的二元。书藏古今说的正是天一阁,而港汇天下则是一段绵延上千年的繁华商贸史。宁波对外贸易其实并不是从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才开始,古代的明州一直保持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
不过不论是朝贡贸易还是其变体勘合贸易,都是被朝廷严格控制的,时间、地点、人数、货品种类都有严格的规定。除了使馆、商馆和宗教场所,不会出现外国人上岸合法聚居的情况,而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大量外人则在甬江北岸上岸居住,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老外滩区域。
1844年正式开埠的宁波江北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消费区,第三层是居住区。其间的三条南北向道路从东边的甬江边往西依次是外马路、中马路、后马路。19世纪末,位于外马路、中马路的外滩成为店铺林立,人声嘈杂,码头连片,汽笛回响的商业繁华地。旗昌、太古、三井、怡和等许多著名的洋行都在宁波外滩设有分支机构。
外马路最南端的天主教堂1872年由法国籍主教建造,又名圣母七苦主教座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最早只是一座平面十字形建筑,1876年增建主教公署、藏经楼,1887年加盖钟楼和四座镂空小塔,1899年钟楼上又建钟塔与尖顶十字架,总高达30米左右,成为当时江北岸最高的建筑物。天主教堂在实际施工中就地取材,采用砖木结构,外立面以青砖为主,红砖作边框、线条等装饰,而内部结构则采抬梁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2014年7月28日,天主教堂发生大火,一层砖木结构主教堂遭到严重毁坏,幸于2015年7月开始修复,2016年8月再度以修旧如旧的新风貌返回大众视线。入夜之后,天主教堂前的喷水池倒影着泛光景观灯点亮的钟楼,显得浴火重生之后的天主教堂更加宁静神圣。
宏昌源是老宁波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前店后作坊”式糕点老商铺,1930年代往来宁波停靠在外滩码头的各地客商,皆以一尝宏昌源号的糕点为一大快事。商号建筑沿马路正立面为三层,采用混凝土饰面,三开间对称式,中间二层以上无窗,有竖向浮雕装饰,顶部突出,为折线形山花,以卷涡向两侧延伸。两侧女儿墙则为立柱透空式,主次虚实对比十分强烈,线条简洁,为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外马路上的外滩邮局名为邮局,实为复合型社区中心,由芬兰设计公司Yatofu重新设计、呈现,超越了发送和接收信件物品的初衷,成为一个人际枢纽,在这里访客可以通过共享礼物、故事,与不同的人与事物产生连接与共鸣。
三江环绕、坐西朝东的严氏山庄原是“宁波帮”开山鼻祖严信厚的私宅,位于扬善路步行街、中马路步行街和外马路江堤交接口,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式建筑完美交融的杰出代表。作为早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严氏山庄是三层混合结构,底层为骑楼式样,而屋顶则为四坡式瓦屋顶。
严氏山庄的主人严信厚早年就读私塾,辍学后在宁波鼓楼前恒兴钱铺当学徒,1872年被杭州信源银楼创办人胡光墉函荐于李鸿章。1885年严信厚受李鸿章委派任长芦盐务督销,署理天津盐务帮办等职。光绪十二年(1886)在天津自设同德盐号,经营盐业,10年间积聚大量家财。后在上海创办“源丰润票号”。1897年,严信厚受盛宣怀委派,筹备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任首届总经理。严信厚通过几十年的金融及工商业活动,把一大批宁波人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在上海的金融界和工商界中,形成一个很有影响、有势力的“宁波帮”。
严氏山庄斜对面则是朱氏洋房,这栋小楼是严谨的石库门建筑,整栋建筑为空间元素和视觉元素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朱氏洋房的主人朱旭昌幼年离家在上海商界闯荡,拥有相对开明开放的思想理念,这在他私人宅所的结构布局及装饰等方面均可探得。建于1920年代的朱宅,为三层砖混结构,二层沿街有挑出露台,瓶式立柱,窗台下有精美的浮雕装饰,整体装饰呈科林斯式,而内部结构依旧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
现在的朱宅一楼是一家名为“外滩记忆”的私人博物馆,探访的时候并没有看到有值守人员,直接扫场所码入内即可。整个一楼大厅的展品以展现宁波近现代生活用品的演变为主线,西门子电话机、咖啡炉、美孚灯、唱片机,反映的是欧风美雨对于宁波人生活方式细致入微的影响。
