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前言里写道:「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而读名人传记便有这样的用处,它不仅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志气,还能增长智慧。其实真正永久流传于世的,除了伟大的人性,就是思想的光辉。
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的个人认为较好的五十种人物传记,入选这个书单的标准首先是我购买过的书,目的是「读完这些书」,因为暂时不打算买新书了,其次才看它是不是好书。倘若你读过更好的传记,也可以帮我补充,我将在博客里不定期更新和修订。
一、人类学家
1、《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
这本《实验室里的诗人》是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传记,也是作者帕特里克·威肯评价他的一个尝试。本书以长镜头的形式追随列维·斯特劳斯从巴黎到圣保罗,再深入巴西内陆印第安人部落里,并讲述了他如何逃离维基政府统治下的法国而流寓纽约,并如何寻觅出独树一帜的理论架构的。
本书作者威肯具有人类学背景,还是研究巴西历史的专家,曾两度亲访列维·施特劳斯并长期与之通信,可称得上完整的传记了。
补充:对话体《今昔纵横谈》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游记《忧郁的热带》。
2、《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这本书对于许多人来说相对陌生,却是一代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成长历程,他不仅把人类学的观点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深入生活当中,并身体力行,尤其是田野调查。不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没有像书面上描写的那么诗情画意,而是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以前读乔建的《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时,就读到了那篇《冷门里的大学生活》,感同身受,尤其在偏远的村庄里做田野调查时更能理解李亦园先生的寂寞。
3、《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如果说达尔文是生物学开山鼻祖的话,那么马林诺夫斯基就是人类学的祖师爷,他发明了「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人类学家必经的「成年礼」。
直至今日,田野调查依然是人类学研究者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欲了解这位人类学大师,这本书是首选,它主要描述马林诺夫斯基的前半生,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为什么走上人类学这条路、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大家的。
补充:重点阅读马氏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以及观看他后代拍摄的纪录片《南海舡人的回忆》(南海舡人,旧译,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它客观地记录了后来的人类学学家、土著后代以及家人对马林诺夫斯基的评价。这部纪录片在 Tubi TV 上有完整版,搜索 Savage Memory 即可。
4、《追寻事实: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位人类学家》本书是人类学家格尔茨晚年的自我评传,他追溯了一生中对自己而言重要影响的事情,也表达了自己做人类学的一些体会,对这个学科存在的困境,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以及作为人类学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的立场如何确定的。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感触颇深:「在如此多元化的时代,在如此多样化的人群中进行如此不确定的追寻,我们不会有很多确定无疑或封闭的感受,甚至可能连自己到底在追寻什么都不太清楚。但这确实一种很不错的度过人生的方式,它时而引人生趣,时而令人沮丧,却不能不说是富有裨益好充满乐趣的。」而这,也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二、诗人/词人
5、《海子传:幻象与真理》
大部分人认识海子,是从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的,关于他更多的信息不是靠网上零散的资料,就是阅读西川主编的《海子诗全篇》。而一本较有价值的海子传记:《海子传:幻象与真理》同样值得一读,书名取自海子诗句:「先是幻象万千,后是真理唯一。」
本书是作者边建松寻访海子生前同仁亲友,收集了大量资料,较为完整地还原了海子的生活、写作和思考,全书诗性和理性并存,行文简朴,诗文相映,可算一部独具价值的海子传记。
6、《杜甫评传》这套三卷本是陈贻焮教授的力作,作者以杜甫诗歌创作和活动为基本线索,在广阔的唐代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对杜甫在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特色以及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作了阐述。
另外,这套书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诗人的地位和影响作了深刻的评述。
补充:洪业的《杜甫 :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7、《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本书是 194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艾略特的传记,作者林德尔·戈登考察了诗人的一生,并将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互参,以理解这位精神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艾略特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从生活的酒滓里滤出一部结局早已注定的大戏,呈现的便是一部连贯的灵魂自传,诚恳,直接,比任何旁观者的考语都来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
