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意思解释

六八 59 0

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什么意思

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出自北宋苏轼《赤壁赋》。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扩展资料: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根据苏东坡的描写,他泛舟游黄州赤壁的时间是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阴历七月十六,对应公历8月上旬与中旬之间。利用天图软件推算出当时当地月亮的一些情况,从中可以知道,8月10日和11日两晚的月相最接近100%满月,可选择其中一天作为七月十五。但此时月亮已离开斗宿、牛宿,行至虚、危二宿,因此,这个月的既望,苏东坡绝不可能看到月亮在斗宿、牛宿间“徘徊”的景象。如果说东坡确实看到了这一天象,那只能是当年的历法编错了,把七月十五日望定在了8月7日。或是把缺少了十分之一的月亮当成满月,这种错误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东坡先生记忆有误,把8月7日或8日晚上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的景象,当成是七月既望、游赤壁当晚的景象。从《前赤壁赋》可知,当晚苏轼与宾客喝了不少酒,过后才写了这篇赋,当中细节性情景发生时间的误置,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前人早已指出,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破曹的赤壁,东坡故意误会,乃是借典故抒发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旷达情怀。而明月究竟是在斗牛二宿还是其它地方,他也不会深究,因为这毕竟不是赋的主旨所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