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简介及生平事迹 韩琦简介及生平事迹作文

六八 52 0

韩琦简介:北宋时期政治家,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预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他“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 ;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于书法,尤善正书。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全宋词》录其词四首。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韩琦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于世宦之家。据韩琦墓志记载他祖籍为河北赞皇县。据《泉州府志》记载:“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为其父韩国华知泉州府时与婢女连理所生。韩琦后随父迁居相州,遂为安阳(今河南安阳)人。韩琦三岁时父母去世,他由诸兄扶养成人。史称其“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崭露头角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次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拜右司谏。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韩琦一时名闻京师。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宋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史称其“活饥民(一)百九十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出兵西夏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平王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况且“李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兵败遭贬庆历元年(1041年)春,李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李元昊率十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一万八千人,以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这正是西夏军队发出的合击信号。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六千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闻讯后,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数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旧衣、纸钱招魂而哭道:“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乃是李元昊用陕西落第举子张元之计。大败韩琦后,张元乃作诗一首投掷宋境,讽刺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都各自兼任本路的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观察使。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庆历新政西夏在战争中虽多次获胜,但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于是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来称赞韩琦等人。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李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此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著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速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一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庆历四年(1044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同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全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抚治北疆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二月,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并兼安抚使,相继进位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办法,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 当时在河东路担任走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为人贪恣,仗势不法。韩琦上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交涉,收回了这些地方,并立石为界。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边百姓迁徙内地,致使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庆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就曾建议解除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沿边之地禁耕令,以增产粮食,供应边防军需,却为军帅明镐所阻。至和二年(1055年)春,韩琦再次建议,才得以实行,开垦田地九千六百顷。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在家乡,他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三朝贤相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嘉祐六年(1061年)闰八月,以原职进拜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韩琦就职朝廷枢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仁宗的建嗣问题。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而从至和三年(1056年)开始,仁宗就时常犯病,一时人心恐慌,议论纷纷。大臣们接连上疏,极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当中尤以大臣包拯、范镇等人言辞恳切,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韩琦拜相后,再提建储之事,认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终于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韩琦出任仁宗山陵使,并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进封卫国公。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慈圣太后曹氏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英宗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费了不少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曹太后时,曹太后呜咽流泪,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婉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五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问题向英宗陈说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以为“义勇”,三丁选一,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御,既可增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治平三年(1066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问题表面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于是确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实为诬告,将其罢职,但韩琦仍坚决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授为淮南节度使。正在这时,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发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兼陕西四路经略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最初同意放弃,但在陕西宣抚使郭逵的劝说下,反对焚弃绥州。一个月后,西夏国主李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许便宜从事。大名之任长达五年。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次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他对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针对辽朝利用宋朝与西夏战争和国内危机时要求割让领土,韩琦也表示应该拒绝辽朝的无理要求,献策加强防范,增强对辽朝的军事准备,用武力抗击侵略,洗雪旧耻。“臣今为陛下计,宜遣报使,且言:‘向来兴作,乃修备之常,岂有它意。疆土素定,悉如旧境,不可持此造端,以堕累世之好。’可疑之形,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谀,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充。若其果自败盟,则可一振威武,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矣。”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他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病逝相州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再判永兴军,尚未就职,便于六月二十四日(8月8日)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神宗在禁苑为他恸哭举哀,又辍朝三日,赐其家银三千两、绢三千匹,发兵为其筑墓。还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论琦定策勋”,加赠韩琦为魏郡王。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韩琦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清文宗咸丰(1851年-1861年)初年,韩琦得以配享孔庙。