提起太古,大家应该不陌生,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前滩太古里、国泰航空都是太古旗下产业。而太古早在150年前就进入中国经营业务,对于宁波来说,太古是第一家进入外滩的洋商企业。1877年进入宁波的太古,当时经营着糖业、轮船、保险等业务,持续时间长达50余年。
老外滩处处可见中西融会的点点滴滴:中式结构西式门面、西式雕花石库门、青砖铺地花玻璃窗,或载百年工艺精华,或袭浙东民居之灵韵,宁波文化和世界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成为宁波近代百年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步行之间的千年商埠底蕴——从鼓楼到月湖
鼓楼作为古代中国城池的官方报时机构,兼有战时侦察瞭望的功能,一般都位于城池中心的位置,因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一般而言也是古代商贸中心地带。宁波鼓楼曾经是宁波子城的南门,也是宁波现存唯一古城楼遗址。
现存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的鼓楼修造者,是清朝道光年间宁波知府段光清。鼓楼本身始建于唐代,由明州刺史韩察始建,距今1100多年,当时城楼上便设有刻漏和更鼓。
之所以会成为全国唯一现存的中式城楼里长出西式钟楼的样式其实是近100年的事。约1916年,宁波警察厅在鼓楼顶上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火警瞭望台,并悬警钟。1930年底,宁波城区的救火联合会在瞭望台的基础上增建了钟楼,置标准时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使鼓楼成为宁波城内最具特色的古今相映、中西合璧的地标建筑。
穿过鼓楼的城门,左前方就是在宁波颇有名气的本地特色餐厅——东福园,小青瓦、马头墙的门头在穿过城门之后一眼就能看见。
在上楼前往就餐区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餐厅非常重视自身经营历史的介绍,楼梯旁的墙面上满是东福园各个阶段的营业地点和食客用餐的留影。1933年,在宁波打拼的徽商吴子昭集资6000元,在三江口南侧开设菜馆,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之义,定店名为“东福园”。初创的东福园饭店主营徽菜和甬菜,重新鲜、重油、重色、重火功,选料精细,烹饪工艺极其严谨,味道醇厚。
从1933年创业开始,除了2000-2008年中断经营的八年,东福园的十大名菜一直深深根植于宁波人的记忆之中,这里从来都是喜酒、过寿、满月、庆功的首选地之一。
在东福园90年的历史中,徽菜与宁波本地烹饪习惯不断融合,逐渐有了独特的菜品优势,从第一代掌厨方炳文到甬籍名厨徐永源,从掌勺大厨董荣富再到如今的宁波烹饪大师黄孝林,一代代师徒之间严格的厨艺传承已经历了六代。
虽然国庆当天因为承包宴席上菜速度稍慢,但我们点上桌菜都值得等待,腐皮包黄鱼皮酥肉嫩,沾上清爽的味汁口感清润不显柴。宁式鳝糊不同于经常吃到的软兜、响油鳝糊的配菜方法,采用更多韭菜和韭黄来突出鳝鱼的鲜味。生煎包顶软底脆,放掉滚烫的汤汁入口之后能尝到满是肉汁的饱满馅料。蒜蓉粉丝蒸扇贝的扇贝肉非常大颗,可见选材的优质。丝瓜炒羊尾笋,丝瓜软脆、羊尾笋清脆,两种不同的脆包裹着恰到好处的芡汁,令人印象深刻。
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中外的宁波,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留存了众多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位于鼓楼东侧的永丰库遗址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2001年,有地产商看中了位于鼓楼东侧原宁波市公安局范围的“黄金宝地”,准备投资2亿多元进行开发,建成高档商住楼“紫城花苑”。在地块动工前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宁波唯一一处元代建筑遗址,这处规模宏大的官家仓储遗址为全国宋元时期考古发掘保存了不可多得的实例,鉴于该遗址内涵十分丰富,专家们建议对其进行妥善保护。
根据专家建议,宁波市政府决定暂停房地产开发项目,出资6000万元回购了该地块,并由市财政拨出专款对该遗址进行全面发掘,这就是今天的永丰库遗址。
目前大家能看到的永丰库遗址公园,实际是以11仿建在地面上的永丰库遗址全貌,包括古桥、古墙、古水井、古河道等。在公园的栈道上来往漫步,脚下一米处就是被填埋保护的真正的永丰库遗址。
