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兰舟 独上兰舟什么意思

六八 50 0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人与丈夫赵德甫离别之后的别情词作。原文如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 ·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我两个人,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藕花之简称,荷花亦称藕花。此句似倒装,即下文“兰舟”的形容语。船上盖亦有枕簟的铺设。若释为一般的室内光景,则下文“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颇觉突兀。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2)“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3)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4)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雁之关于书信有两意思:一是雁足捎书;一是群雁的行列,在空中排成字形。这句用第一义,次句改用第二义接。

(5)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雁点青天字一行。”夏宝松断句:“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此句即承上“红藕香残”“兰舟”来。(7)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作品简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德甫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而后其父李格非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作品丰富,涉及诗、词、文等类型。《宋史·艺文志》里收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明代陈第编写的《世善堂藏书目录》里则收录了《李易安集》十二卷。限于历史流转,其词在各历史时期,被收录量不一。南宋时期编撰的《乐府雅词》中,设有《李易安词》,共收录李清照的词二十三首;在明末毛晋汲古阁刊出的《漱玉词》中,则仅收录有李清照的词十七首;到了晚清,王鹏运四印斋刊本的《漱玉词》一卷中,收录有五十首;而在近代,赵万里的辑本《漱玉词》一卷中,共收录了六十首词(其中有十七首作为附录);在现代,由中华书局所编的《李清照集》中,共收录词七十八首(其中存疑三十五首)、诗十五首、文三篇,此外,还有《打马图经》暨赋、序若干篇。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李清照的那首词?求词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两句的译文是: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而后其父李格非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独上兰舟是什么意思

1、兰舟:指木兰木制造的小舟。2、“独上兰舟”句,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3、关于“兰舟”的解释。学界倾向认为词中的兰舟代指卧床。“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句的意思是:秋凉了窗外的荷藕已经凋零不堪,(词人的)床上铺设着精美细致的竹编凉席,她轻轻解下轻罗薄裳,孤独的准备就寝寝了。(道出词人李清照那种悲秋的凄凉孤独)。4、原文:《一剪梅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上兰舟,“兰舟”是什么﹖

兰舟:船的美称。独上兰舟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扩展资料:兰舟有两个释义:1、船的雅称;2、床的雅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赏析:“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独弄清影,顾盼流连。《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兰舟

独上兰舟是什么意思?

独上兰舟是什么意思 兰州为木兰舟,是船的美称。独自一人上了船。 独上兰舟,“兰舟”是什么﹖ 独上兰舟,“兰舟”是:原指用木兰木造的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独上兰舟,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所做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词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此,【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意思是: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什么意思?上兰舟为什么要解罗裳呢?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著小船去游玩吧! 古代妇女的衣衫很繁杂的 其实,给你个建议,学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尤其是古诗词,讲究理解它的意境,而不是个别字的深解。就像用外语来翻译中的诗盯,即使每个字都翻译正确了,但那种韵味已经消失了。每个人对同一首词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这么一个故事,一只蚂蚁爬墙,总是在到达墙顶的时候掉下来。三个人看到了就有了三个感悟。有人欣赏它的坚韧,有人学到适时的放弃,有人学到变通,绕过这堵墙。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学到什么,而不是是否跟其他人学得一样,不是搏轿渣吗? 轻解罗衣,独上兰舟。雁子回时,月满西楼。什么意思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 ***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帆者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基悄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著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著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独上兰舟是指什么生肖 是龙就是龙 独上兰舟的兰舟是什么?有的说是小船,有的说是床 联系全篇的意思意境,此处兰舟应该是指床,兰木做的床。注意玉簟,西楼等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什么意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 ***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丁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 兰舟有几种解释? 兰舟:据《述异记》卷下载,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上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作为舟之美称。 还有一种说法兰舟特制睡眠的床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兰舟是后一种意思。

独上兰舟,“兰舟”是什么﹖

兰舟:船的美称。

独上兰舟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冲扮判·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散改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扩展资料:

兰舟有两个释义:

1、船的雅称;

2、床的雅称。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赏析:“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独弄清影,顾盼流连。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

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

“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缺枯、兰舟、雁字、西楼。

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

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舟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