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阅读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阅读题答案

六八 51 0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赏析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而日中远也

  (2)及其日中如探汤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正午 (2)热水

  2、(2分)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3、(2分)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 )

  (5)孰为汝多知乎 ( )

  2、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5、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6、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1、(1)争辩、争论 (2) 距离 (3)热水 (4)判断 (5)谁 通“智”

  2、孔子不能决也。

  3、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4、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5、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6、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看上去显得小而近的看上去显得大吗?”

  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略带寒意,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赏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

  (1)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2)说话要有理有据。

  (3)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虚心学习。

  (5)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6)学海无涯,我们应该树立终身的思考。

  (7)学习两小儿执着探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课外阅读

1. 《两小儿辩日》出阅读练习题,最好有答案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

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

2. 初一下学期的文言文《两小孩辩日》阅读

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1~5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文言词汇——我能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见两小儿辩斗 ②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孰为汝多知乎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内容理解——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一:

依据:

观点二:

依据:

4.问题探究——“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我的探究:

5.情感态度——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我的认识:

参考答案:

1.①争辩;②距离;③认为;④热水;⑤判断,判定;⑥通“智”,智慧。

2. ①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②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3.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近大远小。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远凉近热。

4. ①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 看问题(评价身边的人)要客观、全面,要有科学(事实)依据,不能单凭直观。

3. 两小儿辩日的阅读答案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辩。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距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11)为:是。 (12)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译: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孩子们是在“讥笑”孔子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第十一册中编了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在期末考试时也出了一道与这篇文言文相关的判断题,原题为:“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是两个小孩在讥笑孔子吗?()”当改这道判断题时,老师们因意见不统一而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是正确的,一派认为是错误的,针锋相对地争持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只好“宽大处理”,无论学生判断是对还是错均不扣分。虽然试卷如此改完了,可我却耿耿于怀,怎能如此含糊地给学生一个答案呢?

事后,我翻阅了许多工具书,各种说法都有。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上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是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可《字词句段篇章》(延边大学出版社)却是这样解释的:两小儿讥笑孔子说:“看谁还能说你是位博学多知的圣人呢?”我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文本,推测作者立意,也认为没有讥笑。其理由是:

一、琢磨文本。

课文中当时两个孩子的年龄较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心是最单纯、最纯洁的,没有大人们那么多的杂念,他们心理怎么想就怎么说,不会像大人们说话那样含沙射影。只不过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认为孔子是圣人、大学者,就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更体现了孩子的天性——天真无邪;而当时两个孩子又自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他们觉得根据生活经验——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以及早晨、中午太阳的冷热程度就能判断它离人的远近,而在孩子们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却如此为难了孔子,令孔子不能作答,觉得很是奇怪,于是“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应理解为:两个人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懂得的知识多?”也就是说—两个孩子笑着说:“你懂得的知识不多。”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孔子也是无能为力的。况且,学问无边,就是现代人的我们也不能完全解释得清楚身边的所有现象,故没有讥笑之意。

二、研究立意。

从作者本人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来看,也不应该有讥笑的含义。众所周知,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立意。这篇文章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我们说明做人要像孔子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也有告之后人“学问是大无边际,就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有不明白的地方,告诫后人要谦虚好学。”之意。况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从这点看,孔子不能回答科学方面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去讥笑他。

三、体现人文。

这句话更体现了人文性,更体现了孔子的育人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也有慨叹惋惜之意,慨叹知识无边,学问无止境,作为大圣人的孔子也不能一一作答,不能把浩瀚知识学完呀!何况常人的我们呢?知识无穷尽,人呀,要活到老,学到老。 1.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其中有些包含着小孩子对孔子的嘲笑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即使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5. 两小儿辩日的阅读答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 词语解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始:刚刚,才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17)汤:热水。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6. 俩小儿辩日文言文及试题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2、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孔子东游 游:②问其故 故:③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⑤日初出沧沧凉凉 沧沧凉凉:3、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4、翻译句子。

①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②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5、成语加法。

①( )丝不苟+( )霄云外=( )万火急②( )全其美+( )神无主=( )面威风③( )思而行+( )海为家=( )零八落④( )长( )短+( )上( )下=( )全( )美⑤朝( )暮( )+( )丝( )毫=( )分( )裂【语言表达训练】6、“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7、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8、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9、排列错乱的句子,标出正确的序号。( )院里有一棵我和爸爸一起种下的小白杨。

( )窄窄的小院,静静地,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有洒满院心的阳光。( )时间过得好快。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的头比那道印矮了一截。呀?我的个子怎么倒着长?( )妈妈见了直笑我:“傻孩子,你怎么能和小白杨比着长?”( )我天天来看它,盼它快长大。

在它身上,我用小刀刻下一个小道道,每天早上都要跑到它身边,比一比,看看我长没长。( )哦!可我还是想快些长大起来,像个大人样,到外面那个我还没见过的世界闯一闯。

正确顺序:10、读破句。 一天,某厂开大会,厂长在会上宣读文件。

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当读这句话时,这位厂长不假思索地念道:“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话一说出,听众大笑,厂长说:“笑什么?时代不同了,当和尚也要大专学历嘛!”厂长这一解释,台下听众笑得更欢了。 这句话该怎么读,你一定知道。

现在,请你把这句话修改一下(只准改一个字),让它变得语意明白,又不会在读的过程中产生误会。【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②孰为汝多知乎( ) 1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14、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5、结合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7.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孔子会说什么呢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5、《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3 分) 16.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①盘盂( ) ②孰为汝多知( )( ) 17.解释加粗的字。

