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是什么意思?
首先,“争渡”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中“争”通“怎”,应读“zen”,第三声。词中整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是读“zheng",第一声。读错的原因是由于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通假字,所以都把“争”读错了。而其他人听过错误的读法以后会跟着读,导致更多的人都读错。
应该译为“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表达了词人看见满滩鸥鹭的喜悦与闲适之情,而不是大家以为的争着渡过溪流。
扩展资料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
"争渡"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抢着划,抢着渡过。
读音:zhēng dù
引证: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引用:江晓英《才女集》:她在《如梦令》中快乐成长,“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是中国女才子的一杆旗帜,她是璀璨星斗中最亮的一颗,她是后来人敬仰的易安居士,她是梦的一个传说,高高的风标。
例句:你我皆为凡人,于滚滚红尘中苦苦争渡。人生不过匆匆百载,岁月蹉跎,时光荏苒,短也,苦也。
扩展资料
古文:
1、唐代·刘禹锡《堤上行二首》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翻译: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2、宋代·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翻译:龙船争抢着向前行驶,四周响起加油鼓劲的声音,用仪式歌赋怀念着屈原。
3、唐代·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翻译: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争渡"的意思是什么?
1. 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渡,在水面前行。争渡即如何寻找归途的意思。2. “争渡”一词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3. 如梦令 宋 李清照常记 溪亭日暮 ,沉醉 不知归路。兴尽 晚 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 起一滩 鸥鹭。4. 白话译文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5.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6.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7.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8. 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9.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宋]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10. 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争渡"是什么意思啊?谢谢
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简析】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争渡是什么意思?
首先,“争渡”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中“争”通“怎”,应读“zen”,第三声。词中整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是读“zheng",第一声。读错的原因是由于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通假字,所以都把“争”读错了。而其他人听过错误的读法以后会跟着读,导致更多的人都读错。
应该译为“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表达了词人看见满滩鸥鹭的喜悦与闲适之情,而不是大家以为的争着渡过溪流。
扩展资料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
争渡意思
争渡意思争相”“竞相”为宜。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这样一个句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如何解释,学者们还存在分歧。有的译注本把它解释为“怎”,如侯健、吕智敏的《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陈祖美的《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也这样解释。有的译注本把“争”解释为“争相”“竞相”,如郑孟彤编著的《李清照词赏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唐圭璋等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等。这两种解释到底哪个更切合原意呢? “争”有“竞争”“竞相”义,此常训。大约在隋唐时,“争”有了疑问代词的用法,相当于“怎”“怎么”。“争”是“怎”的前身,疑问代词“怎”产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单用的例子。在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宋人词作中,疑问代词有的词人用“争”,有的用“怎”,还有的词人“争”“怎”混用。在李清照现存词集《漱玉词》的诸多辑本中,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可信从的辑本之一。据我们考察,它所收的47首李清照词及断句中,除“争渡,争渡”这两次以外,“争”字另出现3次,均为“争相”“竞相”义,即: (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永遇乐》(落日熔金)) (2)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长寿乐》(微寒应候)) (3)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断句) 需用疑问代词的地方,李清照词都用“怎”而不用“争”。“怎”字凡三见,都出现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显然,在李清照词中,疑问代词只用“怎”而不用“争”,二者在使用上是区分得很清楚的,单单只有“争渡”一处混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有人把“争渡”解作“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看似可通,可是这种解释却割裂了“争渡”与“惊起”语意上的联系:焦急地连声询问怎么办与鸥鹭惊飞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语意联系呢?何况,这种解释也显得李清照词在用词上缺乏应有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遣词用字之妙只有仔细玩味才能感受得到。女词人和她的亲朋宴饮溪亭,兴尽方才回舟。此时天色已晚,偏偏又“误入藕花深处”,情急之下,他们只好拚命划船,希望把船从荷花深处划出去。正是由于“争渡”时的喧闹,才把停栖在沙滩上的鸥鹭惊飞了。这首词的前四句,女词人一直在用平和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叙述一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文势似乎有点平淡,但“争”这个动感极强的动词的运用,打破了先前的沉闷,使整首词顿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而且,一连两个“争渡”,更是把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焦灼心情充分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动词“争”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眼睛”,它的使用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把“争”解释为“怎”,怎么能收到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论是从词人的用词习惯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把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解释成“怎”都是不妥的,还是以解作“争相”“竞相”为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