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八 59 0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扩展资料: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了,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陶侃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该文言文中陶侃是一个关心人民生计、热爱自然生态的人。根据家长网查询得知,陶侃在《惜谷》中强调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计是最重要的事,这表明关心人民生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陶侃还提倡“山不僵,水不涸,果蔬茂盛”,这体现出热爱自然,推崇“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侃是一个爱护庄稼、重视农耕、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人a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什么样的人?

爱民,珍惜粮食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扩展资料: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了,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陶侃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是怎样一个人?

西晋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在任用大臣的制度上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看重家庭出身。凡是祖上做大官的人家,后代便很容易被任命各种官职,平民百姓的后代再有才能也很难做到高级官员的位置,而陶侃却是一个例外。

陶侃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庭,非常聪明、勇敢,在西晋末年,他靠军功逐渐当上了大官,当司马睿还是琅琊王的时候,陶侃已在王敦的手下当武昌太守。这一段时间正是西晋将灭、东晋即将建立的过渡时期。

当时,西晋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天下,汉国政权占领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只有琅琊王司马睿坐镇的沿江、江东一带可以说是晋朝的天下,北方的汉国与其他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都想和晋国争夺地盘,位居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就成了争夺的焦点。当琅琊王司马睿派周顗去任荆州刺史时,立即遭到杜弢的围攻,被赶到浔水城中,围困起来。周顗发信求援,王敦派武昌太守陶侃等领兵去救,陶侃让明威将军朱伺为先锋,猛攻杜弢,杜弢败走,陶侃又对朱伺说:“杜弢走后,肯定要去攻我们的武昌,你立即领兵先回,堵住他,我随后就来。”当朱伺赶到武昌城下时,刚刚安下营寨,杜弢的大军果然到了武昌,朱伺率领部下军马奋不顾身地向杜弢发动进攻,陶侃又领主力军从后方赶到,两下夹攻,杜弢大败,全军覆没。王敦接到陶侃的捷报时,非常高兴,便奏请朝廷封陶侃为荆州刺史。

荆州平定以后,司马睿加封王敦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六大州的军事,封汉安侯。王敦手握兵权以后,不但不重用陶侃,反而对陶侃起了疑心,怕陶侃将来势力太大不好收拾,便又命令陶侃去进攻石城的杜曾,因为当时杜曾的兵力非常强大,王敦想让陶侃败在杜曾的手下,以便逐渐消灭陶侃。那知道陶侃又再次打败了杜曾,收回石城,名声反而比以前更大。这使王敦更加难受,想干脆杀掉陶侃。

陶侃不知道王敦要谋害自己,他完成任务后要回江陵去,临行前去向王敦告别,陶侃的部将朱伺等人劝他不要去,说王敦正在怀疑你,你去了恐怕没有什么好处。陶侃把头一昂,更加坚定地要去辞行。陶侃来到王敦的驻守地,王敦果然传令让陶侃先留下来,免了陶侃荆州刺史的职务,让自己的堂弟王廙去代替陶侃。陶侃部下都上书求陶侃回荆州,王敦更不同意让陶侃回去。这么一来,陶侃的部下郑攀、马俊等人起兵造反,赶走王廙,投降了敌人。王敦的心腹钱凤对王敦说:“陶侃指使他的部下造反,应赶快杀掉,免除后患!”王敦马上起了杀陶侃的念头,亲自披着铠甲,拿着兵器要去杀陶侃,走到门口又走回来,解下兵器铠甲,过一会儿又穿起,折腾了好几次。

王敦的表现被陶侃知道后,非常气愤,主动来到王敦的军营中,大声地说:“你要早一点儿决断,像这么犹犹豫豫地,能干成什么大事!”说完话掉头就走。

陶侃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冒险,他知道,自己如果害怕了,想逃走的话,王敦肯定要下决心杀了自己,刺激他一下,他反而不会杀自己的。果然,王敦决定不杀陶侃,任命陶侃为广州刺史,让他立即上任去。

当时的广州在国家的南方,是很穷、很偏僻的地方,到这里当刺史,职位没变,实际上等于贬了官。陶侃到广州以后,认真地治理地方事务,严格执行法令,鼓励老百姓发展生产。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走路的人有意无意地拔田里半熟的稻穗,陶侃问他干什么,他说闹着玩,陶侃非常生气,命令士兵把他抓起来,狠狠地抽了一顿鞭子,打得皮开肉绽。大家见陶侃这么重视粮食生产,都认真地种田,粮食越种越好。

陶侃到了南方以后,虽然没仗打了,他还坚持锻炼。他每天早上搬一百块砖头到院子里,晚上又搬回屋里去,天天不间断。别人问他为什么要搬砖头,他说要认真锻炼筋骨,否则打起仗来怎么办?

陶侃平时非常细心,把做木工活剩下的木屑、竹钉都让人收起来保存着,别人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春节期间,下雨下雪,门前门后路上又湿又滑,陶侃将木屑撒在路上,又干爽又清洁,大家都佩服他的远见。当桓温伐蜀时,造船需要用大量的竹钉,陶侃早年保存的大量竹钉又全部派上了用场,部下的将士们都非常佩服陶侃的远见。

后来,陶侃不断立功、加官,一直做到了大司马。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