8、《苏东坡传》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在时下鼓吹 Slash 小青年眼中,诗、文、词、书、画俱佳的苏东坡一定是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就连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也不得不佩服,写下了这本《苏东坡传》。虽然其中有一些过分吹嘘和神话的地方,但是可作为了解苏东坡一生的最佳读物。
倘若还不过瘾,再看看朱刚的《苏轼十讲》。这本书用十个主题苏东坡的生命历程串联起来,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完整地显现出来,相当于提供了十种视角去观看苏东坡,可当新传来读。
9、《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邓广铭的这部书只能算中规中矩,尤其是传记部分不敢有个性化的观点,可能与当时局势有关,否则作为中国宋史研究第一人的邓老先生应当写得更好。好在年谱部分比干巴巴的传记好读得多。
不过对于像辛弃疾这样在宋代史上在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而言,能够像本书一样多方考证且全面系统写作的书不多。邓先生以细大不捐为原则,集枝节为轮廓,积破碎为整体,分年隶事,亦兼用纪事本末之体,使读者得见事件原委,可见其功夫之深。
三、经济管理大师
10、《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严格来说,这本《旁观者》并非彼得·德鲁克本人的自传,而是他对在自己一生中出现过的,且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些人物的回忆录,更像一部社会学作品。
本书讲述了德鲁克在一生中遇到有趣且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尤其是人。虽然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性格不同,经历各异,却有着超越的思想观念,对德鲁克影响至深。
11、《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本书是稻盛和夫 80 多年人生哲学和 60 多年经营智慧的结晶,也是他真实面对自我,全景展现的传记,真实细致地展现了他的传奇经历。
其实说到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总结起来无非是利他之心与认真生活,就像他本人所说的:「在我的人生中,我绝不左顾右盼,而是遵循利他之心,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笔直前行,义无反顾。」这一点可以说被他用到极致,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企业经营,并取得来成功。
12、《凯恩斯传》非常赞同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在谈到凯恩斯时的一句话:以往的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就是它最大的好处,而凯恩斯却认为经济的发展只有让人们在道德上得到改善时才是正当的事业。
这本传记记录了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生。它不仅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凯恩斯在经济学上的贡献,也重点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
13、《米塞斯大传》对经济学不太关注的人可能对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不过提到他的弟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大家一定很熟悉。其实米塞斯大有来头,他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亚当·斯密之后对市场经济理论贡献最大的人。
本书的副标题是:The Last Knight of Liberalism(自由主义的最后骑士),一直不太理解,恰好激发了我去阅读米塞斯的代表作《人的行为》和《社会主义》的想法。
14、《葛林斯潘:我们的新世界》葛林斯潘(或译格林斯潘)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人物,可是他在美联储主席位子上坐了 18 年多,除了有两次温和的经济衰退之外,在面临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的冲击,他都安渡难关,化险为夷,足见他的过人之处。
这本繁体版的《葛林斯潘:我们的新世界》也是他的回忆录。在前半部分,葛林斯潘回忆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而后半部分,是他以很高的眼界剖析当今世界经济环境,预测未来走向。当然,作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前任掌门兼形象代表,葛林斯潘完全有能力和资历以一览众山的高远气概去分析历史品评现状。
四、哲学家
15、《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早在几年前看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时,就看到译者韦启昌说了这样一句话:「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这一生中的挚爱,能有缘对其深入了解并从中获益,我真算是幸运的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叔本华的著作和古老的中医。」还有一位网友说道:「活着还有叔本华和尼采的书可看,真好!」于是我决定认真去读叔本华。
比较了各版本的叔本华传记之后,买了这本绝版书《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这不仅一部哲学家传记,还是一本思想传记和哲学史著作。
补充:韦启昌翻译四本,即《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和《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目前新出版的《附录和补遗》(第1卷)的最后一章就是「人生的智慧」,而他的各种随笔和通俗易懂的文章基本上都取自这套《附录和补遗》(中文版第 2 卷出版中)。
