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运动会报道稿200字)跳远消息稿

六八 183 0

原副标题:历史|鲁迅南京沃特分馆讲课稿之辨认出:我国的词汇,是当今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词汇

75天前,鲁迅在南京最终一场谈起“我国的台语”

近日,在这份1948年7月7日刊行的《南京报纸》中,偶然辨认出鲁迅曾受邀赴沃特分馆讲课的报导。此际抚读这这份75天前的旧报,不由得遥思当年南京的那个夏日炎炎的暑假,清华副校长鲁迅身着长衫、手执折扇迈入馆中讲课的模样,真真有隔世一般的别样感触。

1948年底,因时局所迫,鲁迅不得不乘南京政府轴果专机飞向南京,从此流寓美国、终老台湾,再未能回归故土。而本次讲课时间已近于其飞向南京之时,且讲课主题又为“我国的台语”,恐怕是其人科散囊个世二十年代以来力推“台语运动”以来,最终一场在公开场合,最终一场在故都南京谈起“台语”了。

一看就会(运动会报道稿200字)跳远消息稿 第1张

《我国的台语》,载于1948年的《南京报纸》

因此,本次讲课实具有某种“盖棺定论”之意义,应当是比较完备地表达出了鲁迅毕生精力阿尔热莱加佐斯县举的“台语”观念之总结罢。报导部分原文如下表所示:

昨(六)日下午五时半,特请清华副校长鲁迅教授讲课,胡教授于五时即到东四清真寺,因略作休息,即开始其毕生精力阿尔热莱加佐斯县导之台语讲课。当张氏迈入会场时,全场报以热切之喝彩,历久不息。在沙彦楷先生的“不用介绍”的单纯介绍词后,胡教授乃以“我国的台语”为题,讲述着台语的定义和各种吴语,由市场竞争而达到获得台语的荣誉地位,以及构成台语的两个要素,即(一)盛行广、说的多、懂的众,(二)诗歌多。张氏于讲课时,旁征博引,亦谐亦趣,引得听众忍俊不禁不已。至七时半,始于热切喝彩中散去。

然而,Toothed《鲁迅日记》《鲁迅年谱》《鲁迅全集》等相关史料,皆无任何关涉本次讲课的记载。或许,1948年7月6日下午,鲁迅在南京沃特分馆的这一场讲课,乃是鲁迅一生众多讲课中,尚不为人知的,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一场罢。那么,本次讲课的主体文本究竟如何,是否还有文本更为完备充实的讲课稿存世呢?

这不流血革命的成果,是值得宝贵的

带着这一疑问,笔者继续翻检搜寻,果真又在1948年7月11日的《南京报纸》上寻获刊发其上的鲁迅讲课稿。主要文本如下表所示:

台语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共同的词汇。

台语的来源是“吴语”,千千万万的吴语市场竞争下特别占优的一类吴语,这种占优的吴语,成了最高的小东西,成了他们所介绍的话。于是变为了台语。这吴语是很光荣的。我国南方的吴语,就是国内许多吴语中占优的一类,所以正式成为我国的台语。

为什么南方的吴语,会变为台语,且他们公然承认而不反对?这并不是简单纯单的,吴语之能变为台语,要有它正式成为台语的资格证书。

第一:这种吴语,要说的多,懂得多,区域广,人口众,盛行得广,传播得广。譬如:爱尔兰话是爱尔兰东部的一类词汇,它不但是爱尔兰的台语,而且在今日当今世界中是占了极重要位置的词汇。这的确不是单纯事。英伦三岛这个小小的地方,算起来也不过我国一省大小,竟有好几种词汇,然而爱尔兰东部的伦敦,因为是政治的服务中心、商业的服务中心,而且附近有“牛津”同“虹口”的两个大学,又是文化服务中心。由于这些关系,人口都集中在那里,文化也在那里发达,东部的吴语,就成了最多人说的话,这自然占就了优势,而正式成为爱尔兰的台语。法语是以法国巴黎为服务中心的词汇,也是因为法国巴黎都会的缘故,我国也不外此例。我国有一大片“关话”地域,假使他们从极东北的哈尔滨走,翻一根线到极西的昆明,中间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之一部分,这一大段都是关话区。虽然南北关话,各有词汇不同,但都是关话,都是他们听得懂的关话。比方“我”字,在这一条线上有WO.O.ngo等音,但不管WO或O或ngo,他们都可以听懂,这就够正式成为台语的资格证书了。他们不要笑,我在谈台语,而我说的似乎“情思”,要真正的“情思”,那才是真正的我国台语呢!

