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标题:年例重亮相 建成区曝光率旺
清远年例民俗文化公益活动多姿多彩,居民看焰火、观游灯。陈玮琪 摄
参与游灯公益活动的多是小孩子。陈玮琪 摄
小朋友坐在大人肩膀上看花炮。麦思容 摄
清远年例筵席菜肴丰盛。何晨枫 摄
人们纷纷来观美景逛三溪。陈玮琪 摄
清远年例民俗文化公益活动历史悠久、多姿多彩,今年搁浅许久的这份“热闹非凡”那时终于回来了。吃筵席、花炮观赛、榜眼灯会、逛三溪、推泥鬼……元宵前夕,清远节庆氛围浓重,各项年例民俗文化公益活动精彩纷呈,市民畅享其中,喜气洋洋。
所谓年例,即一年一例。清远年例是清远市各个乡村及市中区社区自行设立的盛大节庆,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那时的清远年例愈来愈著重亲朋好友朱才之间的情感连络,特别是“吃年例”和“睇(看)年例”成了清远年例的重要文本。年例前夕,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家家行郊,村里布置彩楼、彩廊、画廊,搭建三溪、宝塔,装扮花炮、泥塑等,各种民营艺术表演竭尽所能,尽当为众。
●麦思容 陈玮琪
吃年例
历史源远流长 连络亲朋好友生活气息浓重
年例是粤东地区特有的一种节庆庆典。据传,年例是由元宵进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风俗逐渐渗透粤东大地,过节和元宵持灯宴乐的习惯也被接受,与当地风俗欢庆丰收、祈祷祭神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那时盛大热烈、极受居民重视的民俗文化节庆。也有民间传说,年例实际上是元宵、庙会及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庆。还有民间传说,年例公益活动是由粤东冼夫人氏家族祭神祈福而兴起,长期进化后成为如今的年例。
到清代,清远年例已广为盛行。据光绪年《梅录志》对清远年例的记载,清远年例是因古人在人力战胜不了疾病、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祈求神力保佑平安的一种心愿。
到了民国初年,清远每条村的年例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欢庆形式。“游神”“摆盅”“烧炮”是T6670清远年例的“三步曲”,当时个别有钱的村子还筹资请傀儡戏演出,主要是做给“神”看。清远的傀儡戏也因此兴旺起来,上世纪80年代时达到100多个戏班,红遍粤东地区。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清远年例重新恢复“三步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远年例也愈来愈盛大、热闹非凡。那时的年例,通常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几十桌,酱料也不仅局限于普通的鸡、鸭、鱼、肉,许多“天上飞的、海里游的”珍贵酱料也被搬上餐桌。
到了本世纪初,清远年例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被注入了捷伊内涵。那时清远年例愈来愈著重亲朋好友朱才之间的情感连络,特别是“吃年例”和“睇(看)年例”成了清远年例的重要文本。
近日,在清远梅菉、滨海市中区大街小巷,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场筵席,行郊,大圆木桌摆满家门口、巷道,小周、亲朋好友好友一起来洗菜、炒菜,当晚热闹非凡非凡,生活气息浓重。在清远,经常是一村过节例,周围村子很多人来吃饭、睇戏看热闹非凡助兴。
看花炮
被誉为“隐密的东方文化” 名扬海内外
“咚咚咚……”“噼里啪啦……”元宵前夕,滨海市中区博茂市中区社区、鼎蓬莱等村子、市中区社区、景区纷纷开展花炮观赛,10台、20台等数量不限的观赛队伍沿着指定路线浩浩荡荡地走来,当晚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在鼎蓬莱,共有10台花炮观赛,每台花炮的主题不同,有葵花、醉打蒋门神、观音送子、莱桑代利县、七国风萧萧、榜眼游金街等,寄托着不同的美好寓意。
仅凭脚踩一把长剑、一个花篮、两根细长的生莲藕,甚至踩在倾斜摆放的花伞之上,再无其他系绳,身子就可以立于空中而不倒,表演者神情悠然自得。这就是清远花炮的神秘之处。