16、《康德传》早在 2008 年,我读过了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这句话:「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就康德而言,除了他学说的历史以外,他自己就再也没有别的传记。」。
从此便对康德的思想和人格存有一种敬畏的心,尤其在尝试着走近康德的思想世界却又不敢靠得太近时,总会不断加深自己的敬畏之心。后来买了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这本号称最翔实的康德传记却读不出当年的感觉,不过仍不失为一本出色的康德成长史。
17、《福柯的生死爱欲》即使读过了《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和《性史》四卷,也依然不能说读懂了福柯,而这套《福柯的生死爱欲》也只能说它是接近了解福柯的文本之一。这本书虽然讲述福柯的生活轨迹,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说它是福柯在努力实践尼采口中的「成为自己」之路的奋斗史更确切一些。
补充:福柯文选三本,即《自我技术》、《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和《什么是批判》。
18、《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这本大部头的《维特根斯坦传》是我读过所有人物传记中最过瘾的,作者瑞·蒙克把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与其哲学结合在一起叙述,并用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哲学家传奇的一生,堪称伟大的思想传记,值得重读。
记得 2012 年底梁文道曾经用了三期的《开卷八分钟》对这本书进行了介绍,目前在 B 站搜索维特根斯坦传可看完整版。
19、《佛陀》在大部分人眼中半神半人的佛陀传记是最不好写的,加上历史久远且被人过度神话,不过对于佛教徒而言倒不在于佛陀的生平,他们更在意的是佛法本身。而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就需要一本略带感性又有专业历史考证的传记来了解佛陀,阿姆斯特朗女士的《佛陀》即是这样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写作时兼及佛教起源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介绍了基本的佛学观念及修行次第。关于佛陀生平中的神话部分,她则从神话学及心理学的角度,试图给现代读者提供一些更为合理的解释。
补充:一行禅师的《佛陀传》,以及那部几近完美拍摄的印度纪录片:《佛陀》。
五、智者
20、《我的世界观》
这本自传是爱因斯坦留给世界的礼物,收录了他关于人生、科学、政治、宗教、教育、犹太人、经济、和平等问题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也是让我们有了一次与伟大灵魂深度对话的机会。
补充:沃尔特·艾萨克森编著的《爱因斯坦传》。这是一部有关爱因斯坦的内容详尽、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书中讲述了爱因斯坦是如何思考的?这个天才又是如何造就的?
21、《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关于费曼的书和文章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是断章取义,像这本传记一样从生活科研等多方面去写费曼的传记却不多。本书吸引人的不只是精彩的物理学世界,还有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无形中拉近了普通人与科学家的距离。
补充:杨建邺的《费曼传:你不必在乎别人怎么想》。
22、《穷查理宝典》我同时买了三本《穷查理宝典》,精读两遍,日常随时翻阅。我没有把查理·芒格视为偶像或者偷师的对象,而是把他当成一位智者,在自己面临问题不知该如何抉择时就向这位智者请教,即使他不能教我具体如何去做,也在重读几段话之后豁然开朗,可算有再造之恩。
补充:《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
23、《王阳明大传》王阳明的传记我读过不少,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就连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的这套《王阳明大传》也是如此,它甚至不如杜维明的《青年王阳明》写得精彩。我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和研究王阳明的,尤其日本学者的考据是如何繁琐又能服人的。
补充:秦家懿的《王阳明》、熊逸的《王阳明:一切心法》、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和在韩国首播的历史剧《王阳明》。
24、《孔子大历史》对于「述而不作」的孔圣人,我们可以读到关于他的一切,只有《论语》和《礼记》两部书,其它的都是后人根据零散的材料编写而成的传记,就如这本《孔子大历史》。本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善于平衡两者的关系,读来没有丝毫的枯燥乏味,它主要把孔子的一生放在整个春秋时代的大历史当中,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的贵族体制如何演变的。
另外,李零的《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丧家狗》作为补充。不过要读懂《论语》,还是先读一读《左传》。
25、《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为儒家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圣人」的曾国藩,其传记不可不读,像唐浩明的《曾国藩》,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而我准备读的是手头上的这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外加胡哲敷的《曾国藩治学方法》。
若要进一步了解曾国藩,就不能限于中国作家如此精于细节的描写,外国作家宏大的叙事风格也值得一读,比如裴世峰 (Stephen R. Platt )的《天国之秋》(繁体版《太平天國之秋》)。
六、艺术家
26、《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
在我眼中,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当属梅兰芳,关于他的传记也只买了这本《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本书中主要提到了梅兰芳对唱腔和表演的创造、伴奏乐器的增加和舞台装置的改革,以及观摩前辈或同辈演员表演的心得等。
