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翻译

六八 51 0

乃心在咸阳上一句

乃心在咸阳上一句是初期会盟津

原文如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如下: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

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如下: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

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初期会盟津下一句是什么

乃心在咸阳这个是曹操的《蒿里行》中的句子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分别是哪两个历史典故

此句语出曹操《蒿里行》。昔日周武王伐纣与众诸侯会盟于孟津。这里说初期会盟津指的是十八路诸侯共聚义旗,讨伐董卓及其部将。乃心在咸阳化用《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咸阳本是秦国都城这里代指长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朝皇帝劫持,必令其迁都长安。众诸侯要到长安勤王。 曹操[全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鲍照《代嵩里行》的全文

嵩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没有找到有“代”的啊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分别是哪两个历史典故

此句语出曹操《蒿里行》。昔日周武王伐纣与众诸侯会盟于孟津。这里说初期会盟津指的是十八路诸侯共聚义旗,讨伐董卓及其部将。乃心在咸阳化用《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咸阳本是秦国都城这里代指长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朝皇帝劫持,必令其迁都长安。众诸侯要到长安勤王。 曹操[全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关东中的关指(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以东。 群凶中的凶指( 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初期会盟津,运用了什么典故? 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联盟义举。咸阳这里应该暗指(指心向汉朝王室 )《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上述四句诗出自曹操的《蒿里行》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