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拼音

六八 62 0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原文_翻译及赏析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宋代·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写景 , 写人 , 隐居 , 生活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著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著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著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及翻译

1、《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译文 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的注释译文

⑴鹧鸪天:词牌名。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⑶翻空:飞翔在空中。⑷红蕖(qú):荷花。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⑹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⑺殷勤:劳驾,有劳。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 苏轼

1.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2.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之情3身披斜阳,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给画面带来了何其支人的韵致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慇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慇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2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3翻空:飞翔在空中。4红蕖(qu):荷花。5古城:当指黄州古城。6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枴杖。7慇勤:劳驾,有劳。8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著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著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著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慇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慇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份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诗词作品: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写景】、【写人】、【隐居】、【生活】、【抒怀】

苏轼的诗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夏景。开头两句,视线由远而近,描绘自己居处的环境:远处有隐隐的高山,近处有丛生的翠竹及长满衰草的池塘。蝉声聒噪,令人烦躁不安。这两句短短十四字却包含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庞大,呈现出一副杂乱无章、衰败萎靡的景象。紧接着两句写得比较优美,有广袤的天空,还有飞掠而过的白鸟,亦有绿水池塘,有满池幽香的荷花。意境清新淡雅。

  下片前三句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夕阳西下时,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饱含着作者的无限感慨。词人说,昨天天公殷勤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心情苦闷,精神不振。本以为整个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不曾想还有天公想到自己,为他降下“三更雨”,作者心中有些许的惊喜与感激。但这殷勤的雨给作者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反衬出作者凄凉的处境,反衬出人世冷暖。“又得浮生一日凉”之“又”字,下笔很重,它表现出词人得过且过,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这与“浮生”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在他失意落寞的时候,这种思想占主导地位,可以说,他的人生越不幸,就表现得越超然、旷达。

  扩展阅读:苏轼的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轼,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