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特殊句式

六八 60 0

文言诗文《师说》常考知识点都有哪些?

文言诗文《师说》常考知识点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师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1. 师说中文化常识 师说中文化常识 1.《师说》中的古汉语知识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2.师说的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词多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则耻师:v. 动词 拜师 (之)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3.师说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的教学目的。 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 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朗读课文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 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总结 初步熟悉课文,识别了生字词 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二)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 4.关于韩愈的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扩展资料: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求学霸给下《师说》知识点,总结的知识点,多谢!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师说》中的古汉语知识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师说中语法归纳

亲爱的楼主:一、古今异义:  1、学者——求学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2、所以——用来……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原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3、众人——一般人。今之众人  4、不必——不一定。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师: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耻:以……为耻,而耻学于师。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圣人,愚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名词活用动词:  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形容词活用动词:  明:明白道理:吾未见其明也  三、通假字:  1、受:同“授”,传授,讲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同“否”:或不焉  四、一词多义:  1、之:  (1)指示代词:这:郯子之徒  (2)人称代词,它:人非生而知之者,  (3)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结构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5)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师:  (1)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3)学:吾师道也  3、惑:  (1)疑难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有了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  (3)糊涂:惑矣  4、其:  (1)指示代词,那些:其为惑也  (2)人称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人称代词,自己的:爱其子  (4)语气副词,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语气副词,表感叹:其可怪也欤!  5、道:  (1)儒家的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传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于:  (1)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对于:于其身也  (3)比:师不必贤于弟子,  (4)被:不拘于时,  (5)向:学于余。  7、焉:  (1)代词,之:从师而问焉  (2)语气词,无义:则耻师焉  8、也:  (1)表判断语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句中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祝您步步高升,新年快乐!记得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哦,谢谢您的支持!

求师说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编辑本段]【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编辑本段]【赏析】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 其   (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于时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