另外,这本回忆录还收入了梅兰芳 1956 年访日演出的随笔《东游记》,附录中还有梅兰芳生平简易年表和传记资料知见录,插图还有 60 余副高清精修照片。
27、《论巴赫》我对西方古典音乐家知之甚少,除了知道几位经常被人提及的大师之外就没有主动去了解过。而对于像我这样五音不全的人来说,了解音乐大师是必要的,今后还要懂得去欣赏古典音乐之美,新买的这本《论巴赫》则是进入了解陌生领域的一次尝试。
本书作者是阿尔伯特·施韦泽,1952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的这本巴赫传记是西方音乐研究的必读经典巨著,说它是一座里程碑亦不为过。施韦泽在书中不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还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
28、《亲爱的提奥 : 凡高自传》这本书信体自传是由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的,当 37 岁的文森特·凡高逝去一百多年后,他的文字依旧鲜活如初,就像他时常被人提起而永远不会死去一样。在本书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绝世天才,比想象中的要真实得多。
补充:《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是欧文·斯通 26 岁时的作品。当读到梵高悲惨的遭遇时,我们开始学会了如何看待眼前的生活,也觉得遭受再多的苦痛也变得可以承受了。
29、《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尽管肖斯塔科维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但是这位音乐家的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本书是肖氏晚年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
本书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他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批评远超常人。肖氏的回忆节制、准确、细致、平和。
可是全书却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已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七、俄罗斯作家
30、《一生的故事》
帕乌斯托夫斯基谈创作体会和经历的札记《金蔷薇》我读过三遍以上,而这套六卷本作者花了十七年写成的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才开始试读,却被译者非琴的(也可以说是作者的)文笔打动。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非琴完全做到了,他的译风简洁明快,忠于原著却不故作高雅,让读者有读到俄文原滋原味的美感。
这套书分为《遥远的岁月》、《动荡不安的青年时期》、《一个未知时代的开始》、《怀着巨大希望的时期》、《投向南方》和《漫游的书》等六部,讲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最初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精神世界,也是作者对「生存的重大意义和生活的深深魅力」的真实感悟。
31、《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如果说托尔斯泰还是代表西方贵族色调的话,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真正代表着俄罗斯文化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陀氏才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俄国文学哲学与思辨的最高水准。
这本书虽然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作品五卷本的缩编本,但是却完整地呈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从他的苦役羁旅到文学生涯,一直到隆重的葬礼,同时也把 19 世纪俄罗斯智识生活的画卷一一展开,为我们解读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俄罗斯社会的深度」。
补充:茨威格《三大师传》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部分;安德烈·纪德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这是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看看人家是怎么追星和追捧自己偶像的。
32、《往事与随想》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俄罗斯文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讲述了历史,剖析了人性,还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是作家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被菲利普·汤因比誉为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对比之后,我选择了比较容易买到的项星耀译本,可能译者在名头上远不及巴金响亮,却在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33、《契诃夫的一生》这本小册子道出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烟花一场的人生。当合上书本时,才真正明白作者写的「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是什么意思。那是契诃夫在写作中伴随着病痛和孤独,却始终对周围人保持着最大的诚意和善意,也希望自己能够捕捉到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光辉。
补充:《契诃夫书信集》。在书信集中更是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契诃夫。
八、其他作家
34、《活着为了讲述》