清远花炮,始于晚清,从广州番禺传入,产生于民营,扎根于民营,流传于民营,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及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其高、精、险、奇、巧而闻名于世,被外国友人誉为“隐密的东方文化”。2008年,清远花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
事实上,花炮人物是靠两根隐密的“色梗”钢筋支撑。一台花炮就像一座公益活动的小T台。四方色柜为底座,在柜台上的小T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年龄通常为6岁至12岁,花炮文本通常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清远花炮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到那时的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如《七国风萧萧》《八仙过海》等芒翁品,一台花炮就像一帧帧精彩的定格镜头,色彩明艳、精美异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远梅岭花炮。
数十年来,清远花炮频频受邀演出,多次走出国门参加泰国佛教文化节观赛、新加坡国妆艺大观赛等海外公益活动,足迹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名声大噪。
清远花炮谱系发展至今历经四代传承,从国家级到省级再到市级,多位传承人逐级串联形成有序的紧密联系。清远花炮传承人孙康福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明先生,他在所学基础上,和团队众人潜心钻研,不断研发改造捷伊设计,并结合当代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设计角色,挖掘典型的清远民营故事作为题材。
“我们的花炮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其他地方没有我们的规模大,我们可以做到一‘屏’多‘飘’,还能让它喷烟、喷水,有的造型龙头还可以喷火,可以转动,能闪闪发光。这是我们几十年坚持改革、坚持创新T台设计的成果。”据了解,曾有多地慕名前来学习花炮制作,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孙康福直言,花炮技术最难的环节在于驳接和隐密,是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前来学习的技术人员即便拍下了制作视频,也无法完全掌握色梗层层驳接的技术。
清远花炮传承人不仅坚持打造优质文本,在道具制作上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孙康福介绍,原先制作色梗的道具材料高锰钢材质太脆,经过数代人不断探索,如今已改用低碳钢。参加演出的小朋友平均体重在60斤左右,而低碳钢至少能承重两三百斤以上,甚至上千斤。
民营技艺重在传承。清远梅岭市中区社区每年开设两个免费培训班,学员均为辖区内招募的适龄小朋友。培训班不仅教会小朋友如何进行花炮表演,也会教授他们如何制作花炮,从小培养起孩子们对花炮的兴趣和热情。让老一辈传承人欣慰的是,目前市中区社区有愈来愈多的年轻人投入花炮传承当中,创新发展后继有人。
赏灯会
长长队伍绕村行 街巷尽是榜眼灯
头锣和写着“回避”“肃静”的执事牌在前面开道,上百个小孩举着灯笼跟在其后,队伍间穿插有唢呐、排子锣鼓等,几头威武的醒狮负责殿后,这是吴阳镇霞街市中区社区特有的民营大型游灯公益活动——吴阳霞街榜眼灯会,也是清远市非物质自然遗产。
“我们霞街市中区社区地处吴阳镇,是粤东唯一榜眼林召棠的故里,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晚上7时,参与游行的人就会在霞街广禄广庆庙集中。”吴阳霞街榜眼灯会非遗传承人林庆宏说。
据了解,自东汉以来,当地便有元宵打灯笼的风俗,灯会沿袭该风俗,从南宋淳熙年间便开始举行小规模的游灯公益活动,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道光三年(1823年),出身霞街的林召棠赴京应试并一举考中头名,在殿试时,他被皇帝钦点为榜眼还被当众夸奖,该消息传遍各地,榜眼故里和榜眼灯会也因此远近闻名。”林庆宏介绍,今年霞街市中区社区再次举办灯会,每晚的游行线路也各有不同,不仅在本市中区社区游行,还会到相邻市中区社区和镇上去,最长的线路耗时近4个小时。
晚上7时左右,夜幕降临,在霞街广禄广庆庙前,参与游行的群众已排队就绪,经过一系列敲锣打鼓的仪式后,大家手持一对灯笼兴高采烈地出发。