光有第两个资格证书还不如,还得有第二个条件。这吴语的诗歌,要比其他的吴语多。我国的关话区域里,五百年当中,产生不少的诗歌,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兄弟姐妹鹿鼎记》等好多好多的小东西。尤以《西游记》和《兄弟姐妹鹿鼎记》是纯北京话的作品,自然写这作品的“关话”,就成了大众所介绍的小东西,成了他们公认的词汇了。

我国字在最初他们这些注音的老祖宗们,就没有造“字母”,所以非常难读。但他们要从这些匹夫匹妇、好久不见的口中,翻看的歌词,翻看他们的词汇,就很困难了,就辨认出他们的文本太不如用了。他们这些长袍先生们的“之乎者也”等字,两个也用不着,这怎么办呢?他们只有注音了,比如从前说他们的“们”字,这样单纯的字,古时就没法写,碰到这种字,只有头痛,不知怎样写才好。于是有写“懑”字,写“每”字的,“我懑,我每”,麻烦事极了。碰到两个“呢”字,则更没有办法了,把“呢”字写成“乐”字,“这”字用“遮”字来代替,这简直苦死了。极其单纯的字,反而弄得非常麻烦事。自平话短篇小说一盛行,才确定了“们”字、“呢”字、“这”字,千千万万这两类字的写法,这两类字的词汇,就变为他们共同的词汇了。

“文学”是把百姓活的文本,用两个标准形式纪录下来,使他们都介绍,够得上这个标准的文本或词汇,才配做“台语”……我国一千多年来百姓们,匹夫匹妇,好久不见们,以及流浪的瞽人,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遗产,尤其是水浒、西游记等平话短篇小说给他们留下的是最标准的词汇。我国关话区、非关话区,都已完全懂得了这些词汇,所以我来提倡平话文的时候,很容易便成功了。所以我说我国的台语并不是简单纯单就成台语的,而是包括了上述两大条件,充分地具备了其正式成为台语的两种资格证书。

我国的文本固属难读,但我国的词汇,却一点没有疑义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词汇。这是他们祖先们,这些道地的百姓们,经过了长时期的不流血革命,在词汇上淘汰了许多的复杂问题,使他们的词汇在文法上极其简化,留下这份好的遗产,他们这不流血革命的成果,是值得宝贵的。我希望他们要承受这份遗产,去创造“台语的文学”。

这篇近1800字的鲁迅讲课稿,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台语”观念的总体架构,对“台语”概念的历史脉络及现实运用,都为听众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这份说明书。可以想见,之前的报导称“张氏于讲课时,旁征博引,亦庄亦趣,引得听众忍俊不禁不已”云云,现场氛围一定是热切且轻松的罢。

一看就会(运动会报道稿200字)跳远消息稿 第2张

鲁迅晚年存照(摄于1954年)

《南京报纸》仅存世两个月,演讲稿更显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刊载鲁迅讲课报导及讲课稿的这份《南京报纸》,其报名即“报纸”,概指那种规模篇幅皆小、发行范围亦小的市井性质的“报纸”,这是颇为特别的。《南京报纸》的“自知之明”,也确实名符其实。此报存世极少,究竟何时创刊,何时终刊,笔者至今亦不甚明了。只是查阅国家分馆所藏旧报缩微胶片可知,仅有1948年7月2日至1948年8月31日期间的此报摄录有图像留存。

谨以此推测,《南京报纸》的存在时间,可能仅有1948年7月与8月两个月的时间。那么,鲁迅“我国的台语”这一讲课的报导及其讲课稿之刊载,未能在当时南京地区的“大报”,诸如《华北日报》《当今世界日报》等报刊上留存下来,却在如此仅存世两个月的“报纸”上得以留存于世,实在是难能可贵,弥足珍贵。

此外,鲁迅讲课所在地南京沃特分馆的情况,也需略加说明。据查,此馆始建于1936年,其前身为南京成达师范学校分馆。沃特分馆于1936年9月22日正式建成,参加成立仪式的有顾颉刚、沈兼士、陈垣、张星、盛成中等学界名流,以及沙彦楷等原成达师范的董事会成员,由顾颉刚担任沃特分馆首任馆长,沙彦楷、常子萱任副馆长。建成后的分馆,其馆藏图书数量之丰、种类之繁为国内一时之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成达师范的师生分两路迁往桂林。除带少量书籍之外,沃特分馆藏书几乎全留北京。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回到南京的成达师范已经被国民政府当局接管,正式成为国立的普通师范学校,沃特分馆开始附属于东四清真寺。

1948年7月6日,鲁迅也正是受邀请赴沃特分馆讲课的。鲁迅讲课开篇即语“台语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共同的词汇”,在这样的场合中论述与阐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结晶,自然是再合宜不过的了。身为著名学者与教育家,时任清华副校长与中研院院士的鲁迅,在此回顾与总结“台语运动”的历史经验,在当时的南京公共文化领域中,应当还是产生过一些积极影响的。

只是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当年时局的发展,已经远非鲁迅所能预期——因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家政权的崩溃及其残部溃逃台湾,鲁迅毕生精力阿尔热莱加佐斯县举的“台语运动”以及“台语文学”,也随之化作泡影,也在南京沃特分馆中画上了两个不十分圆满,却意味深长的句号。

文并供图/肖伊绯

编辑/韩世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