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翻译原文 《丰乐亭记》翻译

六八 42 0

《丰乐亭记》译文

丰乐亭记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34&topic=6442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的译文

宋代诗人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译文: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得四处飞舞。迷醉在这一片的鸟语花飞的大好春光之中,待到第二天酒醒的时候才发现春天已经将要结束了。原文: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丰乐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时在庆历六年(1046年)。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次年三月欧阳修为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创作了这三首诗。诗词赏析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诗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香,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第二首写醉春之态,前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借太守插花醇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这三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余音袅袅。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醒心亭记》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如下:

丰乐亭记

宋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释义:

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十分甘甜。于是就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来源,原来就在滁州城南一百步的地方。

上面是高耸的丰山,下面是幽暗的深谷;中间有一股清泉汹涌向上。上下左右地看了看,这里的风景很不错。所以就叫人疏通一下泉水,凿开石头留出一块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人们就可以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惜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时间太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分得清楚呢?

到了大宋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靠地势险要而割据的势力都被消灭。在这一百年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过去的事情,可是老人们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先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百年。

我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都让人喜爱不已。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盛世。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县丰山北麓,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建造的,这篇文章写于此亭建成之时。

本文主旨是歌颂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能休养生息的功德。文章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描述此时滁州山高水清,民乐岁丰,又回顾百年前这里战乱的往事,在记叙中反复抒发感慨,笔端常带感情。

滃(wěng)然:大水汹涌的样子。

太祖皇帝:即宋太沮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

“尝以周师破李景”二句:周师,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的部队。李景,即李璟,五代南唐皇帝。当时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在滁州西南),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而入,皇甫晖等逃入滁城,被赵匡胤活捉。

涵煦:滋润化育。这里颂扬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如下:

丰乐亭记

宋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释义:

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十分甘甜。于是就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来源,原来就在滁州城南一百步的地方。

上面是高耸的丰山,下面是幽暗的深谷;中间有一股清泉汹涌向上。上下左右地看了看,这里的风景很不错。所以就叫人疏通一下泉水,凿开石头留出一块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人们就可以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惜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时间太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分得清楚呢?

到了大宋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靠地势险要而割据的势力都被消灭。在这一百年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过去的事情,可是老人们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先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百年。

我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都让人喜爱不已。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盛世。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县丰山北麓,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建造的,这篇文章写于此亭建成之时。

本文主旨是歌颂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能休养生息的功德。文章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描述此时滁州山高水清,民乐岁丰,又回顾百年前这里战乱的往事,在记叙中反复抒发感慨,笔端常带感情。

滃(wěng)然:大水汹涌的样子。

太祖皇帝:即宋太沮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

“尝以周师破李景”二句:周师,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的部队。李景,即李璟,五代南唐皇帝。当时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在滁州西南),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而入,皇甫晖等逃入滁城,被赵匡胤活捉。

涵煦:滋润化育。这里颂扬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丰乐亭记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