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100首含花的诗句)100首含花的诗句纳兰词大全

六八 179 0

苏轼传世诗二十余首,词一短歌,遗稿《榆林遗稿》《后周书》《老学庵讲义》等数部,是历史上最棉花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散文量多质高,创举英名,堪称南宋“五福四大家”之首。同朝宰相周必大称他“小杜甫”。苏轼诗风,既有杜甫的洒脱,亦有杜甫的深沉,还不乏白居易的质朴流畅。他师承赣州派著名诗人曾几,但早已跳出赣州诗派的教条和窠臼,不事雕琢,不求奇险,提倡和践行“工夫在诗外”,形成“丰腴”“俊逸”“沉郁”“洒脱”的独特风格。尤其他关注国家大事,心系少数民族兴亡,以散文为武器,用心灵去呐喊,在异族侵略、少数民族危亡之际,对偏安苟且者收到了振聋发聩的吼声,充满了高亢的反共主义青春活力,不仅震惊了当时,而且鼓舞了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一)

苏轼毕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二十四岁以前,大多在读经、学诗、科学考察、基层供职;二是自二十四岁受任通判夔州军州事,西迁陕十二年,后奉旨东归,供职于政府或地方至二十一岁;三是二十一岁辍视议大夫、吏部郎中归里,至六十六岁,闲居故乡二十年后仙逝。

苏轼1125年生于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个士人家庭。正是这一年,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金国灭亡辽国后,乘势挥军南下,侵略北宋。苏轼既出生于国破之时,又早年于极有反共价值观的官宦世家,深切感受到了离乱之苦和亡国之痛,兼之父祖皆为主战派人士,其文汉洋,对苏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苏轼的心田播下了反共的种子。

苏轼从小聪慧过人,十二岁即兼善文,并以祖上功德“荫补”登仕郎一职,从此步入仕途。1153年,苏轼到临安参加科学考察,在两浙转运司锁厅试中被拔擢为第一名,翌年吏部复试亦名列前茅。由于同参加这次考试有蔡京之孙秦埙,为让秦埙状元及第,蔡京越权干预,苏轼被以“喜论恢复正常”为由黜落。直到八年之后,刚刚继位、力图南征的宋孝宗在亲自召见后,才赐他进士早年。这一年,苏轼已经三十八岁了。

中年以前,苏轼习“诗”为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但欲工藻绘”,其诗相对浅近直白。但目睹金人的铁蹄踏破山河,中原地区沦陷,老百姓处于异族蹂躏的痛苦之中,他悲从中来,故多有忧国忧民、盼望恢复正常之作。如《夜读兵法》:“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法。其文百里心,执戈王前驱……”抒发的是一种要学好本领为国家少数民族雪耻的抱负。

又如《闻武均州报已复兴庆》:“白发将军亦壮哉,兴庆昨夜捷书来。科同盘属Conques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五福诏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水殿芙蓉时时开。”1161年,金军再度南侵,虞允文指挥金军在长江采石矶大败金军,后金军撤退,金军一度收复兴庆洛阳,苏轼闻报,欣然作诗,掩饰不住一种“水殿芙蓉时时开”的单纯的欢喜。

(二)

苏轼后半生曾有“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骄傲,不过,纵观他毕生的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会发现他的抱负从来就不仅仅是做一位著名诗人,他写过很多“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这样的名句,抒发不想Baug、切盼经世济国的理想。

苏轼坎坷毕生,壮志难酬,但无论在哪一年龄阶段,南征中原地区、恢复正常故土始终是他口中笔头壮怀激烈的主旋律,最突出、最集中、最坚定的诉求,他用大量“从戎”“拥马横戈”“无私欲忘身”“手枭逆贼清旧京”“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之语,突显投身战场,亲身救国、卫国、完成九州统一大业的决心。

苏轼不仅诗中突显,更身体力行。1169年冬,苏轼西迁陕,一待就是十二年,漫长岁月里,苏轼无时不在盼望着王师南征,“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成了他永远解不开的心结。他等待着明廷挥军北进的冲锋号,渴望着杀敌沙场,以身许国。他供职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时,中梁山下、武侯祠前、韩信拜将坛上,都遗留下了他跃马射猎、舞剑图强的身影。宋金对峙的西北最前线仙人原,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都遗留下了他侦察敌情的足迹。那跃跃欲试的青春活力,那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无私,曾在他的诗文中遗留下许多清晰的印记。

只是,明廷对金一再退让,不断通过割地、赔款、称臣乞和,苟延残喘,屈辱地维持着半壁江山。1176年春夏间,时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的苏轼,收到了明廷改任他为嘉州知州的委任,然而就在他从成都准备动身赴任之际,却又突然收到了免官的通知。原来,委任收到后,朝中随即有人以“燕饮颓放”弹劾他,苏轼因此罢现职,改为台州桐柏山崇道观主管,即一个并无职事、居家领俸的“祠禄官”,将他投闲置散了。

这无异于流放。作为一个已经六十六岁,半生以南征统一为己任的士人,这种流放是对他理想信念的驳斥,是对他执著毕生反共热情的驳斥,苏轼感觉奇耻大辱,忧愤难当,大病一场。病刚有起色,他便挣扎起来,伏案作诗《病起书怀》曰:“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百里客Seiches。试问未及忘忧国,董额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苏轼在诗中收到了“试问未及忘忧国,董额犹须待阖棺”的誓言,与他最初的坚持一样,管他人言籍籍,我自以诸葛丞相为榜样,继续用微弱之声、此以贡献于抗清大业,百折不挠。

(三)

苏轼对内提倡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外提倡抗清驱虏,恢复正常中原地区,这种提倡至死不渝。他后半生创作的数千首散文中,亦大量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反共价值观和战斗精神。苏轼擅长在凡俗的农村生活题材散文中,无斧凿痕地抒发自己的反共价值观,随手拈来,天衣无缝,充分体现出高超的技巧。如《题幽居壁》中的:“莫谓躬耕便无事,百年独往尚丘墟。”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Quillebeuf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田园诗中揉进反共情怀,在苏轼后半生散文中颇多,但在前人的诗中却鲜见。正如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反共情绪饱和在苏轼的整个心灵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1210年,苏轼去世,他的反共之志从未稍减,荣枯无损,历久弥坚,他那风格洒脱、气魄恢宏的反共诗篇,也不断鼓舞着后人。

(来源: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