永丰库发掘出的文物既有来自海外的波斯陶片,也有国内各大窑口如越窑、龙泉窑、吉州窑、定窑、钧窑、磁灶窑、磁州窑,以及景德镇等地生产的各色瓷器,这些文物佐证了宁波除了靠海,还可通过浙东大运河和京杭运河相连,内陆的商品可以便捷地运到宁波出海,天时地利使得宁波得以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核心港之一。
永丰库上承南宋的常平仓,下启明初的宏济库,被历史湮没700年之后的意外发现,为宁波这座宋元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保存了一处无可替代的历史遗迹。
江浙地区的城市,不乏历史积淀丰厚的城中湖,比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玄武湖。对于宁波来说,就有月湖。月湖开拓,始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湖中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由此而形成了“月湖十洲胜景”,且还有三堤七桥点缀其中,交相辉映。承载着寄身宁波的士人千载以来的诗情,曾经世家云集、人文荟萃。宋高宗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月湖十洲成为四明故家大族的择居佳处,逐渐形成世家宅邸林立、书楼讲舍遍布、庙堂寺院众多,园林泉石优美、文人墨客寻幽的修心之地。
宋代宁波城与日本、朝鲜半岛的“带水”之缘非常密切。北宋政和年间,朝廷决定以最高规格招待来访高丽使团。明州为应对急剧增大的接待压力,在宁波城内月湖东岸的宝奎巷一带设立了高丽使行馆,专事接待朝鲜半岛贵客。
月湖的菊花洲上,从南宋史氏世禄坊旧地,到元末明初方国珍兄弟方国瑛的花厅旧址,再到张中丞第、大方岳第,还有葛榜眼第、冯制史宅、丰尚书宅、陈太史第等,见证了世家大族的起起落落。
大方岳第位于月湖东岸镇明路广济街口,又名“张方岳第”,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张渊之故居。古代传说周代有方伯惟诸侯之长,尧舜时有四岳分掌四方诸侯,后人以“方伯”、“四岳”谓州府大吏。
大方岳第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有大门朝东、建在平桥河东岸,门前原有“大方岳第坊”,现存建筑等由台门,前厅、中厅、后楼组成。
银台,传说中王母所居处,又说是月亮的别称,此处指古代官职。宋有银台司,其司署设在银台门内,掌管天下奏状案牍,故名。明清时,通政司职务与其相当,故也称通政司为银台,晚清通政司副使童槐的宅第便是月湖上有名的银台第。
银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分为前、中、后三进,现中轴线上有门厅、大厅、正楼、后堂等建筑,东西两侧配有厢房、书楼,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规整,布局合理,用材考究,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宁波城区官宦住宅。
它的主人童槐官至江西、山东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童槐的儿子童华曾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故童宅又被视为“帝师故居”。其中主厅绳武堂,是议事、行礼之场所;今白华堂,则是宅主祀祖敬宗的地方;花厅为童槐之子童华晚年辞官归家时治学之地。童槐、童华、童祥熊子孙三代皆为进士,进则天下仰,故童家有“一门三进士,父子同翰林”之说,至金玉满堂,福禄寿喜均沾。
史宅旁的水则碑保留了南宋时期的亭基和明清时期的碑石。古人根据湖水水位高于或低于“平”字,来监测洪涝或干旱,若水位降至“平”字一竖的最底端,说明城市已严重缺水。而湖水水位如果高于平字,城外碶闸则开闸泄洪。
宁波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重建,由大门、戏台、正殿及左右厢房等组成。大门牌楼式,戏台单檐歇山顶,内为螺旋式藻井,正殿面阔五开间,前后廊。2003年,该一古迹归属市佛教居士林使用。
蒋介石同父异母兄弟蒋介卿在任职浙江海关督造时,也在月湖湖畔添置住宅。其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由正楼、后楼及厢房等组成,是栋前后两幢三合院形式的中西式合并建筑。
在下文的蒋氏故里游记中,将会提到蒋介卿与蒋介石一段不愉快的分家往事。但是蒋介石在之后的人生中依然十分照顾这位曾经欺负了他们孤儿寡母的哥哥:蒋介石驻军上海时,蒋介卿为军法官,不久又任广东省英德县县长,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宁波浙海关监督。现蒋宅前大门上方“蒋宅”二字由原市政协副主席毛翼虎先生题书。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