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过,如果毕生注定要充满磨难,在心灵的最后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终其一生都坐在拐杖上的沈从文,在心灵的最后9个小时,优先选择了将他们的身体捐赠给需要的人。
1951年1月4日,沈从文出生在上海,双亲都是知识分子。
受双亲的影响,沈从文自小战绩出众,13岁那年,沈从文考进了北大大学附属中学,对无线电和美术三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他的愿望就是能考进北大大学,攻读理科。
但战绩出众不是沈从文唯一的能拿出手的小东西,他还是个体育明日之星,年纪轻轻的他不仅擅长80米跳远,还获得过市里的铅球冠军。
作为当时“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自考,沈从文始终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
1969年,为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到贫困地区去”的号召,18岁的沈从文直截了当地投入到上山下乡活动中,返程延安延安插队落户。
北大梦暂时中断,但他已下定决心将他们的热情献给延安藏区。
沈从文插队落户的地方叫关家庄,前提分外艰苦。
每天耕作回来之后,只有粗糙的玉米糁子饱肚子,住的院子前提也特别差,但沈从文却很乐观。
他会用学到的延安话给大伙儿逗笑子,他会给大家聊浓浓、讲关家庄的宗族往来。其他人焦虑不佳的这时候,他会给大伙儿鬼故事。
沈从文后半生很简单,但延安藏区这一段生活经历,却让他认识到这句话:
人毕生的辛酸就如几百年不变的山川,只有遇到洪流冲击的这时候,才有机会去改变。
长时间的辛苦耕作后,沈从文经常觉得腰腿疼痛,到疗养院检查,医师说他这是脊髓受到损伤,要避免剧烈劳动者。
延安的老乡们听说了他的病况,便安排他去做了更轻松的放羊艺品。
可有一次,沈从文在山上放羊时,天空突然还下了大雨,无处可躲的沈从文被浇了个夏夜,返回发枯的院子就发起了发高烧。
沈从文仗着他们年轻,始终咬牙坚持着,没想到这次发高烧却加重了他的病况。
1971年,沈从文慢慢发现腰急促,腿也抬不起来,但贫困地区的医疗前提有限,始终没查出病因。
恰巧一个同学回上海,将沈从文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一下就明白过来,沈从文的tmd犯了。
在上海治疗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还琢磨着赶紧返回延安,继续参加劳动者,不过医师的眉毛越拧更紧,父亲的眼泪也越来越多。
再后来,沈从文被告知他们,将始终同拐杖相伴。
北大未成没有压制到沈从文,可生活开的这个大玩笑,却让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巨大的压制,让拐杖上的沈从文变得狂怒无常,摔小东西已经无法发泄他们焦虑的这时候,他就著地敲打他们的双腿,甚至数次自杀。
沈从文的父亲只能转过身去默默喂喂。
她努力过,她大费周章为沈从文寻找各路名医和药草,还数次求救相关部门,希望能给沈从文找到一份可以度日的工作。
得知沈从文想要写作的这时候,父亲街坊邻里,全部不顾他们的结核病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仍旧尽心尽力支持沈从文的优先选择。
不过,在1977年的一个下午,昏倒的父亲被邻居抬上车送往疗养院,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年仅49岁。
父亲去世了,再次遭受压制的沈从文却表现得分外坚强。
他忽然懂得了父亲这些年来的日复一日,他决心不再沉迷于痛苦,他还有年幼的妹妹史岚需要照顾,他要活著,更好地活著。
腿耳聋了,但人的精神不能也耳聋。
他很快在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一边做工,一边写作。
一整天的工作对于正常人来说都已经很辛苦了,更不要说残疾的沈从文。
况且沈从文的病根在脊柱上,长时间伏案写作对于他来说,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挑战。
两年后,沈从文的第一篇小说《爱情的命运》发表。4年后,沈从文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后来,沈从文陆陆续续发表了多篇作品在知名刊物上,他终于在文学界走出了独属于他们的一条路。