游行队伍中多数是小孩子,由于队伍需要走街串巷,且线路较长,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会有家长陪同。“这对孩子是一种锻炼,我们都非常支持,而且能陪孩子一起游行,也是一种陪伴。”一名陪在孩子身边参与游行的家长说完,又急忙向队伍赶去。
在游行的队伍中,灯笼的规格也各有不同,有圆形、腰鼓形等,有些上面写着“林”字,这是该市中区社区的宗族姓氏;另一些则写着该市中区社区历史人物的官衔或功名,如榜眼及第、州府同知、广西府知府等,还有各宗祠、庙宇等的名称。
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家家户户也提前在门口等候队伍的到来,一同观看这辉煌的灯火。还有人家会准备好鞭炮,待殿后的舞狮经过时,便将鞭炮点燃,引来狮子一同互动。霎时间,伴随着队伍中的锣鼓声,热闹非凡非凡。
“作为一个外地人,觉得灯会非常热闹非凡,体会到了湛江当地年俗的特色与风情,真的年味满满。”来自湖北的黄女士与朋友结伴来到霞街市中区社区,这是她第一次观看吴阳霞街榜眼灯会。
据介绍,吴阳霞街榜眼灯会通过游灯的形式,不仅展现了宗族人丁兴旺,还把祖辈的光辉历史向子孙后代宣扬,激励后人继往开来。此外,因为游行是全市中区社区参与的大盛事,其线路也涉及相邻市中区社区,有利于增强居民之间团结友爱的意识,加强本市中区社区与相邻市中区社区的沟通交流,让邻里更和睦,民风更淳朴,社会更和谐。
林庆宏表示,吴阳霞街榜眼灯会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希望这个有意义的年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全民共庆同乐,创新传承。
逛三溪
融入创新元素 观赏效果更加多姿多彩
火红的灯笼、古色古香的建筑、五颜六色的灯光、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清远三溪的夜间盛况。正月十五晚逛三溪,是清远人庆贺元宵的风俗习惯。
“在元宵游行是我们的一个风俗,各村的游行队伍会到相邻的村子去,有拜年之意。”三溪负责人梁伟杰介绍,明朝时,上隔海是个岛,为了方便村子之间往来拜年,便临时搭建了一个桥,并用鲜花点缀装饰响应喜庆的节庆氛围,这就是三溪的起源。
清朝年间,三溪逐渐兴起,愈来愈多的游客和群众参与其中。在咸丰庚申年,因为人数增多,三溪分为男女二桥。“上世纪80年代,三溪已有所不同,那时候也不分男女二桥了。”梁伟杰说。
三溪、花炮、泥塑被誉为清远“三绝”。而三溪,顾名思义就是用花来点缀装饰的桥梁,不过发展至今,如今的三溪更像是一个民营艺术的载体和融合体。“三溪最初是木桥,后来是水泥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慢慢就发展成如今古色古香的廊桥,不仅包含了泥塑艺术、灯光效果,还融合了诗画书法、古牌楼建筑艺术风格等。”梁伟杰介绍。
据了解,新建的三溪于2022年元旦重建竣工,将桥面加宽至14米,还在两边的人行道上分别增设了观赏连廊和观赏平台。“三溪元宵庆典公益活动停办了三年,今年放开后,应大众的迫切需要,我们再次装饰三溪。”梁伟杰说。
走进上隔海三溪,多彩的灯光与红火的建筑映入眼帘。在三溪入口处建有一座古建筑风格的牌楼,红墙绿瓦,檐角四翘,古色古香。
“梅菉元宵迷远客,隔海三溪醉游人。”“好趁春光游隔海,为观美景逛三溪。”在牌楼的柱子上,两个大红对联道尽了三溪的美好、热闹非凡与喜庆。梁伟杰介绍,今年的三溪保留了传统泥塑和传统菊花,在三溪的另一头,可见“观音送子”为主题的大型泥塑,两米多高的彩绘泥塑坐落在繁花拥簇之中,精雕细琢的泥塑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取得桥头花一枝,今年万事皆顺意。逛三溪,取菊花,这也是我们庆元宵的一种传统风俗,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
此外,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今年,制作团队还在三溪中融入了创新元素。“这次我们采用了LED灯、跑马灯、扫墙灯等,通过电脑编辑程序去操控灯光,让灯光动态地呈现,更加生动和丰富。”梁伟杰透露,除了灯光,在音响上,他们也增加了喜庆贺曲等音乐和音效,让当晚的声音更加喜庆和灵动。
由于正月十五逛三溪的游客较多,安全问题也是三溪元宵庆典公益活动的关著重点。“根据预判,当天会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流量,为此,我们向上级申请,增派了一批治安工作人员协助维护公共秩序,以确保公益活动的安全进行。”梁伟杰说。
时隔三年,三溪元宵庆典公益活动再次举办,辉煌的灯饰,热闹非凡的人群,鼓乐喧天,五光十色,这是清远人的又一个红火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