《韩琦》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韩琦》人物故事小传

《韩琦》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韩琦》人物故事小传

韩琦(公元1008—1075年),字稚圭,相州安阳(治今河南安阳)人,自号赣叟。20岁举进士,名第二。初授将作监丞,累迁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参知政事韩亿等4人罕有政绩,琦连疏其过,4人同日撤职。凡事有不便辄言,前后70余疏。权知制诰。不久任益、利路体量安抚使、琦缓赋调、逐贪官、除冗役,减轻饥荒灾害。西夏攻宋,任陕西安抚使。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因部将任福攻西夏,败于好水川,琦上章自劾,贬知秦州,不久复原职,与范仲淹久在军中,朝廷倚重,时称“韩范”。边事主张“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支持“庆历新政”。新政失败,为范仲淹、富弼辩护未成,出知扬、郓、定等州军,兼安抚使,治军有方。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召为枢密使,三年拜相。六年,封仪国公。神宗即位,拜司空兼侍中。琦执政三世,两朝顾命,有人以为专权。于是出知州、军、府。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人屡次上疏反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卒。 〔正史〕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筦库②,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禁中需金帛,皆内臣直批旨取之,无印可验,琦请复旧制,置传宣合同司,以相防察。又每纲运至,必俟内臣监莅,始得受,往往数日不至,暴露庑下。衙校以为病,琦奏罢之。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③,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权知制诰。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刘平与贼战,败,为所执,时宰入他诬,收系平子弟,琦辨直其冤。 进枢密直学士,副夏竦为经略安抚、招讨使。诏遣使督出兵,琦亦欲先发以制贼,而合府固争,元昊遂寇镇戎。琦画攻守二策驰入奏,仁宗欲用攻策,执政者难之。琦言:“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乃诏鄜延、泾原同出征。既还营,元昊来求盟。琦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贼果犯山外。琦悉兵付大将任福,令自怀远城趋德胜砦出贼后,如未可战,即据险置伏,要其归。及行,戒之至再。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福竟为贼诱,没于好水川。竦使人收散兵,得琦檄于福衣④带间,言罪不在琦。琦亦上章自劾,犹夺一官。知秦州。寻复之。 会四路置帅,以琦兼秦凤经略安抚、诏讨使。庆历二年,与三帅皆换观察使,范仲淹、庞籍、王沿不肯拜,琦独受不辞。未几,还旧职,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诏讨使,屯泾州。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东兵从宿卫来,不习劳苦,琦奏增土兵以代戍,建顺德军以蔽萧关、鸣沙之道。方谋取横山,规河南,而元昊称臣,召为枢密副使。 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⑤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继又陈救弊八事,欲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遂宣抚陕西,讨平群盗张海、郭邈山;禁卒赢老不任用者,悉汰之;尽修鄜延城障,须敌悉归所侵地,乃许和。归陈西北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之计。” 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与范仲淹、富弼皆海内人望⑥,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仲淹等亦以天下为己任,群小不便之,毁言日闻。仲淹、弼继罢,琦为辨析,不报。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琦右洙,朝论不谓然。乃请外,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兼安抚使,进大学士,又加观文殿学士。 初,定州兵狃平贝州功,需赏赍,出怨语,至欲噪城下。琦闻之,以为不治且乱,用军制勒习,诛其尤无良者。士死攻战,则赏赙其家,籍其孤嫠继廪之⑦,威恩并行。又做古三阵法,日月训齐之,由是中山兵精劲冠河朔。京师发龙猛卒戍保州,在道为人害,至定,琦悉留不遣,显素教者使之北,又振活饥民数百万。玺书褒激,邻道视以为准。 拜武康军节度使、知并州。承受廖浩然,怙中贵势贪恣,既诬逐前帅李昭亮,所为益不法,琦奏还之,帝命鞭诸本省。契丹冒占天池庙地,琦召其酋豪,示以襄日彼所求修庙檄,无以对,遂归我斥地。既又侵耕阳武砦地,琦凿堑立石以限之。始,潘美镇河东,患寇钞⑧,今民悉内徙,而空塞下不耕,于是忻、代、宁化、火山之北多废壤。琦以为此皆良田,今弃不耕,适足以资敌,将皆为所有矣。遂请距北界十里为禁地,其南则募弓箭手居之,垦田至九千六百顷。久之,求知相州。 嘉祐元年,召为三司使,未至,迎拜枢密使。三使六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帝既连失三王。自至和中得疾,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争以立嗣固根本为言,包拯、范镇尤激切。积五六岁,依违未之行,言者亦稍怠。至是,琦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⑨,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又生女。 一日,琦怀《汉书·孔光传》以进,曰:“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生,犹能如是,况陛下乎。