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原文_翻译及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写雨 , 感叹 , 岁月伤怀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濛濛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蒋捷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183篇诗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代·王观《卜运算元·送鲍浩然之浙东》卜运算元·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词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国中古诗 , 婉约 , 送别 , 山水 , 写人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宋代·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宋代 : 张耒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写景 , 感叹 , 离愁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唐代·李珣《南乡子·乘彩舫》南乡子·乘彩舫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宋词三百首 , 婉约少女虞美人·听雨的注释译文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⑹无情:无动于衷。⑺一任:听凭。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虞美人听雨三个不同阶段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僧庐听雨心?情
虞美人·听雨 名称: 虞美人·听雨 作者: 蒋捷 简介 蒋捷 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②。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全文】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虞美人乐谱
虞美人的歌谱
查到啦~~为什么不能贴图呢。。复制不下来呀。。 http://image.***.com/060401uppic/pic/20064132131340.jpg 图片地址应该没问题,是在察看图片属性时复制下来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