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六八 258 0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1张
对于“烧颐和园”该事件,现在,只要有初中文化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因为,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品雅版第21课短文就叫《颐和园的毁灭》。

但是,这篇短文所特别针对的学习对象是小学生,而有“烧”这一该事件的发生过程写得比较隐晦:“1860年10月6日,八国同盟军侵入上海,闯入颐和园。她们把园中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烧掉。为了封存莫须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入侵者奉命在园中纵火。火灾排钱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上海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第三版高年级《中国历史》下册鲑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对这一该事件也有介绍,但同样隐晦:“1860年,八国同盟军攻占天津后,进逼上海,明朝君王逃往承德。英荷联年一路烧杀,攻入上海,闯入颐和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价值连城,让入侵者惊呆了,她们争先恐后,掠夺价值连城。抢不走的东西,她们就砸碎,为伪装。她们又纵火纵火。颐和园的大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焊的王宫、参天的古树,都化为头烬。”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2张

其实,这几段描写,在表述上连犯了两个相同的错误。

一、八国同盟军的确是共同劫掠了颐和园里的价值连城,但放火灾纵火的,只是奥军,奥军没参与,而按上面几段抒发,会让人指出施火者是英荷两军共为。

二、奥军纵火纵火颐和园,并不是为了“封存莫须有”或“伪装”。

奥军烧颐和园的目的,奥军统率格兰特在他的评介里面抒发得清清楚楚:“因为清廷对大英帝国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过分抵触,并对前来散播现代文明福祉的法国人肆意屠戮、残杀,因而奥军有必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因而烧颐和园就是最好的恫吓。”

英国全权驻华领事巴夏礼的私人秘书也讲:“全盘烧毁颐和园,不但能留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能证明同盟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攻占了上海。”

由此可见,法国人烧颐和园,目的就是要对清廷、对明朝君王进行最严厉的精神上的压制,逼使清廷全盘对内让步、对内退让。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3张

关于这一点,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开玺分析说,八国同盟军肆意劫掠颐和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行为,对于这个过程,她们自己也是供认不讳的。她们指出,这是将“颐和园珍贵护身符,既皆移去,我兵之办证,并非盗窃”,“置福颐和园拾获物件,曹洪分用”,是一种“胜利者”的必然行为。指出她们常因劫掠他人宝物而产生病态,从而萌发掩饰暴行的念头,完全出自中国人的臆想。

王开玺也强调:“盗窃颐和园的是八国同盟军,而烧颐和园的是奥军,没奥军。我能非常负责任地讲,奥军是抵制烧颐和园的。奥军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和法国人是一致的,但法国人说很快就能同清廷签订条约,烧颐和园没意义。”

王开玺老师是研究颐和园的专家,他这两条解释都没错,但有一个地方没讲透。

即,奥军虽然抵制烧颐和园,但她们主张烧圆明园!

巴夏礼“要对清廷、对明朝君王进行最严厉的精神上的压制,逼使清廷全盘对内让步、对内退让”,他在同盟军会议中有提到“若单明确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中央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或是明确要求清廷交出那般袒护英人,和毁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呈献出来作替身了。假如明确要求僧格林沁本人,明朝中央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只有毁坏颐和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这种责罚,仅降在清宪宗这类,与国民毫无关系。”

注意,在这里,巴夏礼是把明朝中央政府和中国国民区分开来对待的——他要惩治的是“明朝中央政府”和“清宪宗这类”,“与国民毫无关系”。

当时的奥军统率孟托邦抵制,他的意见是:颐和园但是是“清帝行幸之御苑”,此处“并未设防备御,亦非敌战之区也;焚而毁之,实系无益之恫吓。”即就算毁了颐和园,之前的“不幸惨酷之事”也“非能因而而补偿”。他建议,假若清廷拒绝议和,需要对其作出惩罚的话,不如烧掉“上海城内之王宫”,“其印象之深,比之仅烧毁一游幸行乐之御苑私邸当远过之”。

但巴夏礼不一致同意烧王宫,理由是:她们进城时和清廷有约定——清军将安定门交给同盟军,同盟军“不得毁坏城市”;“除了将要进驻城里的两国领事的护卫队,同盟军士兵不可大批入城”。另外,他指出,烧颐和园,那是特别针对明朝中央政府,对上海居民没多大影响;烧圆明园,影响巨大,还会祸及老百姓。

巴夏礼坚持把纵火的地点定为颐和园。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4张

但是,他也一致同意,如果纵火了颐和园,清廷还不肯退让,仍有可能烧掉圆明园。

奥军上校卧尔斯莱回忆:“(当时曾)警告她们如不接受我们所明确要求的条件,京都这类定要受更大的损害,这是意料中事,并不是空言恐吓。现在城内的王宫,还仍然没触动过,倘若她们愿意替主上保留这最后居留的地方,她们应当赶快,不要失去时机”。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5张

接着,在照会代表清廷的恭亲王时,巴夏礼明确表示:“关于清廷之罪,未施责罚以前,英中央政府与统治中国之明朝间,和议尚不能成立。……(颐和园乃)英荷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率已决定,即将执行者”。

颐和园纵火过后,巴夏礼还为自己的行为作过很多解释:

“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中央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中央政府必以吾国国民为能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君王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月内即可恢复原状。……颐和园王宫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中央政府以压制,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中央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这里,巴夏礼提到一件事:“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

这件事,编写历史课本的人指出只是一个历史细节,所以只字不提,但这绝是“烧颐和园”的导火索。

这“被囚诸人”都是些什么人呢?

