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送别李叔同原文赏析

六八 133 0

一、开头

对于许多人来说,李叔同一生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他与鲁迅的分离。这段感情的故事被公之于众,因而也显得格外刺眼。但是,这种刺眼并非源自于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而是因为它超越了纯粹的个人情感,显示出更为深邃的文学和人性问题。在《别离》这篇文章中,李叔同以一种非常细致而感性的方式描写了他与鲁迅相遇、相知、相爱以及最终的分离过程。而今天来探究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则是为了从中探寻出文学中那些最为沉重和深奥的情感。

二、送别李叔同原文赏析

(1)约定 李叔同与鲁迅是从一个早晨开始结缘的。那时候,年轻的李叔同余悸未消地逃出了靖康街监狱,暂时隐匿于翠微山下。而就在这里,他与元旦节正式前来左加三兄弟书房坐客的鲁迅第一次相见了。李叔同在文中将自己当时的内心状态描绘为“怨恨之心怎么也消不掉,孤寂之感怎么也逃不出”,而与之对比的则是鲁迅的和蔼可亲、开朗随和。两人尽管只有短短的数日交往,但已经在相互信任和支持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他们后来的通信中得到了延续。李叔同写道: 我俩的通信,先从这一个异日开始。住处虽离得遥远,却一直看得见对方的存在。这玻璃索桥似的信仍接着跨清流,辗转数千里。……凡是此地此事,总于信纸上商讨。 (2)相知 通过往来的通信,李叔同与鲁迅的感情得到了愈加明朗的体现。他们互相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不断地“添油加醋,点菜加碟”。他们之间像是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默契和认同,这种认同深层次地蕴含着对语言和文化的共鸣。李叔同在文章中写道: 他最喜欢聊的作家,都是我爱厌恶分明的人。我向他说:“拿西方小品文作比较,细腻感性的人物刻画,奋斗人生的思想内核以及深沉苍凉的社会评论,此辈能与俞伯平媲美吧。”激动起来,我还颇口出狂言: “这样的好家伙,拿出来谈何容易,我们是寂寞中一异彩。” (3)相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叔同与鲁迅的感情愈加密切,已经超越了平常人之间的交往。无论是李叔同还是鲁迅,都把这种感情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且自觉地给予关注和维系。但更多的时候,这种相爱却并未题材明显的展现出来。他们之间的通信尽管以极为真诚的方式展开,但也充满了含蓄和婉转。李叔同的一封信中就表述了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感: 我不忍说断可如何,要求本来就有些无情。……一句话,就要来到此辰。我不想你那里再多添一个成见,侔欢侔喜之际,我呈了壹片白纸给你;经过你的五色笔将它画得透澄整明时,情形自明。 (4)别离 最终,李叔同与鲁迅之间也没有逃脱别离的命运。1936年,鲁迅去世一周后,李叔同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这篇《别离》,他用真挚的语言,为已故的好友送行。这篇文章以深情、含蓄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两位知交相识的始末和别离的哀伤。虽然彼此相爱,但终究还是在时光的洪流中,回归到各自的世界里了。这段珍贵的友谊,也仿佛是这样时代的特殊产物。

三、文章思考

读完《别离》,对人们情感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因为人的情感是可以被时间、空间和环境改变的。这种情感可能会像池塘的水若隐若现,也可能会像海洋汹涌澎湃。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中,有时候两个人是可以惺惺相惜,陪伴对方一生,有时候则要心有灵犀并通,短暂交往。但无论怎样,珍惜那些曾经有过的友谊和感情却永远不过时。

四、结尾

李叔同与鲁迅的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显然已经超出了纯粹的两个人之间的事件,其中的文学和人性问题值得我们仔细地琢磨和思考。这篇《别离》以其深刻的内涵和质朴的笔调,传达出了诸多至关重要的人文关怀。或许,正是这种拥有超越时空的存在意义,才让这篇经典散文至今仍充满生命力与韵味。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