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赏析 新婚别 译文

六八 85 0

《新婚别》描写了什么内容?它的意蕴是什么?

此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既有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

《新婚别》表现了“新妇”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读者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令作者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新婚别杜甫主旨是什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婚别杜甫主旨是什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主旨

  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原文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和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也没能睡暖;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的名分还没有确定,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一旦嫁了人,即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新婚别的乐曲赏析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虽然不能像诗那样直截了当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然而它却以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运用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肺腑的音乐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新婚少妇的形象。乐曲以诗中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采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唐朝夭宝年间“安史之乱”造成的刀兵四起,一位纯朴善良、忠于爱情的古代少女无可奈何遭受了战争给她带来的灾难“暮婚晨告别”。新娘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含泪送别丈夫,难分难舍,柔肠寸断的动人故事。该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南宋词人和音乐家姜夔(白石道人)的“鬲溪梅令”。此曲杜甫原诗的讲述,分为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迎亲)、第二乐段(惊变)、第三乐段(送别)。富于戏剧性的三段叙述使得这首乐曲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仿佛让人亲自耳闻目睹了发生在这位古代少妇身上不幸之事的全过程。 (注:图册来源 ) “迎亲”:明亮悠扬的竹笛声,展现了山青水秀的乡村美。接着,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发展成的主题,委婉质朴,刻画了少女新婚喜悦娇羞的神态。在迎亲欢快的鼓乐声后,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调,细腻多变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对奏,钢片琴的点缀,形象地表现了洞房花烛之夜的情景。 这一乐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远方娶亲”或“闺房思君”来概括。舒缓平稳的节奏,婉转抒情的音调。既表现了娶亲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又表现了新娘即将与心爱的人成婚而涌起的阵阵喜悦之情。更把中国古代妇女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性格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表现的淋漓精致。音乐主题出现了三次,在演奏时特别注意运弓的柔和舒展与揉弦的弹性放松,并处理好强弱起伏的变化以及带有休止、延长、分号等乐句的节奏感。同时注意主题出现三次情感上的对比和变化,把辽阔与遥远,抒情与喜悦,沉思与向往的情绪表现的有板有眼,有条有理。第二层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花轿迎亲,婚礼酒宴”来概括。茄悄明快的节奏、轻快地音乐加上清脆的小锣小鼓,画出了鼓乐吹打、司仪张罗、新人拜天地、客人共庆贺的婚礼场景。这里二胡主题浓缩,发展为变奏,显得轻快活波。音乐从G调转变为C调,从羽调式转为微调式,更进一步地渲染了参加婚礼人们的欣喜之情和热闹的庆典场景。这里演奏要运用灵巧的小连弓、轻快地重音、欢乐的颤音等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迎新场面。 第二大段(15-135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迎亲”(15-39小节)是合头变奏性的三段体,第一乐段(15-22小节)是主题音调,二胡以中慢的速度奏出此主题,晌歼这八小节为方整性乐段;第二乐段(23-35小节)是第一段的扩充变奏,属于非方整性乐段,前面四小节是主题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后面的旋律由句尾扩充而来;第三乐段(36-39小节)是主题的减缩变奏,对其前部分重复后在句末颤谨渣紧缩,落在e羽音上。中间(40-49小节)扬琴过渡。