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尚书令和中书令有何区别?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掌传宣诏命,汉成帝改用士人。三国魏文帝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西汉是尚书台里有尚书令和中书令吗
没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而尚书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所设立,是为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其中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而东汉时没有中书令一职.尚书令大还是中书令大
中书令大。
中书令是中书省长官,是宰相,而吏部尚书仅是吏部长官,吏部是尚书省的下级机构,而尚书省和中书省是平级机构,故中书令要比吏部尚书高一级,就像现在,中书令相当于总理,而吏部尚书相当于一个部的部长,总理显然比部长大。
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从而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
隋唐时期,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中书令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为什么尚书令比侍中中书令大?
论官阶,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中书令和侍中也是正三品(唐代宗年间升为二品),而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都是正四品上,和六部侍郎是同一级别。但是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是宰相的重要备选人员,在唐代618-705年这80多年中,中书令和侍中很多都是由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升任。同时,六部尚书/侍郎、御史大夫也往往通过加“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同三品“等衔入政事堂(中书门下)。唐代的宰相体系很复杂,称号在15种之上,在武则天之前,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很多时候是宰相兼任(或者是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衔)。安史之乱之后,实权宰相基本上称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多作为荣誉,不掌握实际行政权。六部尚书也渐渐成为以一种虚职,到了宋代六部尚书也完全被架空。六部和中书省、门下省在唐中后期之所以会被架空,是因为很多使职的出现,比如从德宗开始,户部很少管理财政,代之而起的是盐铁使、转运使、户部使等,中书省起草政令之职也很大程度上转移到翰林院,所以翰林学士在德宗时期开始有了”内相“称呼。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