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竹万竿斜

六八 183 0

入竹万竿斜诗词鉴赏

古人常用竹子来比喻诗词,因为竹子修长不染,且笔画流畅,与诗词清新脱俗的气质相得益彰。而“入竹万竿斜”这句话,则是借用竹林的意象来代表诗人的孤傲之气。

小标题一:历代诗人对入竹万竿斜的诠释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可以看到白居易运用“草”以及“古道”,以表达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而“萋萋满别情”则带有宁静与孤独的氛围。当然,“万竿斜”的意象也并不缺席。在宋代杨万里的《晚次鄂州》中,他写到“入竹万竿斜,逢人只说三分话”,表现了孤傲的性情。

小标题二:入竹万竿斜的诗词鉴赏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百丈竿头,更在人何处”以及“举头自见日,万里无云空”等名句,都蕴含着“入竹万竿斜”的气息。而胡适先生所谓的“疑云重重”的一句则出自唐代韩愈的《春明夜赋》中,他在写到"本老木屋,枯松旧竹三五竿"时,突发奇想加了那么一句: "忽复斜延万竿上,疑将乘月动天清。"

除此之外,还有清代黄景仁《寄陈铁昆》,他用“我来万竿斜处过,花影如水嬾相照”来描绘忧伤与隐退的情感;而尝试自由诗的胡瑜,《十一月十四日夜》则是采用了“炊烟斜列万竿侧,雁足成行半月明”的词汇来展现对于远方的思念与向往。

小标题三:结语

“入竹万竿斜”这一意象,凝聚着唐代至现代不少诗人对于独立、孤傲、清新的追求。每位大师都能在其诗词中娴熟地运用这一意象,以表达自身独到的心路历程。而当代,我们是否也需要用“入竹万竿斜”来反观自我?毕竟,在茫茫的都市中,压抑、浮躁、迷茫等复杂情感总是此起彼伏。

无论怎样,这些谦逊、坚毅、不屈的力量还在。这一力量仿佛如同入竹万竿斜,所处位置虽然曲折,但心境却是清明明净的。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