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雍也

六八 57 0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一、《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地手段得来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见)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论语十二章》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习,温习。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帮助。

10、忠:尽心竭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的介绍

一、《论语》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二、《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三、《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论语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论语·颜渊》)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者。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着这几句话去做吧。”传:道德行为规范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仁者首先应做到的,便是遵守道德行为规范。11111经: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着这几句话去做吧。”传:人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将各种祸害强加于别人头上,从而又引起别人的反抗,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训示,才能达致社会的和谐状态。经: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注:讱:音刃,意同讷,说话不流畅。译: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不轻易说话。”司马牛说:“不轻易说话,这就是仁者吗?”孔子说:“做起来困难,说话能够轻易说吗?” 传:说出的话,就必须去做。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自己能否做到。经: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译: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 司马牛又说:“不忧愁,不畏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叫做君子吗?”孔子说:“内心反省时不感到愧疚,还有什么可以让人忧愁和恐惧的呢?”传:君子是有良知的人,反省自己时,如果看到自己没有做什么不道德的事情,也就会心安理得。经: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注:亡:音无,同“无”译:司马牛忧伤地说:“人们都有自己的亲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生死由命中注定,富贵在于上天安排。君子做事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待人恭敬有礼貌,那么,五湖四海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自己没有兄弟呢?”传:以德待人,则陌生人可以成为兄弟,因利争夺,则兄弟可以成为仇人。经: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论语·颜渊》)注: 谮:诽谤。愬:音素,诬告。译:子张问何为明智。孔子说:“慢慢渗透而来的诽谤,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这就叫做明智了;慢慢渗透而来的诽谤,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这就是你看得远了。”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流言蜚语,只有在智者那里才会止步。经: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译:子贡问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兵马充足,人民信任国家。”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去掉其中一项,在这三者之中要先去除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兵马。”子贡又说:“ 如果迫不得已去掉其中一项,在剩下的二者之中要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难免有一死,但如果人民丧失了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传:国家维持团结与统一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民对国家的信心,这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的核心。经: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注:驷:音四,驾四匹马的车。  鞟:音扩,去毛的兽皮。译:棘子成说:“君子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文饰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的这种关于君子的说法。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就像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就像文饰一样重要。如果去掉文饰,虎豹的皮就像犬羊的皮一样了。传:按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善良的本质与符合礼仪规范的文饰相统一。经: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注:彻:是指国家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田税。盍:音何,为什么不。译: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费用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 鲁哀公说:“实行十分抽二的税法,我都感到费用不足,怎么还能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 有若回答说:“百姓富足了,君王怎么会不富足;百姓不富足了,君王怎么会富足?”传:人民富裕就可以使国家税源充足。如果竭泽而渔,国家财源就会枯竭。经: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颜渊》)注:徙:音喜,迁移。译:子张问如何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尽量按正义的原则去做,这就能提高品德。爱这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恨这个人,就希望他死去。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这就是迷惑了。《诗经》说:‘绝不是新人富有,而是你见异思迁。’”传:当人受到情绪左右时,就会丧失理智的判断,从而陷入迷惑之中。经: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译: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做君王的要像个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真的是做君王的不像个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不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不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不像个儿子的样子。虽然有饭吃,我能吃得下吗?传: 孔子主张,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遵守道德规范,履行社会义务。后世所讲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只是强调弱者对于强者的义务,弱者就会常常陷于被剥夺的境地,这是违背孔子教导的。经: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注:其:大概。 译:孔子说:“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断案的人,大概是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来不让自己的诺言拖延不履行。传:对人真诚,才会信守诺言。经: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译: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同别人一样,必定使诉讼之事不会发生!”传:如何使诉讼之事不会发生,关键在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让人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制止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经: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译:子张询问政事。孔子说:“在位时要勤奋努力,以忠诚作为行为的准则。”传::勤奋与忠诚,便是为官者的主要品德。经: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古代文献,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会没有叛逆的行为了。”传:无知者无畏。历史上许多叛逆者便是由于对文化的无知,对礼仪制度的无知而产生出叛逆的行为。经: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传:帮助别人,是有原则的,就是必须帮助他做好事,而不是帮助他干坏事。经: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不端正?”传:上行下效,为官者的行为,常常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经: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 译:季康子为强盗多而忧虑,就向孔子询问。孔子回答说:“如果您没有贪欲,即使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去偷盗。”传:官员的贪污腐败,是一个社会道德堕落的重要原因。经: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注:偃:音演,倒伏。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他说:“如果杀掉无道之人,而去亲近道德品质好的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您主持政务,怎么还用杀人呢?您要是一心向善,百姓也会善良起来。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草上刮起了风,草必然倒下。”传:以德治国,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去影响民众。经: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译:子张问:“对士而言,怎么样才叫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在大夫那里做家臣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名声,而不是‘达’。所谓‘达’,就是质朴、正直,崇尚正义,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对人谦恭。这样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达’,在大夫做家臣一定‘达’。至于有虚名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仁德,行动上却违反仁德,还以仁人自居,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在朝廷上一定有名声,在家臣的封地也一定有名声。传:社会中有好名好利之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名望,伪装自己,表面上装作有德之人,而本质上却是道德败坏。经: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注:修:整治。 慝:音特,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恶念。译: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漫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消除邪恶、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很好啊!先去做事,然后获得,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攻击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邪念么?因一时的气愤,忘掉了自身,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亲,这不就是迷惑么?”传:要消除邪恶之念,就要时刻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如果只会一味攻击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便会掩饰自己的错误。经: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注:错:通措,安置。乡:同“向”,原义指“过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他人”。樊迟不能理解。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推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话涵义丰富啊!舜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远离而去了。汤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远离而去了。”传:仁者爱人,这是孔教的最核心的观念。孔教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则是建立在神性的基础上。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译:子贡询问交友之道。孔子说:“给朋友忠告,而且善于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传:对朋友所要尽的义务就是,给朋友善言忠告。经: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传:以利相合,只能是同党;以义相合,才是真正的朋友。请采纳~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内容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殆。 态度:人不知而不。。。。。君孑乎。知之者。。。。。。。。乐之者。三人行。。。。。。改之。 修养就是剩下的。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一段评价说明了您提的这个问题。这段话是“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严回能够自己一个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严回却不改其乐,这正是全心修业进德的态度和表现。

论语十二章必须按顺序背吗

论语十二章不必按顺序背。

《论语》十二章共20篇,每篇为单独的部分,可以一章一章的进行背诵,然后在整篇文章一起来背。当然也可以自己先分一分,一部分一部分的背,最后在一起背诵。按顺序挺难记下的,记不住默写就乱了。

《论语》内容比较多,且比较杂乱。学习时不宜死记硬背,重在理解,重新分类学习更容易一些空键灶。比如,把涉及学方面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再重新分为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斗扮,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亮橘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