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拼音版

六八 111 0

李清照《如梦令》全诗

《如梦令》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如梦令》的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

全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的雨稀,风劲,酒醉入睡未醒。

试问帘内人儿,她回答说:海棠依然美艳。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那应该是绿盈红瘦。

出处:

《如梦令》出自李清照的《蝶恋花·春景》词中。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

创作背景: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富贵市井生活与内心感叹之间的抒发。她以淡泊名利的心态,表达了人生如梦、岁月荏苒的思考。

使用环境:

《如梦令》是一首意境深远、抒发离愁别绪的词曲,常被用于描绘梦幻的场景、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它也常被音乐和戏曲改编,成为流传广泛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词人。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中融汇了南宋文化的特点,以清新洒脱的文风闻名。她的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爱情离别、女性命运等主题,以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许多读者。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特,兼有豪放和柔情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清照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被列为古代词曲的经典之一。

如梦令李清照词 如梦令李清照的3首词原文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水鸟。

词作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便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让人看到主人公回舟误入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还仿佛听到她在慌乱的瞬间脱口喊出的急切之声。

急切之声来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出急切之容。这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气宛然,声情并急;仿佛看到白鸥和白鹭被惊飞起的瞬间景色。

这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和洁白的鸟色的反衬,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的对比,扩大了空间感,增加了立体感。鸟之飞动,船之划动,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也属于人们常说的动中有静的描写。

这种清新幽静的景色和急切的心情是不调和的,然而这种不调和却像交响乐中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向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样,在矛盾中发展,最后回归于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的和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拼音

如梦令原文拼音如下:

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常记溪亭日暮,

xìng jìn wǎn huí zhōu,兴尽晚回舟,

wù rù ǒu huā shēn chù。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zheng du,争渡zhengdu,

惊起一滩鸥鹭悔察槐。jing qi yi tan ou lu。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 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曾任校书郎、礼部员外郎,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能文。

家里藏书甚富,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李清照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金石家。结婚后他们省吃俭用,生活安定优裕,两人搜集研究古今书画文字器物,编成《金石录》一书。后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此后,词人的生活困顿。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碧友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没举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