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暮雨送李曹 赋得暮雨送李曹翻译

六八 57 0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译文及注释】 1、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2、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3、建业:今江苏南京。 4、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5、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6、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7、浦:近岸的水面。 8、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9、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赏析】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小鸟难飞。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赋得暮雨送李胄》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1、楚江:长江。 2、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3、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 4、海门:长江入海处。 5、浦:水边。

译文:

楚江笼罩在微雨里, 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 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 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赏析: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得离字)

岑参 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得离字)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 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 【赏析】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送李司谏归京·得长字

岑参 送李司谏归京得长字 别酒为谁香,春官驳正郎。醉经秦树远,梦怯汉川长。

雨过风头黑,云开日脚黄。知君解起草,早去入文昌。 【赏析】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原文及赏析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①。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②,浦树远含滋。  相去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曰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着墨,寄情于景,使暮雨之景与送别之情水乳交融,互为生发。  首联不只是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特征,而且渲染了浓重的别离气氛。“微雨” 和 “暮钟”对举,给全诗铺染了深沉、灰暗的基调。烟雨霏霏,薄暮冥冥,使人顿生沉郁、压抑之情; 而纷飞的雨丝,撞击人心的佛寺晚钟,又给人以动荡和不安之感。这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氛围,也正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怅惘、凄戚心境的外化。这两句虽不言情,却有深情隐含其中。随着景物的层层铺写,诗人含蓄的情感便渐次吐露了。  颔联集中笔墨写江上景色。“漠漠”、“冥冥”分别形容帆影、鸟影在暮雨中朦胧不清,“重”、“迟”既是帆席、鸟羽被雨浸透、沾湿的实写,又是诗人惜别的沉重感情的象征。这来帆、去鸟不止是暮雨中景,而且是离人眼中景、心中景。由结句“沾襟比散丝”可知,诗人伫立江畔,早已泪水盈眶。泪眼中的船帆,岂不“漠漠”? 泪眼中的飞鸟,更觉“冥冥”。诗人眼见来帆,遥念离舟,“帆来重” 暗示着离舟驶行亦艰,也许那不是帆湿而重,而是友人留连难去吧? 宿鸟归飞也触动着诗人的愁怀,它飞得那么缓慢,仿佛不是雨水沾湿了鸟翅,而是鸟儿有所眷恋。诗人情不可止,神思飞驰,化为想象。颈联便是虚想之景。  “海门深”而不可见,“浦树远”而润湿葱绿。这种辽远、深邃的境界中,寄寓着更加浓烈的离情别绪。天涯尽头,江流奔涌入海处,正是友人的去所。一样是苍茫的暮色、凄迷的风雨,一叶扁舟漂泊在水云之际,怎不惹人魂牵意绕? 只有栖身雨幕之中的浦树,伴送着天涯游子。称江岸之树为 “浦树”,象征着离别。江淹《别赋》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后人常以“浦”代表离别地点。诗人寄愁心于浦树,他对友人的赤情,就象雨雾滋润的浦树一样深厚、浓郁。  至此,诗篇已描绘出富于立体感的、多层次的画面: 背景是烟雨、暮色,占据画面中心的是重帆、迟鸟,空白处使人想起海门、浦树;依次创造出沉重和压抑、眷恋和怅惘、空寂和凄戚的艺术氛围。景物的展现,推动着情感的升华。音容宛在,人各天涯,诗人再也不能自制,情感的浪潮喷涌而出,化作飞洒的泪珠,和满天的雨丝交织、融汇,沾湿了诗人的衣襟,——漫天飞舞的,是雨耶?是泪耶?结句如浓墨泼洒,全诗便在情感的高潮中戛然终止,令人心潮犹动,回味无穷。  苏东坡评韦应物诗说: “寄至味于淡泊。”韦诗的淡,是浓后之淡;语似平淡,情意至浓。

《赋得暮雨送李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满意请采纳

《赋得暮雨送李曹》的译文是什么?

【注释】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建业:今江苏南京。 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浦:近岸的水面。 滋:润泽。 漠漠:水气浩渺的样子。 重:这里指船帆因湿而重。 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评析】 这是一首咏春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尾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句句写雨,句句不离送别情谊,情景交融,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白话译文】 长江上笼罩着霏霏细雨,建业城的暮钟声回荡天际。船帆沾湿后沉沉显重,慢慢行走,归鸟迷中缓缓低飞。天边的海门隐没了影迹,江岸的远树湿润了芳枝。此时相送别情无限,泪已沾襟雨又如丝。

赋得暮雨送李曹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五代•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建业:今江苏南京。 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浦:近岸的水面。 滋:润泽。 漠漠:水气浩渺的样子。 重:这里指船帆因湿而重。 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评析】 这是一首咏春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尾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句句写雨,句句不离送别情谊,情景交融,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白话译文】 长江上笼罩着霏霏细雨,建业城的暮钟声回荡天际。船帆沾湿后沉沉显重,慢慢行走,归鸟迷中缓缓低飞。天边的海门隐没了影迹,江岸的远树湿润了芳枝。此时相送别情无限,泪已沾襟雨又如丝。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赋得暮雨送李曹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五代•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近岸的水面。滋:润泽。漠漠:水气浩渺的样子。重:这里指船帆因湿而重。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评析】这是一首咏春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尾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句句写雨,句句不离送别情谊,情景交融,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白话译文】长江上笼罩着霏霏细雨,建业城的暮钟声回荡天际。船帆沾湿后沉沉显重,慢慢行走,归鸟迷中缓缓低飞。天边的海门隐没了影迹,江岸的远树湿润了芳枝。此时相送别情无限,泪已沾襟雨又如丝。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