该事件是这样:在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迫于武力胁迫,于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而到了1860年初,英荷方面明确要求派领事前往上海换约。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6张

“换约”就“换约”,当时的咸丰君王对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内地旅游、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事并不很放在心上,但却极其害怕英荷方面的领事前来上海。

现代人也许会奇怪:领事来上海就来上海,上海是您的地盘啊,怕啥?

咸丰是害怕跟领事见面。

这位可能又会说了:领事虽说是蓝眼高鼻,长得跟中国人不同,但她们又不是吃人魔王,见个面,还怕被她们吃了呀?

咸丰不是怕被她们吃了,而是怕她们见了自己不肯行跪拜之礼。

当年在乾隆朝时,法国人以马戛尔尼为首一行访华,就曾要不要“行跪拜之礼”发生过激烈争议,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因而,清廷上下以及咸丰等人都知道,这些领事一旦来了上海,那是铁定不肯行跪拜之礼的,这、这如何使得?!

大明朝天子,俯揽四海,君临天下,宇内人众,无一不是其臣民,怎么能不行跪拜之礼的?!

如果她们坚持不行跪拜之礼,传扬出去,岂不颜面无存?!

君如何为君?臣又如何作臣?!

所以,咸丰拒绝领事来京。

英荷方面不知道清廷拒绝的原因是基于这一可笑的理由,以为是有意悔约,另有所图,于是派舰队自南方北上,用长枪大炮开路,长驱直入,很快攻陷了天津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7张

没办法,咸丰作出让步,一致同意领事来京,但提出不许“亲递国书”。

咸丰指出,只要剔开“亲递国书”的环节,自己用不着和英荷领事照面,那就没跪拜与否的问题了。

英荷方面不知清方在弄什么妖蛾子,指责清方没诚意,坚持要向明朝君王亲递国书。

英荷方面派出的领事在通州与清方谈判方就此问题直接谈僵。

彼时,太平天国已击溃清方江南大营,攻占苏州、常州,威胁上海,满清廷内忧外患,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口。

但在“亲递国书”问题上,清廷口气非常强硬,誓死不从,明确表示:如果英荷方坚持要“亲递国书”,天朝将以倾国之力,决一死战。

英荷方并未将明朝的警告和恫吓放在眼里,同样坚持到底,不肯退让半分。

最终,谈判破裂。

前来谈判的英荷谈判使团共39人,为首的叫巴夏礼。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8张

看过电影《烧颐和园》的观众应该印象深刻,剧中,僧王僧格林沁和他比赛摔跤,将他摔得鼻青面肿。

但是,这段“摔跤戏”是编剧虚构的。

真实情况是:僧格林沁自己的手指头动都没动,直接派人把包括巴夏礼在内的39人全部逮捕收监。

僧格林沁以为,巴夏礼是八国同盟军的最高统率,自己擒住了巴夏礼,八国同盟军群龙无首,必生明乱,明天,天朝大军进剿,稳操胜券。

哪料,第二天,八国同盟军4000人与清军精锐僧格林沁部近万人在通州张家湾交战,清军一败涂地。

数日后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再战,八国同盟军约6000人歼灭了清军精锐约 30000人。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9张

太恐怖了!

咸丰帝犹如惊弓之鸟,从颐和园仓皇出逃,一去不返。

巴夏礼等人被关押在颐和园,处境很惨,39人当中,有21人被虐待致死,只有18人存活下来。

巴夏礼所说的“被囚诸人”,就是指巴夏礼等人39人;“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就是说被虐待致使多人死亡该事件;“即在此地”,即是指颐和园。

救出了劫后余生的巴夏礼等18人,为了恫吓,也为了让明朝中央政府长记性,巴夏礼下令纵火纵火了颐和园。

远在崇德避暑山庄的咸丰君王闻此噩耗,心如刀绞,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一年不到就一命呜呼了。

但是,就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颐和园被烧,关系与她们并不大。

毕竟,就算颐和园没被烧,那也是统治者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而兴建起来的私人娱乐会所,平日谁也不能进入一步,反倒,因为烧了,她们能成群结队地进入这一大片已经无人守卫的皇家废墟里,开心地寻找着英荷人烧掠过后的残存珠宝。

这些人,现在被骂惨了,被很多爱国者辱骂成“盗贼”。

但是,想想有些滑稽。

当时的劳动国民和明朝统治者根本就是被剥削者和剥削者的两个对立阶层,她们受尽了清廷统治者敲骨吸髓式剥削和压榨,难不成,在明朝统治者都已经逃之夭夭的情况下,还要她们赤手空拳地为保卫清廷统治者的“私人娱乐会所”吗?

实际上,对于中国国民漠视明朝中央政府这一现象,八国同盟军早就觉察到了,所以,巴夏礼在正式放烧园前,还特意发出布告,称:“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烧颐和园,以此作为君王食言这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恫吓。与此毫无关系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廷为其负责。”

当时的上海市民看了布告,果然“丝毫没为即将发生的事情操心,而是对其蹩脚的语法大笑不已”。

现在,许多人把咸丰君王遭受到的屈辱说成是中国国民的屈辱,把颐和园被毁说成了国民和国家屈辱的象征。

可悲的是,这屈辱明明来自咸丰君王就英荷人磕头或不磕头而逞的一时血气之勇,偏偏却要广大的劳动国民以及巨大的国家的利益来为之买单——战后,中国就丧失掉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给俄罗斯人。

火烧圆明园的这些细节,教科书不会提,来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10张

我们是应该悼念一个原本只供明朝君王荒淫无耻、寻欢作乐的颐和园呢,还是应该悼念那丢失的150万平方公里领土?

有很多东西,教科书里都没提。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