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归去来兮辞序言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后是自恕自慰,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先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再写农村的出游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分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扩展资料:
“归去来兮辞序言”辞前有序,陶渊明在序文中交代了自己从官、弃官的心路历程。诗人坦率真诚,从“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到“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直言不讳地道出一度有过的对出仕的欣然向往之情,毫不晦涩。
自“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始,诗人笔锋一转,在后半幅序文中写出自己毅然决意离开官场,并道明了些许原因,其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根本原因。
陶渊明一生热爱自由,而当时的官场气氛灰暗造作,谄上娇下,腐败不堪,他无法接受自己清廉高洁的本质被世俗之尘掩埋,因而萌生“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之愁。序文中的词词句句,都渗透着陶公归隐田园的义无反顾,誓不回头的坚定决心。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
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主要是讲什么的
1、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作者写这篇词的原因。
2、第一段表示要辞官归隐的决心。
3、第二三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安乐闲适 自由自在的意境 。
4、第四段抒发了诗人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归去来兮辞序文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小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陶渊明做官的原因和经过,辞官归田的原因。《归去来兮辞》序部分的解释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已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归去来兮辞序
13、《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14、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翻译: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15、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归去来兮辞序的意图?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