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历览①前贤国与家,成②由③勤俭败由奢④。
【注释】①历览:纵观。②成:成功。③由:由于。④奢:奢侈。
【释义】纵观以前贤能的君主和贤士之家,他们都是由于勤俭而成功,由于奢侈而败国败家。
【点评】勤俭之风对于国和家都是很有必要的,而奢侈之风常常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唐诗的意思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唐诗的意思是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之后。据新旧《唐书文宗纪》载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
唐·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白话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那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猛蛇。
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只有在苍梧对翠华盖哭泣份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去世之后。据新、旧《唐书·文宗纪》载:“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而“受制于家奴”,最终郁悒而死。”(翻译: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的弊端,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曾两次谋划诛杀宦官,均遭遇到失败,不得不受到宦官的牵制,最终闷闷不乐而死亡。)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运逢末世”,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有奢.的意思
出处是哪里我也不知道,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历数以前的贤达,或国家,成功或兴盛的都是勤奋、简朴,而没落和失败的都是因为奢侈糜烂。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对的请指正哦!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谁说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意思是: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原文如下:《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唐诗的意思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唐诗的意思是回顾以往的朝代,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
“历览前贤国核仔闷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咏史》,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之后。
《咏史》原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改弯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戚搜,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文宗去世之后。唐文宗即位之后,颇思励精图治,去奢从俭。当时,朝内朋党相互倾轧,宦官掌握禁军,干涉朝政,甚至弑杀皇帝。
文宗欲夺回政权,曾两次谋诛宦官,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文宗郁悒成疾,含恨而终。李商隐作此诗既有伤悼文宗之意。
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全诗的翻译
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琥珀枕是南朝一个皇帝(忘记名字了),他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典故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的一个皇帝(忘记是谁了)他很有雄心壮志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以上全为我自己所码,义山的诗比较难解,网上又没有注释,我总看到有人把诗理解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