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二首其二 竹枝词其一和其二

六八 74 0

竹枝词其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竹枝词其二,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竹枝词其二刘禹锡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竹枝词二首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如下: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翻译: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注释:

1、唱:一说“踏”。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2、东边道是二句:语意双关,“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情”同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句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歌词要表达的意思是听歌者从那江上歌声听出唱者是“有情”的。末句“有”、“无”着重的是“有”。

诗词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

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竹枝词二首·其二的拼音

竹枝词二首·其二拼音如下:

chǔ shuǐ bā shān jiāng yǔ duō ,bā rén néng chàng běn xiāng gē 。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饥弯本乡歌。

jīn cháo běi kè sī guī qù ,huí rù gē nà pī lǜ luó 。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译文: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橡哪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梁肢码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

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