这本自传,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开篇他提到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也就是从那时起,马尔克斯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以及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都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补充:《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精选十一篇重要访谈,展现马尔克斯二十多年创作脉络,绘制马尔克斯私人文学图谱。
35、《普里莫·莱维传》他是奥斯维辛的174517号囚犯,是集中营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也是卡尔维诺誉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他就是普里莫·莱维。劫后余生,莱维一次次清醒地做证、反思,写下了关于人类道德的最好作品。
撇开这些光环,莱维还是一个长期抑郁症患者,更面临着不被家人倾听和理解的苦恼,陷入了作为儿子和丈夫的两难困境,而这本传记真实还原了身处那特定时代里,在平凡和伟大之间充满张力的真实的普里莫·莱维。
36、《说吧,记忆》不读一读纳博科夫的传记,就难读懂他的小说,这本个人回忆文集恰恰是解读纳博科夫小说的绝佳密码。而他人写的传记同样值得阅读,比如《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和《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译者均为刘佳林。
在纳博科夫每部作品开篇前我们都看到这样一行字:“To Véra”(献给薇拉),这也是每一位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时认识的第一个名字。在纳博科夫看来,这个名字远比自己的作品更重要。因此想了解纳博科夫,也应了解谁是薇拉——《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37、《小于一》布罗茨基这本散文集《小于一》是三年前一位书友送的。作者通过本书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严格来说这是一本知识分子的自传,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当然书中也谈到了政治。
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作者为自己的故乡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而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
38、《鲁迅评传》除了阅读鲁迅作品之外,我对鲁迅其人了解不多,之前只读过李新宇的《愧对鲁迅》和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其实读过这两本书,再去读《鲁迅全集》也好理解了。
不过这两本传记毕竟是后人写成的,多有崇拜的成分,而由同时代人或者好友写的传记要客观、全面一些,毕竟耶稣曾说过先知在本地是不被人尊敬的。朋友也是如此。曹聚仁在写这本《鲁迅评传》时就保持着不仰视也不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等多有揭示。曹聚仁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香港写作,较为宽松自然的社会环境让他「可以自由地撰写鲁迅」,自然写得出极富特色的作品。
补充:张梦阳的「鲁迅传苦魂三部曲」∶《会稽耻》、《野草梦》和《怀霜夜》。
39、《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作品《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作者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他离世以后的 1942 年才出版。
在本书中,茨威格把自己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在对他不利但又极具他们那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下了这些回忆。而这些记忆,也仅仅是他自己头脑里的记忆片段,没有文献的支撑,可在茨威格看来,一个人的记忆力并非有选择地记住或不记住某一些事件,而是一次自我整理记忆的过程,这本书就是他没有忘记的那一部分。
40、《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第一次读完这本《人生舞台》是在三年前,当时还写了一篇叫《跟阿西莫夫学写作》的文章,纯粹是出于学习写作的目的去读书,谈不上对这位科幻大师有所了解。
其实这个可爱的老头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非他过人的才能或者是中文出版著作最多的外国作家,而是他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对于知识的欢快渴求,以及通过思考后记录下来的点滴。难能可贵的是,阿西莫夫并没有在自传中细数自己的成功,反而不掩饰自恋又懦弱的一面,读来爱不释手。
41、《沈从文传》
比较之后,我选择来湖南文艺 1992 年版的《沈从文传》,作者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全译本。金介甫写作的重心不在于沈从文的文学成就,而是分析哪些作品更能反映作家的内心。
即使是沈从文不太出名的作品,金介甫也不厌其烦地挖掘出作家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不仅如此,作者还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通过沈从文的作品去了解湘西农村的生活状况。本书新版叫《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只是删去了沈从文著作年表。
补充:《从文自传》。本书主要讲述沈从文进入都市前(1902-1922年)的人生经历,这是他后来作为乡土文学大师的心理历程,也是他后来的小说里透露出自卑情结的根源。
另外,张新颖的两本书《沈从文的前半生》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也可以读一读,只是他过于注重一手资料,研究性弱一些。
42、《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本书作者昆汀·贝尔是伍尔夫的侄子,在试读时我总告诉自己不能全信,谁不想把姨妈写好呢?事实上因有了这一层亲戚关系,作者反而能挖到更有趣的资料,也没有带偏见、采取逃避态度或感情用事,反而写得非常真实,有极强的可读性。
