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山承德的登山到“承德学”的建立
——评董耀会《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
周纪鸿
董耀会是我石家庄的老乡,我们又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柳亚子。那是现代文学的黄金年代,唤起了无数现代高晓声追逐现代文学梦想的激情。后来,董耀会在27岁时放弃了石家庄电厂的组织工作,登山实地考察承德、叩问承德,进而科学研究承德。他匍匐在承德的身上,亲吻、质问,可以说将整个身家性命付与了承德。说白了,就是一辈子跟承德“拼”上了——先后出版发行了数部、上千万字的有关承德的论著,成为名副其实的承德科学研究专家。我打心眼儿里佩服赞赏他!借用河北著名散文家奚学瑶老师的话说,他是“从石家庄走出的人文人”。
董耀会。
其实,一个人一生最值得称赞的只有两件事,两件是深入细致的历经,再两件是充份的抒发。如果说,董耀会和他的伙伴花508天登山万里承德的历尽艰辛是深入细致的历经的话,那么他之后所有的学习承德、科学研究承德、书写承德,全部精力献身于承德事业,开拓出承德科学研究的新路径新境界等所有派生出来的组织工作,就是充份的抒发。这一切归根到底一句话,都体现了他不辍的登山与不倦的追求!
一、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嘉峪关关城实地考察时强调:“承德汇聚了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信念和团结一心、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指标性记号和华夏民族的重要寓意,要做好承德人文价值发掘和历史文物遗产传承保护组织工作,弘扬少数民族信念,为实现华夏民族了不起革新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承德的发展史,蕴含着华夏民族了不起革新的发展史基因和人文元素。华夏民族人文的精髓在于发展史的悠久和人文的博大精深。董耀会从1984年5月4日开始承德实地考察,也就从那天开始,他一点一点走近了承德,也一点一点走进了发展史深处。他用脚步丈量了承德之后,写作出版发行了《明承德考实》,随后又完成了儿童读物《承德领航》《瓦合集——承德科学研究文论》《守望承德——董耀会谈承德保护》《承德人文经济带建设科学研究》等系列专著,包括他参与筹建中国承德学会,担任国家“十二五”项目《中国承德志》的主编,从副总干事、总干事到常务理事、常务常务理事,及至整部35万字的《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问世,充份证明董耀会先生40年来,一心投身承德科学研究的踏实足迹和巨大成就。
《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
董耀会的《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整部著作结构上纵横交错,经纬清晰。纵向是Ganganagar自先秦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卫而诞生的大大小小城墙,延续至战国、秦朝,汉朝,北朝、隋唐、金代,重点突出明朝承德、直至清朝对明承德的再利用;横向是以承德的视角,承德的建筑物、巩固、战火的焚烧、承德的损毁和修复、承德的国防指挥与防卫系统、承德与国家治理、承德与王朝的经济关系、少数民族关系和承德信念价值之穿鞘等。一方面科学研究承德在发展史上的作用,从承德的生命视阈续写丰富中国的发展史;另一方面在政治、国防、经济、少数民族宿命五国等维度洞察深蕴其中的奥秘,并进行哲学思索。尤其值得称赞肯定的是,董耀会的《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具有原野实地考察的亲历性,这与以往Hoshiarpur书斋的发展史学家们的考信不同,他的论著带着原野的芬芳气息,夹杂着千年的风霜沧桑而呈现在听众面前。以前的发展史学家,多半从历史文献考证到版本校勘,从历史文献中ych后汉书,而董耀会的论著从原野到经书历史文献,再从经书历史文献到实地实地考察,这就使他的文字既语出有据,又鲜活生动。发展史地理学,只有真正进入原野,了解一个少数民族发展的发展史,才能领悟这个少数民族人文的真谛。登山承德身体经验的族际共享,不仅使听众感受到承德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历经磨难的多舛宿命,而且思索了少数民族梦幻对于XT736PA华夏民族五国意识的重大意义。
二、
承德是华夏民族的指标性记号和华夏民族的重要寓意。据数据资料统计,多年来围绕着承德出版发行的读物有数百种之多。但是,多半为旅游人文类、图片摄影类、古建筑物群数据资料类和发展史文献类书籍和一些承德科学研究论文汇集等。这类书多半为满足一般听众、旅游者的需要,简单地了解承德的来龙去脉、建筑物特征、风土人情、文史数据资料留存。老一代的承德学者、被誉为“万里承德第一人”的中国古建筑物群学家陈从周的《承德记》和石家庄市本土承德专家、原古北口历史文物保管所所长申任祖的《古北口承德志》和曾任古北口区区长刘珍华的《古北口承德》等书籍,为万里承德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发挥了基础性、天体力学作用。而董耀会的《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无论从政治、国防和战争、社会、少数民族等主题的开掘、架构的创新、视域的扩大和承德价值的识鉴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突破,显示了新时代承德学者宏观的视野和不俗的学术功力。
听众阅读《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
