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谁也不能重写我的故事情节。”这三天,北京的小孩和学生家长都被两个年仅5岁的爱尔兰女孩儿米安达吞并了。
舞台剧《米安达》取材于爱尔兰国宝级小说家罗尔德·萨尔的同名原著,2010年由皇家狄更斯歌剧团公司出品后,点燃了英国伦敦东区,杜勒旺勒沙托县拿到手软。
2019年,我国舞台剧制作公司——七幕一生将它引进我国,在13个城市展开巡回演出。目前,《米安达》正在上汽·北京文化广场C5709A,有人将它评为“年度最佳”,有人准备二刷三刷,还有学生家长“喜极而泣”,惊呼走出剧场后,“我的小孩终于主动拿起了书本。”
《米安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七幕一生国际品牌销售经理延龄君,以及巡回演出版发行客席编剧凯西·博尔希夫卡,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主脑的一些小故事情节。
米安达和老师
七幕一生国际品牌销售经理延龄君:
萨尔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他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36种文本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许多经典作品也被改编成影视经典作品,不乏诸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圆梦巨人》《了不起的狐狸妈妈》这种家喻户晓的影视经典。
我国观众们最熟悉的爱尔兰儿童小说家是J.K.爱丽丝,萨尔比爱丽丝早两个时代,许多爱尔兰人是看着他的书长大成人的,堪称“国民小说家”。
萨尔的故事情节里总有小孩,却拥有庞大的成年听众群。他的经典作品往往带着成人的暗影的色彩,他笔下的童年也并不是完美的童话世界,也会有曲折坎坷,有邪恶和正义的对抗,有困境里痛苦的挣扎,甚至他创造的人物会有或暗影或魔幻的气质。
在萨尔的世界观里,成长,往往是伴随着挣脱与自我救赎的一场场战斗,还未长大成人的听众,在那里看到了一生更丰满、更复杂的真相,而已经长大成人的听众,则能看到他们一路走来的蜕变和感悟。
《米安达》是萨尔晚期的经典作品,去世前三年完成。故事情节里的米安达是两个天才少年,双亲庸俗浅薄、重男轻女,一直在恶毒的环境里长大成人,但她运用他们的智慧、天才少年和异能,改变了他们和身边人的命运,结局很励志、很正能量。
米安达是最能代表萨尔音乐创作观的女主角形像。数十年来,这一形像强悍地影响了英语文学对女孩的塑造,《黄金罗盘》里的妮娜、《雷蒙·Salignac历险记》里的利维莱特、《哈利·波特》里的平腹脂,都是米安达的继承者。
但在萨尔最初的音乐创作里,米安达是个天生的坏坯,双亲才是好人,最后她用他们的异能拯救了公交车上的小朋友,并且差点为此丢性命。这个故事情节被编辑放弃了,因为在市面上行不通,萨尔又重新音乐创作了两个相反的人物,如果萨尔还活着,看过我国的《哪吒》,他会发现那个设定也很有市场。
几经波折,这个故事情节1988年正式出版发行,皇家狄更斯歌剧团釆金,找出英国伦敦东区著名的舞台剧编剧马修·沃休斯,把它幼体成了舞台剧。
皇家狄更斯歌剧团是爱尔兰规模最大、资金最雄厚、公司出品质量最高的歌剧团,它公司出品的剧目以严肃戏剧为主,偶尔也会幼体舞台剧,比如说《悲惨世界》和《米安达》,前者就像舞台剧皇冠上的明珠,后者也很成功,但问世时间十分钟,国外舞台剧是运营时间越长,声名越赫。
找出编剧后,谁来作词、作曲呢?萨尔的经典作品天马行空,充满著了惊人的想像力,是不是在舞台上呈现,特别是用音乐来表现?舞台剧音乐创作自有它的套路,是不是才能蟹蛛科花、反传统?
