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乏其身

六八 151 0

空乏其身:一场繁华背后的真实写照

缀着灯火璀璨的商业街,在排山倒海般的人潮挤压下依旧生机勃勃。然而,留给我们的深思却是:当这些消费者回家后,他们的自我感受是怎样的呢?或许正如那首《九月怀课》中的“在廉价的酒吧喧哗,我失落的看出了一点什么:随波逐流的社会,只有浮光掠影;随着桌子前的抽屉一再推至,人类变得空乏其身。”

空乏其身,错落有致的诗意

唐朝诗人张籍曾是颇具创新精神的文化名流。他的一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乐府绝妙地将北方大草原的美景与人物的凄然别离融为一炉,引发读者的深思。其中,“空乏其身”的描写毫不卑微地融入诗中。以简洁而深刻的言辞,将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地淋漓尽致,浮现出一种虚无感。

此外,唐代早期文人在题诗中多有“人倦空乏”的字眼,如杜甫的“行路苦于营葺奔,何所措手足?久雨沾巾,车马污辕”的《秋兴八首》。又如,《登柳州并序》中李白所言“婵娟不死鲲,空乏其身迈。”与“觉来鹤化尘,九万里犹强”这两句诗,勾勒出了一个东山再起的拯救幻灭。形而上,往往表现出诗人对“道”的寻求,及人类与天地间相互牵连的情感。实则是一种人生感悟,富有哲理意义。

现代诗歌中的呈现方式

“空乏其身”在现代诗歌当中的表现形式则更加多样。在江南一带群山绵延峻峭的地方,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牢车”和”铁门“让读者充满想象,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局限性。而“别来三五日,人事已空疏”的高行健《长恨歌》中,空蒙的文字配上凌乱的排版形成多重层次的阅读体验。

浮华下的空虚,何处是救赎

从感性到理性,从传统到现代,我们在各类文学作品当中看到了“空乏其身”的意象。这正是因为这种心灵空虚的现状并不同属个案,而是发生在人类生活面面俱到的各个领域。然而,深刻反思与拯救自我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步入社会后,我们或许时常觉得孤独和落寞,但没有关系。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从日常中小事开始,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些东西。身心灵的平衡将让你从“空乏其身”的状态中逐渐解脱出来。

一道空谷幽岩折弯唤醒我的心河流淌她那无足轻重的石钵是锤锤打打出来的火花

– 夏志清《菊花与翡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