(3分)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19.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3分) 答案 20.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2分) 答案: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 15、《列子.汤问》 道家 儒家 16、① yú ②shú zhì 17、原因 、距离、正午、清凉略带寒意、到 至、热水 18、略 19、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20、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以上是我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 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

《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 答案

“笑”说明两小儿感到,他们争论的问题竟然孔子也不知道,是一种略带嘲笑的意味,而 孔子不能决说明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不是圣贤,再是学问大的人也有不懂的地方,强调我们要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答案

1. 文言文点击两小儿辩日答案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去东方,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日出时太阳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日出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觉热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对。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2.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六年级上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答案

注释

日:太阳、日头。

东:到东方、去东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

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所以然。

以:认为、以为。

始:开始。

去:距离。

初:刚刚。

中:中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伸手`伸出。

汤:热水。

决:判定,判断。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辩闭

孰:谁。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乎:呢。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译文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兄此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羡灶迅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启示:

1.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3.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译: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孩子们是在“讥笑”孔子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第十一册中编了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在期末考试时也出了一道与这篇文言文相关的判断题,原题为:“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是两个小孩在讥笑孔子吗?()”当改这道判断题时,老师们因意见不统一而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是正确的,一派认为是错误的,针锋相对地争持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只好“宽大处理”,无论学生判断是对还是错均不扣分。虽然试卷如此改完了,可我却耿耿于怀,怎能如此含糊地给学生一个答案呢?

事后,我翻阅了许多工具书,各种说法都有。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上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是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可《字词句段篇章》(延边大学出版社)却是这样解释的:两小儿讥笑孔子说:“看谁还能说你是位博学多知的圣人呢?”我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文本,推测作者立意,也认为没有讥笑。其理由是:

一、琢磨文本。

课文中当时两个孩子的年龄较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心是最单纯、最纯洁的,没有大人们那么多的杂念,他们心理怎么想就怎么说,不会像大人们说话那样含沙射影。只不过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认为孔子是圣人、大学者,就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更体现了孩子的天性——天真无邪;而当时两个孩子又自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他们觉得根据生活经验——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以及早晨、中午太阳的冷热程度就能判断它离人的远近,而在孩子们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却如此为难了孔子,令孔子不能作答,觉得很是奇怪,于是“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应理解为:两个人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懂得的知识多?”也就是说—两个孩子笑着说:“你懂得的知识不多。”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孔子也是无能为力的。况且,学问无边,就是现代人的我们也不能完全解释得清楚身边的所有现象,故没有讥笑之意。

二、研究立意。

从作者本人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来看,也不应该有讥笑的含义。众所周知,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立意。这篇文章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我们说明做人要像孔子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也有告之后人“学问是大无边际,就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有不明白的地方,告诫后人要谦虚好学。”之意。况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从这点看,孔子不能回答科学方面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去讥笑他。

三、体现人文。

这句话更体现了人文性,更体现了孔子的育人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也有慨叹惋惜之意,慨叹知识无边,学问无止境,作为大圣人的孔子也不能一一作答,不能把浩瀚知识学完呀!何况常人的我们呢?知识无穷尽,人呀,要活到老,学到老。 1.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其中有些包含着小孩子对孔子的嘲笑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即使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4. 两小儿辩日的阅读答案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辩。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距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11)为:是。 (12)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5. 两小儿辩日的阅读答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 词语解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始:刚刚,才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17)汤:热水。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6.

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7.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哪个小孩的答案比较准确

两个都不准确,一个小孩认为早上的太阳离我们比较近,因为他觉得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大的东西一定才离我们近.另一个小孩认为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是因为早上没有中午太阳所发的光热,离我们近的太阳一定会让我们感觉到热,其实类,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离我们一样远,只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使我们的感觉产生了误差,因为早上太阳,它的背景是天空的一小角,而中午的太阳的背景却是无边的宇宙,所以会使一些人有了争辩,其实还是一样远滴~只是看起来不同,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它们各自的背景衬托物吧。

8. 文言文l两小儿辩日可以提什么问题

1、“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2、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参考答案:1、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2、示例: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点拨: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3、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根本无法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所以他无法判断两个孩子谁说得对(实际上,两个孩了都说得不准确).。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 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 教育 意义的 寓言 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两小儿辩日 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粗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

(4)孔子不能决也 ( )

(5)孰为汝多知乎 ( )( )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 辩论 内容的复杂性?

答: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兆猛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答:

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答:

参考答案:

1、yú cāng shú rǔ zhì

2、(1)争辩、争论 (2) 距离 (3)热水 (4)判断 (5)谁 通“智”

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族蚂桥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 读后感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世界的洞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我深深地吃惊,同时又有一些感动,他们是两千年前的孩子,他们稚气未脱,他们努力思考,他们各抒己见,他们难倒了孔子。同样是他们,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深刻的道理,就如铭在铜器上的古老文字一样诚恳而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探索与发现。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类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发现所未知的,发现生活中每一个值得思考的事物,发现美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从二千年前的孩童身上,我学到这样一种难得的精神,那么回到现在,结合现代如此先进的科技,我一物局定要运用在生活中并将其发扬。

《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做事要实事求是,还有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相关 文章 :

★ 两小儿辩日阅读及阅读答案

★ 两小儿辩日的意思是什么

★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精选教案范文3篇

★ 2020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

★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作文10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列子两则》优质教案范文

★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 小学语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 余秋雨《垂钓》阅读理解的答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