愿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又与曾公亮、张升、欧阳修极言之。会司马光、吕诲皆有请,琦进读二疏,禾及有所启,帝遽曰:“朕有意久矣,谁可者?”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择。”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帝以宗实告。宗实,英宗旧名也。琦等遂力赞之,议乃定。 英宗居濮王丧,议起知宗正。琦曰:“事若行,不可中止。陛下断自不疑,乞内中批出。”帝意不欲宫人知,曰:“只中书行足矣。”命下,英宗固辞。帝复问琦,琦对曰:“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所以为贤也。愿固起之。”英宗既终丧,犹坚卧不起。琦言:“宗正之命初出,外人皆知必为皇子,不若遂正其名。”乃下诏立为皇子。明年,英宗嗣位,以琦为仁宗山陵⑩使,进封卫国公。 琦既辅立英宗,门人亲客,或从容语及定策事,琦必正色曰:“此仁宗圣德神断,为天下计,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何与焉。”英宗暴得疾,太后垂帘听政。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琦与欧阳修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11)。琦曰:“此病固尔,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修亦委曲进言,太后意稍和,久之而罢。后数日,琦独见上,上曰:“太后待我无恩。”琦对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及疾愈。琦请乘舆因祷雨具素服以出,人情乃安。太后还政,拜琦右仆射,封魏国公。 夏人寇大顺,琦议停岁赐,绝和市,遣使问罪。枢密使文彦博难之,或举宝元、康定事,琦曰:“谅祚,狂童也,非有元昊智计,而边备过当时远甚。亟诘之,必服。”既而谅祚上表谢,帝顾琦曰:“一如所料。”帝寝疾,琦人问起居,言曰:“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帝颔之,即召学士草制,立颍王。 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为英宗山陵使。琦执政三世,或病其专。御史中丞王陶劾琦不赴文德殿押班为跋扈。琦请去,帝为黜陶。永厚陵复土,琦不复入中书,坚辞位。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赐兴道坊宅一区,擢其子忠彦秘阁校理。琦辞两镇,乃但领淮南。 会种谔擅取绥州,西边俶扰,改判永兴军,经略陕西。琦言:“边臣肆意妄作,弃约基乱,愿召二府亟决之。”琦人辞,曾公亮等方奏事,乞与琦同议。帝召之,琦曰:“臣前日备员 *** ,所当共议。今日,藩臣也,不敢预闻。”又言:“侍中犹未知朕意邪?”琦初言绥州不当取,已而夏人诱杀杨定,琦复言:“贼既如此,绥今不可弃。”枢密院以初议诘之,琦具论其故,卒存之。 熙宁元年七月,复请相州以归。河北地震、河决,徙判大名府,充安抚使,得便宜从事。王安石用事,出常平使者散青苗钱,琦亟言之。帝袖其疏以示宰臣,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安石勃然进曰:“苟从其欲,虽坊郭何害。”明日,称疾不出。当是时,新法几罢,安石复出,持前议益坚。琦又恳奏,安石下之条例司,令其属疏驳,刊石(12)颁天下。琦申辨愈切,不克从。于是请解四路安抚使,止领一路,安石欲沮琦,即从之。六年,判相州。 契丹来求代北地,帝手诏访琦,琦奏言: “臣观近年以来,朝廷举事,似不以大敌为恤。彼见形生疑,必谓我有图复燕南意,故引先发制人之说,造为衅端(13)。所以致疑,其事有七:高丽臣属北方,久绝朝贡,乃因商舶诱之使来,契丹知之,必谓将以图我。一也。强取吐蕃之地以建熙河,契丹闻之,必谓行将及我。二也。遍植榆柳于西山,冀其成长以制蕃骑。三也。创团保甲。四也。诸州筑城凿池。五也。置都作院,颁弓刀新式,大作战车。六也。置河北三十七将。七也。契丹素为敌国,因事起疑,不得不然。 “臣昔年论青苗钱事,言者辄肆厚诬,非陛下之明,几及大戮。自此,闻新法日下,不敢复言。今亲被诏问,事系安危,言及而稳,死有余罪。臣尝窃计,始为陛下谋者,必曰治国之本,当先聚财积谷,募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故散青苗钱,使民出利;为免役之法,次第取钱;迨置市易务,而小商细民,无所措手。新制日下,更改无常,官吏茫然,不能详记,监司督责,以刻为明。今农怨于圳亩,商叹于道路,长吏不安其职,陛下不尽知也。夫欲攘斥四夷,以兴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摇,众心离怨,此则为陛下始谋者大误也。 “臣今为陛下计,谓宜遣使报聘,具言向来兴作,乃修备之常,岂有他意;疆土素定,悉如旧境,不可持此造端,以隳(14)累世之好。以可疑之刑,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谀,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充。若其果自败盟,则可一振威武,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矣。” 疏上,会安石再入相,悉以所争地与契丹,东西七百里,论者惜之。八年,换节永兴军,再任,未拜而薨,年六十八。 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韩公。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福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15),岂惟身不自保,恐家不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在魏都久,辽使每过,移牒必书名,曰:“以韩公在此故也。”忠彦使辽,辽主问知其貌类父,即命工图之,其见重于外国也如此。 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贵贱,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在相位时,王安石有盛名,或以为可用,琦独不然之。及守相,陛辞,神宗曰:“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上不答。其镇大名也,魏人为立生祠。相人爱之如父亲,有斗讼,传相劝止,曰:“勿挠吾侍中也。”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富韩”云。

