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第三段

六八 85 0

金刚经译文

原发布者:粗面xiexie金刚经全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

金刚经白话和译文

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是什么?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金刚经中所讲述的含义,也是让我们对金刚经有更加全面的认知,从而让我们对金刚经的感悟更加深刻,也是加深我们自身的悟性,让我们能够以此去修持自身。橡缺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

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前哗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意事项

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

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梁悔辩,亲自为此三经作注。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金刚经

金刚经的译文白话文

金刚经的译文白话文如下。

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样说的: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钵,带领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将衣钵收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便盘起腿来安详的静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这时,长老须菩提见到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安详平等的心态,便有所悟。

为了使在座的大众也能共沾法益,便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掌,虔诚恭敬地向佛问道:“世间希有的世尊啊!如来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像佛一样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仔细聆听,我为你们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都非常乐意听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不同生命形态的众生,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类、无色类;有想类、无想类、非有想非无想类的众生等,我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并不执著有一个众生为我所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以为有个我能度化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再者,须菩提!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这种心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须菩提!比方说,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有多大吗?”“不可思量的,世尊!”

“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有多大吗?”“不可思量的,世尊!”

“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够不起妄念,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了。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为什么?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如来的真实法身,等同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的,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见如来不生不灭的法身。”

佛告须菩提:“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虚妄之相。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才能见到如来的清净法身。”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须又问道:“世尊!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佛告须菩提:“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末法最后五百年,若还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就应当知道这些人,不仅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其实他们是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下的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妙理,乃至一念之间就能生起清净信心的人。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些善根众生,得到的福德正如十方虚空一样无量无边。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所以福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执著空相,则同样地也会落入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在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得,不能与空理相契合,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就应弃舟登岸,不可背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空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

般若的实相,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不可执著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切贤圣,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只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啊!世尊!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不过随顺世俗才说七宝布施的福德多。”

佛告须菩提:“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这部经,即使仅受持其中的四句偈,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了。

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此经出生的。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是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我已证得须陀洹果’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因为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生起‘我已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心念吗?”

“不会的,世尊!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哪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会生起‘我已证得阿那含果’这样的心念吗?”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了,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心中还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了。”

“须菩提!你认为阿罗汉会不会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心念呢?”

“不会的,世尊!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世尊!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的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了。

世尊!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又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世尊就不会赞叹须菩提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人。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念,妄想不生,所以世尊才说须菩提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人。”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以前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世尊!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妙法可得。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接着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了法相,就不是清净心。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的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佛说:“是的,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执著种种的色相,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世尊!为什么呢?佛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佛又接着问道:“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的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条恒河,恒河尚且多的无法计算,何况是这些恒河里的沙数呢?”

佛说:“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积满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仅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就胜过那个七宝布施的福德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在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其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

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那么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佛及圣贤弟子所在之处,三宝具足。”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道:“世尊!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呢?”佛告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并没有真实的体性,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聚则成,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吗?”

“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是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如果又有人信受奉持此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那么他所得的福德,就远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了。”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体悟了经中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顶礼赞叹,并请示佛说道:“实在希有啊!世尊!您所说的这样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生出了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世尊!所谓实相者,即是空一切相,所以如来说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还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才算是第一希有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能离开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是非常希有难得的。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实有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只是个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呢?为什么呢?须菩提!像我过去被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的时侯,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

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内心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嗔恨心。须菩提!又回想起过去,我在五百世中修行忍辱波罗蜜,内心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嗔恨心。

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安住真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不应该执著任何事相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并非真相。又说一切众生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并没有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是如所证而说的、决没有欺诳的话。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处在黑暗中,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执著一切法而行布施,就像一个人有眼睛,在日光下能彻见万事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通过受持读诵这部经典而成就如来之果,那么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见,此人即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了。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晨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夜晚又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就难以计量了。

但是,如果有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的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要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自己明了本性,更能令他人见性,那么他所得的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心以及发最上乘心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并且广为他人说,如来会完全知道这些人,并亲眼见到这些人,都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

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慧,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

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经的大乘无相无住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也不愿读诵,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

须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贵,在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如同佛的舍利塔,一切众生都应该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供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其次,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现在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净,便知惑业本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体说出,也许有人听了,其心会纷乱如狂,狐疑不信。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受持它所得的果报也就很不可思议了。”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请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独独应安住那颗菩提心?为什么要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

”佛陀了解须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就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净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了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世尊!依我了解佛所讲的意义,佛在燃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而并没有得到什么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不等佛说完,即刻说道:“世尊!您说过,这高大的报身,毕竟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他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须菩提!如果菩萨动念说:‘我当庄严佛土,’那就不能称为菩萨了。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个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去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须菩提!

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才可以称为真正的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过这些沙的比喻吗?”“是的,如来说过。”

“须菩提!比如一条恒河中的所有沙,每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这么多的佛世界,算不算多呢?”“很多的,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在这么多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如来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如来说这些心统统是妄想执著的幻影,不过假名为心而已。为什么?

须菩提!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是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统统是不可得的。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你认为,这个人以此因缘,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很多的,世尊!这个人以此因缘,得福很多。”

正因为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圆满的报身相上见到吗?”“不可以的,世尊!不应该从报身相上去见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也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相,是为了度化十地菩萨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也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一切言说都是为了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去除众生的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这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而已。”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若从真如本性上来说,所谓的‘非众生、非不众生’,统统当体皆空,只不过是假名众生而已。”须菩提于是向佛赞叹说:“世尊!您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啊!”

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都无所得,这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觉性绝对平等,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众生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而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的假名罢了。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聚集起来,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也是当体即空的假相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立即回答:“世尊!如我解悟佛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这时候世尊以偈说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继续说道:“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你决不可以这样认为。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是说诸法断灭。’你千万不可生起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用充满恒河沙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得的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有人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就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了。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

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

一合离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了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有真实永恒的体性,佛就不会说它多了。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微尘众,也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永恒的世界,也只是一个假名。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世尊!这个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此四见的执著了。”

须菩提!所谓的法相,如来说也只是缘起的幻相,不过是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佛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佛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