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长沙秋色远典故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是什么意思

六八 44 0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

原文: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① 其一 李白 洞庭西望楚江②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③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④。背景: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作诗记游。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 注释:①、刑部侍郎,刑部的次官,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晔,李晔,曾任刑部侍郎,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四月,因被人诬陷,贬为岭南道境内的一名县尉。中书舍人,官名,唐代撰拟诰敕的官员。中书贾舍人至,即中书舍人贾至,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乾元年间被贬为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司马。②、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③、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④、湘君,湘水之神,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水经注》。

形容长沙的诗句

形容长沙的诗句如下:

1、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翻译内容: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诗句赏析:“日落长沙秋色远”,以“日落”、“秋色”点时、点季节,渲染凄凉氛围。长沙为潇湘名城,相去洞庭数百里,诗将日落、秋色绵延至长沙,可谓远矣,此正烘托诗人愁思之远。日色、天色、秋色之远,撩起诗人愁绪万千。末句“不知何处吊湘君”这一句在寥远的境界中包容着深沉的家国之感,给全诗抹上一层隐约依稀的哀情。

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翻译内容: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迅知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诗句赏析:“一为迁客去长沙”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表达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早昌州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翻译内容: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诗句赏析:《滕王阁序》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风格清新、气势浩荡,称典范之作。全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基本内容是叙事;第二段基本内容是写景;第三段基本迅知内容是抒情;第四段主要是叙事,照应开头。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

原文: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① 其一 李白 

洞庭西望楚江②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③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④。

背景: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作诗记游。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

注释:

①、刑部侍郎,刑部的次官,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晔,李晔,曾任刑部侍郎,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四月,因被人诬陷,贬为岭南道境内的一名县尉。中书舍人,官名,唐代撰拟诰敕的官员。中书贾舍人至,即中书舍人贾至,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乾元年间被贬为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司马。

②、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

③、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

④、湘君,湘水之神,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水经注》。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和联系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日落长沙秋色远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第二首,全文为:<br> <br> <br>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br> <br>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br> <br>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br> <br>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br> <br>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br> <br>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br> <br>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br> <br>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br> <br>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br> <br>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br> <br>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br>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br>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br>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br>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br>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br> 这两句的意思是长沙城在秋日的黄昏下更显得落寞孤寂,作者不远万里来到洞庭湖旁边不知湘君墓在何处想去悼念一下。<br> <br> 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

日落长沙秋色远 不知何处吊湘君的意思

长沙城在秋日的黄昏下更显得落寞孤寂,作者不远万里来到洞庭湖旁边不知湘君墓在何处想去悼念一下。 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