第二部分“小快板”(50-97小节):从调性对比上来看是带再现的单三部,从主题音调上来看是变化反复的三段体,第一乐段(50-57小节)是由4+4的结构,第二乐段(58-82小节)也是方整的乐段,是主题音调的减缩变奏而来,上句落在商音上,下句落在羽音上。演奏时速度不要太快,由于迎亲队是在颠簸不平的路上,所以音乐应该是欢快跳跃的,每一句的音头要奏的有弹性,切忌不要生硬,要拉的有动感,转调后亦如此,第92和93小节颤指的速度要快而轻巧,像是洞房里蜡烛火苗在空气中飘荡,很温馨的感觉,接下来的旋律好比男女主人公在对话,温馨甜蜜。第三部分“洞房花烛夜”(98-135小节):幽静的慢板。要把那种甜蜜的意境拉出来。第一个长音sol要处理成由强渐弱,弓子的速度也要由快渐慢,接下来的六连音要拉的流畅,长音要多用迟到揉弦,使感情的表达更细腻,换弓要做到无痕迹,这段第2小节的第一拍用垫指滑音,第32小节二指的滑音要拉得轻松,注意音准,第33小节的速度稍微要紧凑一些,第35小节la的滑音要模仿古琴的滑音,最后渐慢渐弱结束此段。在这一段多次运用了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表现新婚女的情绪。乐谱中的速度对于演奏者来说,与音高、节奏等要素不同,因为演奏者对于乐谱的速度转换成音响时,无法准确的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音响中赋予力度的变化,犹如生命中注入血液,则音乐的灵性或者活力就由此产生,力度虽然不是音乐的主要要素,但在乐谱转化成音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由于力度变化的张力也引起了音乐较小的速度的变化。3在“新婚别”的创作中,作曲家使用了力度记号,如p、mp、f、ff、fff、sf、渐强、渐弱等,这些力度记号无疑赋予了这首二胡曲无限的魅力。在这段和接下了的惊变中作曲家使用了速度和力度记号来体现作品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要细心体会,力求领会作曲家的审美情趣。“惊变”(136-270小节)这一段为展开性乐段,写的是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官兵来抓壮丁去服兵役,就连新婚之夜的新郎也在劫难逃,新婚女为此与士兵们进行了奋力抵抗,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6-188小节)开始三小节的定音鼓的演奏给人们一种不祥的预兆,从140小节开始为惊变的部分,二胡采用了散板的哭腔表现了新婚女的悲痛欲绝,乐队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来衬托这种气氛。第二部分(189-270小节)转为快板,音调是采用了主题音调中的一些材料结合属调的调性和时值的扩大变奏展开而来,二胡奏出了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增加了紧张的气氛,从第249小节起经过八小节短小音符的上行模进,把全曲推向了高潮,第257-260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反复强奏后,在第252小节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到了第267小节沉重的落在宫音上结束了本段,269-270小节的共同和弦为后面的转调作了铺垫。在演奏上这段应注意弓子的力度,每个音都要有音头,这要靠手腕的爆发力。变化音升fa到sol是升fa要用滑揉。下一个乐句变化音升sol到la也要用滑揉,fa音在此要用大力度的压揉。每个乐句间不要间断,几个变化音滑揉到下个音要连接的自然,快板的前两小节力度是强,不要奏成中弱,它和下面“急促的快板”的速度和力度是相同的。第16到25小节和第49到58小节的四分音符要用上全身的力量,保持弓子的时值和力度,把新娘心中的愤怒瞬间爆发出来,第90小节起的八分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到后面的三连音,力度由p到ff,连续的三连音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反抗力量,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的长音do要拉成强音表现男主人公的悲壮情怀。 “送别”(271-375小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271-293小节)的音乐的素材取自主题,为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前面十六小节是g羽调式,为两个复乐段,后七小节转为f商调式,是属于新材料的展开。第二部分(294-293小节)开始的四小节转为降B宫,使之明朗起来,二胡与乐队用卡农的手法来模仿新婚夫妇间的对话,从298小节开始回到g羽调,第三部分(329-335小节)从降B宫的g羽到C宫的a羽,节奏为广板,表现了新郎要远赴边疆服兵役的坚定豪迈的形象,第四部分(336-375小节)调式回e羽调,是全曲的尾声,在四小节的间奏后二胡以中弱的力度奏出了主题音调,伴有军队行进的节奏音型,声音由强渐弱至消失,描绘了新婚女一人泪眼目送丈夫随军队远走的画面,给人留下无尽的留恋之情。送别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似,但此段的情绪是深情,悲切的,描述的是经过了激烈的反抗后,新婚夫妇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要在新婚之夜生死离别。一开始不要太强不要弓头,第4小节的第一个3先拉成泛音再拉成实音并要揉弦,第13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用垫指滑音,力度由强到弱,速度由快到慢,第34小节第三拍以及第35小节第二拍的四指揉弦用压揉,力度要大,频率不要太快给人以抽泣的感觉,第54小节到58小节的速度较自由,在强的力度上结束此段。转C调:广板,这段要拉得悲壮坚定,采用全弓演奏,描述了丈夫为了家乡的安定毅然从军,随军队远征的情景。最后主旋律再现,采用雄壮威武的广板,回到主调。力度不要太强,弓子要拉的平稳,揉弦不能太多。演奏得更加悲惨,凄凉,渲染了新婚女含泪目送丈夫岁部队远去的场面,在渐弱中结束。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