《宋史》卷三一二

〔注 释〕 ①弱冠:刚成年。②筦库:筦同管,即看管仓库。③不激:不敢直言。④福衣:内衣。⑤强邀索:无理索要。⑥人望:威望极高的人。⑦廪之:国库发放钱粮。⑧寇钞:外寇侵扰。⑨春秋高:年事已高。⑩山陵:帝王陵墓。(11)具道所以:说明事情全部情况。(12)刊石:刻在石头上。(13)衅端:争端的起因。(14)隳 :破坏。(15)蹉跌:失误。 〔相关史料〕 初为馆职,所与游皆一时英俊。石曼卿气豪迈,多戏侮同舍,独见公不敢少慢①,但时呼为“韩家”。当时市井小民,凡所畏尊官则呼厥姓曰“某家”,故石效其语。与同馆王拱辰、御史萧定基同发解开封府举人。二公时有喧争,公安坐幕次阅试卷,如不闻。拱宸忿不助己,诣②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宰相气度耶?”公和颜谢之。

《名臣言行录》

韩魏公治淮阳。一日,有异人相访,云:“公之名位,当如州东相公,而忧责过之,候某年月日语见。但一生为丘八所撄③耳。”嘉祜间自枢密使拜集贤相,有来贺者,乃当时淮阳所见之人也。语公曰:“记当时所道月日否?”公喜留之,寻失所在。

《类苑》

楚执中性滑稽,谑玩无礼。庆历间韩魏公帅陕西将四路讨元昊,师行有日矣。尹洙与楚有旧④,荐于韩公,楚曰:“虏之旃帐⑤无定,万一迁徙深远,以致我师,无乃旷日持久乎?”韩公曰:“今大兵入界,则倍道兼程矣。”楚曰:“粮道岂能兼程进耶?”韩公曰:“吾已尽括关内之驴运粮。驴行速,可与兵相继。万一粮尽,可杀驴而食。”楚曰:“驴子大好酬奖。”韩公怒其无礼,遂不使入幕⑥。然四路进兵竟无功。

