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背景资料 七律长征背景资料简短

六八 57 0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等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四道封锁线,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军两过娄山关,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次长征历时整整一年,走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11个省,攻占了62座县城,进行了380多次战斗。

红军在长征途中,既要同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作斗争,又要同险恶的自然环境顽强拼搏,同时还要和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作斗争,历尽了千难万险,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七律·长征》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通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所写的颂扬红军长征的壮丽诗篇。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扩展资料:

一、历史贡献

1、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3、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4、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5、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二、主要作品

1、《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2、《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3、《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毛泽东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讲述的是什么情景?

讲诉的是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描述了红军长征路上几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胜利,赞美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大无畏的精神(MS这是我们哪年中考题)

什么是七律.长征?关于长征有什么背景呢?

红旗颂

《七律长征》的背景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他们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

一路上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历时一整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决定性胜利。《七律长征》一诗,不仅是对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的回顾,也寄托着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

颔联和颈联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具体化。颔联语句雄壮,颈联则多了一种温和、淡然。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云:“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这里显然就使用了这种“浓”“淡”对比的高超艺术技巧。

七律长征的背景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他们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

一路上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历时一整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决定性胜利。《七律长征》一诗,不仅是对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的回顾,也寄托着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

颔联和颈联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具体化。颔联语句雄壮,颈联则多了一种温和、淡然。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云:“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这里显然就使用了这种“浓”“淡”对比的高超艺术技巧。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