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瓢饮”是什么典故?
出处:《论语·雍也》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赏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不息,而不是老顽童、老天真。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
一瓢饮的读音一瓢饮的读音是什么
一瓢饮的读音是:yīpiáoyǐn。一瓢饮的拼音是:yīpiáoyǐn。结构是:一(独体结构)瓢(左右结构)饮(左右结构)。一瓢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仅仅喝一瓢水。该意象常被古人引用,比如:“比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其主要形容生活的简陋环境,也有一种来自于微薄的满足感的意思。二、引证解释仅仅喝一瓢水。该意象常被古人引用,比如:“比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其主要形容生活的简陋环境,也有一种来自于微薄的满足感的意思。关于一瓢饮的诗词《风入松·一瓢饮水曲肱眠》关于一瓢饮的诗句颜徒自乐一瓢饮一瓢饮沆瀣一瓢饮水亦良难关于一瓢饮的成语瓯饭瓢饮共饮一江水箪瓢陋巷箪瓢陋室一饮一啄箪瓢屡空_褐瓢箪陋巷箪瓢箪瓢屡罄依葫芦画瓢关于一瓢饮的词语箪瓢陋巷箕山挂瓢瓯饭瓢饮箪食瓢饮一饮而尽箪瓢陋室陋巷箪瓢_褐瓢箪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一瓢饮的详细信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诗词全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并非出自诗词当中,而是源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寓意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也比喻对爱情忠贞、专一。《红楼梦》中贾宝玉借用此典表示对林黛玉的喜爱。弱水三千,可以理解为弱水之广,也可解释为弱水之远。那么,取之一瓢,或可理解为虽沧海之一粟,但也取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才是。扩展资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佛经故事介绍: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个人:“你有钱有势,又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为什么感觉还是不高兴呢?”那人回答:“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佛祖听后,就给那个人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口渴难耐,马上就快死了,佛祖看他可怜,于是就生出了怜悯之心,将一个湖泊置于他的面前,但是那人却滴水未进。佛祖就很奇怪,问那个人为什么不喝水呢?那个人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湖水太多,而我肚子又那么小,一口气也喝不完,那么还不如一口水都不喝。这个故事讲完,佛祖对那个富翁说,人生不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你只要用心把握住一样就够了,最后佛祖说出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取一瓢饮 什么意思?完整的怎么说来着?
“一瓢饮”《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只取一瓢饮前一句是什么?
只取一瓢饮之前一句是弱水三千,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红楼梦》里,宝玉对黛玉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世上的美丽女子多的是,而我心中只喜欢你一个人。所以这句话也用来比喻对恋人一心一意的爱。
弱水三千可以理解为弱水之广,也可解释为弱水之远。那么取之一瓢或可理解为虽沧海之一粟,但也取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才是。
形容人“一心一意”的古诗: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表达出了作者对其妻子坚贞不渝的感情。
3、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借用此来表示对林黛玉的喜爱。
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如果能像月轮那样终身皎洁,我会放弃自身像冰雪般的清凉为你发热。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刻悼念。
一箪食一瓢饮的释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为: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白话释义: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升裤。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配嫌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吵卖简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