《东轩笔录》

韩魏公领四路招讨,驻延安。忽夜有携匕首至卧内者,乃夏人所遣也,公语之曰:“汝取我首去。”其人曰:“不忍,得谏议金带⑦足矣。”明日,公不治此事。俄有守陴⑧者,以元带来纳,留之。或曰:“不治此事为得乱。卒受其带,则堕奸人计矣。”公叹非所及。元丰间有守边者,一夕失城门锁,亦不究治,但亟令易而大之⑨。继有得元锁来归者,乃曰:“初不失也。”使持往合关键,蹉跌不相入,较纳带似得之。

《清波杂志》

韩魏公有德于关中,秦人爱之。后子华自丞相出宣抚,秦之父老有远来观于道傍,乃愕然相谓曰:“吾以谓韩公,乃非也。”于是相引去。

《类苑》引《渑水燕谈录》

先朝春月多召两府两制三馆于后苑赏花钓鱼赋诗,自赵元昊背诞⑩,西陲(11)用兵,废缺甚久,嘉祐末,仁宗始复修故事(12),群臣和御制诗,韩魏公为首相,诗云:“轻云阁雨迎天仗,寒色留春入寿杯,二十年前曾侍宴,台司今日喜重陪。”时内侍都知任守忠以滑稽侍上,从容曰:“韩琦诗讥陛下。”上愕然问故,守忠曰:“讥陛下游宴太频。”上为之笑。

《温公诗话》

韩魏公为山陵使,是时两宫为近侍奸人所间(13),一日侵夜,忽有中使持帘帷御封(14)至,魏公持之久不发,忽自起烛焚之,使者惊恳曰:“有事当别论奏,安可辄焚御笔?”公曰:“此某事,非使人之罪也,归但以此奏知。”卒焚之,有顷(15),外传有使再至,曰:“得旨追前使人取御封。”公曰:“不发,焚之矣。”二使归报,慈圣叹息曰:“韩琦终见事远,有断。”

《石林燕语》

慈寿一日送密札与公,有为孀妇作主之语,仍敕内官俟报,公曰:“领旨。”公以山陵有事,呈乞晚临后上殿,诸公不预,既见,谓上曰:“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进呈,只是不可泄。陛下今日皆太后力,愿加意奉承,便自无事。”上曰:“谨奉教。”公又云:“此文字臣不敢留,幸宫中密焚之。”

《名臣言行录》

英宗初临御(16),韩魏公为相,富郑公为枢密相。一日,韩公进拟数官,云:“策立有劳,当迁官。”富公曰:“先帝以神器(17)付陛下,此辈何功可书?”后韩魏公帅长安,为范尧夫言其事,曰:“琦便怕他富相公也。”

《邵氏闻见录》

公为相日,曾公为亚相,赵靖康、欧公为参相,凡事该政令,则曰问集贤;该典故,则曰问东厅;该文学则曰问西厅;至大事则自决之,人以为得相体。

《名臣言行录》

公晚与永叔相知,而相亲最深,永叔深服公之德量,尝曰:“累百欧阳修,何敢望韩公。”公知永叔不以《系辞》为孔氏书,又不取文中子《中书》,相会累年,未尝与之言及。

《名臣言行录》

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18)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谈苑》引《韩魏王别录》

韩魏公每为人言,自少至老始终所践履(19)惟在一部《论语》,未尝须臾(20)敢离。公晚镇北门,已六十余矣。韩玉汝为都转运使,每问候,至则直造(21)卧内,几案间不见他物,惟一唾壶与《论语》,乃信传者不谬。