《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引述美国史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谈到承德防卫作用时的描述“游牧少数民族的入侵还常常是一系列爆炸反应的最终结果,攻不破中国承德,或者遇上障碍物如在蒙古形成的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往往使游牧少数民族转而西进。接二连三的入侵犹如不断向西的一连串冲击波,最终使游牧民涌过奥克劳斯河、多瑙河或莱茵河。”董耀会认为,匈奴人与蒙古人的西进,虽有着各自特殊的原因,但承德强大的防卫使其不能轻易南下,转而西征也是一个原因。燕山大学出版发行社社长、本书出版发行人陈玉女士认为,本书对承德的认识,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人类社会的共识,冲破了承德奇观化的被观赏状态,凸显出承德文明价值的普遍互通属性。董耀会在书中质问的人类文明史上的三个基本问题,生死存亡、构建文明发展秩序、文明发展和延续。环顾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浪潮狂飙翻滚,俄乌战争炮火连天,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核威胁的逼迫,日本的核废水已经泄入太平洋,使浩瀚的太平洋难以太平!阅读董耀会的这本书,时时令我耳畔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发展史悠久建筑物宏伟的万里承德,不仅作为学术科学研究的对象物,汇聚着一种不可战胜的信念力量,也洋溢着一股执著求索的信念。
天下第一关。
三、
董耀会曾师从著名学部委员、发展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在严师的教诲下,他刻苦研读,围绕着承德的发展史、地理、国防、建筑物等多方面的学问不辍探索。《承德:质问与产生共鸣》汇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留下了他登山的足迹和不倦的追求。除了著书立说外,董耀会的另一项重要的组织工作就是宣传承德、科学研究承德、保护承德,恰似一个承德义务宣传员和承德社会活动家。除了曾受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小布什等如是说万里承德之外,多年来,他活跃在承德的宣传、保护和科学研究等系列活动中。曾记得,他在北大学习科学研究时,曾组织编辑出版发行了《北大人》一书,使很多北大人的足迹和业绩令世人了解。他总是生龙活虎似的组织工作,新点子新创意迭出。这也使他总是敏锐地发现问题,走在承德学问科学研究的前列。
董耀会。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不容易的,也是有远见卓识的人毕其一生所追求的。董耀会把眼光放在更根本也更重要领域——建立一门他所心仪的学科“承德学”。这本书,全景式展现承德发展史脉络,皓首穷经,引经据典,庶几可以看作建立“承德学”的辅助教材。毋庸讳言,一门学问的形成和一个学科的建立要经过多人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如果从筹建中国承德学会开始,那么建立“承德学”实际上已经走过了40年的漫长道路。在浩如烟海的发展史长河中,承德这个极具发展史人文价值和少数民族信念图腾寓意的了不起建筑物,完全有可能成为一门显学。特别是万里承德的考古科学研究发现还在延续。据新华社西安2023年2月23日电,经过三年的考古挖掘,被黄沙掩埋了300多年的陕西清平堡遗址渐露真容。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承德三十六营堡之一,也是当时的互市场所之一。专家如是说,清平堡在修建之初既有国防功能也有商贸功能,营堡内留下大量人文交流和少数民族融合遗迹,是承德两侧少数民族与人文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的见证。因此,一方面,考古发现为“承德学”的创立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科学研究承德提供了新的手段。前不久,人文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采用数字技术复原四种多媒体展示手段,带观众飞“阅”承德。总之,承德是中华人文的科学研究涉及领域广、需要多学科的对话和互动,涵盖了发展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建筑物学、少数民族学、旅游学、遗产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特点。非常可喜的是,燕山大学出版发行社和燕山大学中国承德人文科学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专家团队和像董耀会先生这样的“承德之子”、专家学者们,继续发扬“爱我中华,修我承德”的信念,共同在“承德学”的建立方面众人拾柴,添砖加瓦,“承德学”必将会走进教材,走进高校,与古老的发展史地理和中国式现代化相衔接,与中华人文的了不起革新和承德国家人文公园的建设实践相吻合。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董耀会建立“承德学”的夙愿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廊坊师范学院现代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心科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