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注释

六八 31 0

朱敦儒《相见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祖籍河南洛阳。少有文名,绍兴五年(1135)经举荐获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本是主战派,后阿附秦桧,受任鸿胪寺少卿,时人非之。朱敦儒诗词皆长,尤工词。多写隐逸生活,词风旷达洒脱。南渡后也写过一些关注国事的作品,境界苍凉。著有《樵歌》。

相见欢

【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① 散,几时收?试倩 ② 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①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头饰,这里代指贵族。

②倩:请、烦劳。

【译文】

登上金陵城上的西楼,倚着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景色。斜阳欲坠,大地一片寂寥,长江的水静静地向东流去。

金人南侵,中原一片战乱,贵族、官员都溃散而逃。什么时候才能把中原失地收回来呢?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州送到金人占领的地区去吧!

【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登上金陵城西楼,凭高眺远时所作,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全词境界雄浑,蕴藉深沉,代表了当时所有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景。词人运笔精巧,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而又杂有苍凉、凄清的秋景图。“西楼”、“清秋”、“夕阳”、“大江”,这样的景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故国、家乡、人生、希望。再加以形象传神的动词,自然就产生了浓郁的感 *** 彩。“倚”字,突出词人的忧伤和惆怅;“垂”字,写夕阳,减其壮丽而添其悲凉;“流”字,明写大江之奔流,其实更是写时间和时代的奔流。这几句情景交融,蕴藉深沉。

下片抒写亡国之痛和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词人面对萧疏之景,很容易想到“中原乱,簪缨散”,进而想到“几时收”。这三句环环相扣,一气贯穿,一方面表达了词人收复山河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对昏庸朝廷的斥责。最后一句,赋风以人的情感,手法高妙,是词人殷殷爱国之心的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语言简练,蕴藉深沉,想象新奇,境界雄浑,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回味无穷。

【宋词地图】

金陵:今江苏南京。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宋词: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扩展阅读:朱敦儒宋史记载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敦儒又辞。避乱客南雄州,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诏以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敦儒始幡然而起。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如其可与,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罢。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时秦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桧死,敦儒亦废。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

相见欢上阙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相见欢》的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及翻译

朱敦儒的《相见欢》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尺闷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朱敦儒简介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启困袜。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悄激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朱敦儒所写的词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沉痛凄怆,非常感人。到了晚年,过着闲适生活,词中充满了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与诗酒自放的颓废情调。

帮忙翻译一下《相见欢 朱敦儒》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原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