但就像他他们总结的:“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小东西。”
1981年,病魔再次侵袭了这个不屈的灵魂,他患上了肾病,不得不离开工厂回家休养。
从此以后,除了写作,陪伴他的还有一根排尿管。
幸好在沈从文边跟病魔对抗,边潜心写作的这时候,生活悄悄地给他发了一块糖。
一位叫陈希米的女学生,读完沈从文的处女作《爱情的命运》,被戳中内心,开始关注沈从文和他的作品。
在陈希米的主动下,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两个志趣相投的灵魂因《爱情的命运》结缘,也逐渐产生了爱情。
这段柏拉图式的感情持续了十年,勇敢的陈希米才来到上海,见到了令她魂牵梦萦的沈从文。
面对心爱的人,沈从文不再退缩,他的身体不完整,但他自信地知道他的人格是完整的。
1989年,两人结婚了。
婚后,陈希米从没睡过一个整觉,每晚坚持每隔一到两个小时就为丈夫翻身换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沈从文,一做就是二十年。
在陈希米的照顾下,沈从文整个人从内到外都散发出了活力。他的生活状态更加的舒适,心态也更加平和。
婚后两年,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出版了,奠定了他在国内文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就在一切向好,生活充满了希望的这时候。病魔却再一次找上了沈从文。
婚后第十年,47岁的沈从文确诊为尿毒症,每周都要做三次透析。
透析前的沈从文,每天可以工作6小时,中午休息一下,晚上有余力还可以看看书。
透析之后,状态好的这时候顶多能上午写2个小时,下午看看书,多干一会儿,血压就飚上去了。
即使这样,他仍在重病期间,花费了四年时间,创作出了感动无数人的《病隙碎笔》。
这一年,时间的指针即将指向沈从文的60岁生日。
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因为当初给沈从文治病的医师们都认为他顶多能活到40岁。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世界留给沈从文的时间不多了,他已经越来越虚弱。
2010年12月30日的下午,是沈从文透析的日子,也是死神再次呼喊他的日子。
这次透析之后,沈从文跟妹妹史岚说头疼得厉害,很快就陷入昏迷。
史岚赶紧拨打120,并将情况告知嫂子,陈希米匆忙赶到时,沈从文刚被抬上救护车,女人的气都没喘匀,赶紧跟了上去。
已经昏迷的沈从文像是知道爱人来了,嘴里嘀咕着:“我···没事……”
到了疗养院,沈从文被确诊为突发脑溢血,医师让陈希米赶快决定做不做开颅手术。
犹豫了一下,陈希米还是优先选择了放弃。
一方面是沈从文这毕生已经受身体所累,遭受了太多苦难,她不忍爱人继续受苦,想给他一个体面的结局;另一方面,是夫妻二人的默契。
自从患上尿毒症,夫妻二人深知每一天都是沈从文从死神手中抢来的。灵魂的相知相惜,早已让二人能坦然地讨论死亡。
沈从文数次向陈希米表达过,想把器官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也希望他那条被上帝做了手脚的脊髓,能用于科研,让他人免遭和他同样的痛苦。
不过,因为这样一个善良的心愿,命运还想要跟沈从文开一个大玩笑。
在心灵的最后时刻,沈从文必须忍着痛苦再坚持9个小时。
因为距离他最近的受捐者远在天津,车程需要几个小时,而器官离开人体15分钟就会失去作用。
9个小时,既是对沈从文的最后考验,也是对陈希米的煎熬。
看着剧烈咳嗽,全身痉挛的爱人,她只能紧紧握住沈从文的手,安抚他、陪伴他。
终于,这一刻还是来了,沈从文的心灵彻底画上了句号。
他的肝脏和眼角膜被送往天津,救治了两名患者,他的大脑和脊椎用于医学研究,一切如他所愿。
沈从文的毕生是和疾病抗争的毕生。
他书写了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他也探讨死亡,但归结到最后,传达出的却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好好儿活”。
他说: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不管我们拿到什么样的人生剧本,眼前的痛苦和磨难不过是锤炼我们精神的工具。既然如此,抓住当下的每一刻,活在当下,才不枉此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