另外一本是林德尔·戈登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跟昆汀·贝尔写的传记不同,他主要以作品为脉络,而不是编年方式记录,让读者对伍尔夫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43、《张爱玲学》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没有一本是合格的,故不推荐。我只读自己买到的《张爱玲学》,作者高全之。张爱玲研究者止庵先生也坦言张爱玲传记太难写,即使是张的文学经纪人和遗嘱执行人宋淇的儿子宋以朗,也写不好张的传记,毕竟张爱玲唯一的材料都是胡兰成提供的,很难有人去佐证胡说得对不对。
补充:《愿你所有孤独,都光芒万丈:张爱玲的2020》,一个 95 后,名叫石若轩的文艺女青写的。这本书写得比较煽情,且书名把一本书毁了,但值得一读。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不一定历经沧桑才读得懂,就像这位作者说的:「读得懂的是作品,读不懂的是张爱玲;读得懂的是作者,读不懂的是困境。」懂与不懂一个人真难说,比如朝夕相处的人,你未必懂他,而相隔千年也可遇知音。
九、政治/历史人物
44、《邓小平时代》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这本《邓小平时代》出版后,就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它既有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也有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的透彻把握,可谓对邓小平一生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本书中有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以及作者的独家访谈。他对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香港问题以及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是了解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极佳文本。
45、《毛泽东传》阅读毛泽东传记,绕不开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他从这种不同的角度描述和阐释毛泽东,并以自己个人的眼光、经历、立场出发,重新去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无论从西方还是中国读者来说都写得比较客观,至少没有偏激的地方,否则发行量也不会如此之大。
不过,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伟人的功过,单看这本书还远远不够,尤其像陈寅恪的弟子汪籛一样写出评价唐太宗一生功过的长篇学术文章,则需要查阅大量的公开和不公开的资料,比如高华教授的书。而吾等没必要深究这些,再说读完了也不太喜欢写规规矩矩的读书笔记,大概了解就好。
46、《富兰克林自传》这本《富兰克林自传》我去年读过,也写了读书笔记,可是还无法践行富兰克林的十三项美德,此次重读这本书还是发现伟人对自己美德的要求非常高。
本书让我们了解伟人是如何修炼而成的,一个自我修养完美者的品格应该是这样的:勤勉、节俭、自制、自律、积极上进、追求完美、社会责任、终身学习。
47、《李鸿章传》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梁启超没有按照中国传统传记只叙不论的写法,而是模仿西方传记的时叙时议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功过,对李的才识、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开一代传记写作之风,加上梁启超优美的文笔,值得一读。
借用百度百科的一句话: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48、《朱元璋传》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明史专家吴晗笔下的朱元璋更符合历史事实,他笔下的朱元璋和我们印象里暴君的形象不太一样,而是一位历经艰辛磨难、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不过却不能否认朱元璋的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且复杂多面的帝王,这一点吴晗也写得活灵活现。
吴晗在写本书是在 1964 年,离文革爆发还有两年,书中有从当时政治角度和阶级角度分析等方面有失偏颇的地方,因此在读书时得需要留心这一点,不要被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总体而言写得相当精彩。
49、《张居正大传》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其实正史和野史里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几乎是两个不同的人,朱东润的这本《张居正大传》则客观得多。作为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值得称道,但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也用过不光彩的手段,生活也算不上检点,有功有过。
阅读本书,我们也许对张居正这位专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他所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与反思。
50、《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在读《陈寅恪的最后 20 年》时,对陈先生晚年的遭遇深感痛心,可是在了解了当时文人的普遍遭遇之后,就不再为某一个个体伤怀,毕竟一人的遭遇即所有人的遭遇,放到现在的各种社会不公上也是如此——每一个苦难者都是同林鸟罢了。
陈老高徒蒋天枢的这本《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几经转手,到手上已是墨迹斑斑,我却如获至宝。蒋先生几易其稿,行文严谨、只述不论,真是下足了功夫。欲直观了解陈寅恪先生,可观看 145 集纪录片《大师》之陈寅恪部分。
最后,我还从书架里找出了几本不错的传记,这些都是平时凑单买的,等有多余的时间再看,就不列入必读书单里了。罗恩·彻诺的《汉密尔顿传》、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里的将军》、《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和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