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答案 刻舟求剑文言文答案 刻舟求剑全文

六八 99 0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及答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

坠--掉下。 8。

若--像。 9。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

求--寻找。 12。

之--代词,代“剑”。 13。

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

从其所契者,其:他。 16。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

止:动词,停止。 18。

行:前进。 19。

亦:也。A《刻舟求剑》讽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的人。

2. 刻舟求剑的原文\翻译与问题和答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2.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3.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4. 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 (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5.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A 《刻舟求剑》讽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的人。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 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作者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注 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9.若--像.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寻找13.止--停下14.入--跳下15.行--行走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2113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5261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4102:“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1653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专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属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前渣闹”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慧罩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梁改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5.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刻舟求剑小古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小古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译文: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赏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 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 :“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 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

其好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