《蒙斋笔谈》

韩魏公知北都,有献玉盏一只,表里无纤瑕。公乃开醇召客,特设一桌,复以绣衣,致玉盏其上,将用之遍劝座客。俄为吏误触,台倒盏碎,坐客愕然。吏伏地请罪。公神色不动,笑语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曰:“此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墨客挥犀》

韩魏公帅定武时,夜作书,令一侍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燃公须,公以袖挥之,而作书如故。少顷回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鞭卒,急呼曰:“勿易之,渠方解持烛。”军府为之感服。

《厚德录》

忠献帅定州,道逢乡里一经生作攫(22)。公顾左右无所有,乃以所用银掏水(23)可及百两与之。经生回途,又遇一攫客,生曰:“公途次之物,只有一银掬水,我已得知矣,幸子勿往。”客诉以势不得已,经生乃断其银,与客分而去。

《谈撰》

韩魏公在永兴,一日有一幕官来参(24),公一见熟视,蹙然不乐,凡数月未尝交一语。仪公乘间问公曰:“幕官者公初不识之,胡然一见而不乐?”公曰:“见其额上有块隐起(25),必是礼拜(26)所致,当非佳士,恁地人缓急怎生倚仗?”

《道山清话》

魏公镇真定,有门客彭知方逾垣宿于外。门吏报公,公不究,为种竹诗曰:“殷勤洗濯加倍植,莫遣狂枝乱出墙。”彭见其诗,愧甚,乃和公诗曰:“主人若也怜高节,莫为狂枝赠一柯。”公以百缗市女奴赠之。公之爱士如此。

《青琐诗话》

韩魏公家不食蔬,以脯醢为蔬盘。

《老学庵笔记》

韩魏公在相府,畿道多蝗,朝廷遣使分行督捕。时一朝士还阙,见公面曰:“县虽有蝗,全不食稼。”公察其言之佞也,问:“有遣种否?”佞者不虞问此,遽曰:“遗种不无。”公曰:“但恐来年令嗣不及尊君。”其人惭退。

《珍席放谈》

韩琦出镇时,上奏及他书,皆强至(人名)属稿。琦乞散青苗钱,神宗阅之,曰:“此强至之文也。”

《杭州志》 (以上各条均录自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八)

〔注释〕 ①少慢:怠慢。②诣:到,至。③丘八所撄:丘八即无赖小人,意即受到小人的干挠。④有旧:曾有交往。⑤旃帐:主帅帐逢。⑥入幕:收为幕僚。⑦谏议金带:皇帝赐给特殊权力的带子。⑧守陴:站岗。⑨易而大之:换小为大。⑩背诞:背叛。(11)西陲:西部边疆。(12)故事:过去的制度。(13)所问:挑拔离间。(14)御封:圣旨。(15)有顷:片刻。(16)临御:登基。(17)神器:国家大权。(18)倾己:排挤陷害自己。(19)践履:实践。(20)须臾:片刻。(21)直造:直接进入。(22)作攫:以手掌捧。(23)银掬水:银水勺。(24)来参:来求见。(25)隐起:疤痕。(26)礼拜:磕头。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韩琦

韩琦为相十载,上定国策,下抚百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正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

精忠岳飞韩肖胄的简介,历史上韩肖胄是怎样的人

韩肖胄字似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名相韩琦曾孙,徽宗朝宰相韩忠彦之孙。以荫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寻假给事中使辽。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相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江州。入为祠部郎,迁左司。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迁吏部侍郎。三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至金。后知温州,绍兴府。二十年卒,年七十六,谥元穆。

韩琦简介

1、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2、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曾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正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但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步入中年以后的韩琦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未实行大的改革举措,也未能彻底扭转北宋的境况。 3、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正如时人所言:“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韩琦简介 韩琦的主要成就

1、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2、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曾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正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但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步入中年以后的韩琦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未实行大的改革举措,也未能彻底扭转北宋的境况。 3、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正如时人所言:“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