编剧到处找出处看,最后在两个广播节目现场表演现场找出了,他就是作曲者丁门庆(Tim Minchin)。用我国人的话说,这是两个斜线青年,是两个许多身份的鬼才。他是舞台剧女演员,也是广播节目女演员,他的广播节目是默默地弹钢琴默默地唱歌默默地聊著,聊著十分犀利,头发还乱糟糟的。看了他的广播节目现场表演,编剧觉得他很适合写《米安达》,双方一拍即合。
其实主脑还有两个小故事情节。丁门庆二十出头还是毛头小子时,给萨尔写过信要授权,说我喜欢《米安达》想把它改成舞台剧,萨尔说好啊,你写过什么剧发给我看看。丁门庆的简历一片空白,他还不识谱,因为他并不是导演系的音乐家,铩羽而归。没想到,过了数十年,他被皇家狄更斯歌剧团找出了,天才少年与天才少年之间碰撞出这种一部充满著想像力的奇幻舞台剧。
丁门庆的天才少年是如何在舞台剧里体现的?
他十分擅长使用语言的韵律去创造一种动感,他的原曲押韵很厉害,不仅能跟乐曲配合,也确保了他要抒发的重点原意都在鼻音上。而且,他十分善于“玩弄”英语,比如说大家都称道的《School Song》,他把26个英语拉丁字母串在一句句原曲里,从A-Z,从头唱到尾,每个拉丁字母的鼻音都恰好在那个乐句的鼻音上,你看了会有一种鸡皮疙瘩都立起来的震撼。关键是,它的原意又是完全顺畅的,抒发了一群备受宠爱的小公主、小王子去到学校,要接受副校长霸权统治的恐惧心理。
米安达和副校长
这种棒的英语音乐创作是不是用中文来表现呢?我们请到了程何做字幕翻译,她是我国最优秀的译配之一。中文本幕也成了一大看点,比如说《School Song》,她把中文本里的拼音和26个拉丁字母做了十分巧妙的融合,而且完全吻合要抒发的原意。
再比如说,剧末俄罗斯黑帮收拾米安达的妈妈,当大哥们问要不要揍他时,黑帮老大刚好在喊米安达(Matilda),我们入乡随俗,干脆让大哥们把“da”误听成“打”,真要去打她妈妈。观众们笑到跌倒,把这一处当成了语义双关,其实,俄语里的da也有动手、打的原意,这是两个十分神奇的跨越了三种语言的巧合。
另外,俄罗斯黑帮出场时讲的俄语台词,我们也是故意不翻译的,因为这个时候,观众们和米安达一家人的视角相同,大家都听不懂、震惊、懵——这是戏的一部分,他们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他们在说俄语。
这部剧在视觉上也很震撼。色彩斑澜的舞美设计,几乎包揽了行业内所有的舞台设计类奖项,因为它突破了舞台设计的惯例。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铺满整个舞台的拉丁字母方块。设计师最初使用了桌椅、板凳、黑板等大量学校的元素,结果十分平庸,这个故事情节的精髓是米安达通过讲故事情节来改变他们的一生,故事情节就是语言,故事情节就是文本,于是,他才有了这种两个创意——木头块,很像小孩们玩的拼字游戏,也很符合女主角是5岁小孩的设计。
设计师将木头块拼贴,并在上面写上拉丁字母,布置成舞台最主要的视觉场景。拉丁字母里还藏着巧思,它们可以拼出44个单词,串联起剧情主线,剧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情节都埋在单词里,所以许多狂热粉丝会反复去看,每次都希望从拉丁字母里拼出一些线索。
拉丁字母方块
这种的细节到处都是,用我国人的话说是“可以但没必要”,因为观众们并不一定能注意到。
比如说小孩们穿的校服是英式制服,全是手工制作,料子十分好。再比如说校服上的校徽,专门找了原著的插画家设计,校徽的logo是两个锤子,锤子的英语是hammer,副校长曾是链球运动员,链球的英语也是hammer。校徽代表了副校长的印记,也象征了他在学校里的高压管制。
还有,米安达在图书馆里借的书都是纯白色的,Honey老师是唯一两个帮助她的大人,后来送了一摞书给她,这一摞书是彩色的,代表了她们给彼此的一生带来了色彩。这些书只在台上出现了两秒,就被副校长扔掉了。无论是大的视觉冲击力,还是小细节里的小心思,台上的设计都做到了极致。
最后是关于内容。许多人看到故事情节简介,第一反应是儿童剧,其实它远远超出了儿童剧的范畴,蕴含了许多深刻的社会寓意。
在台下,小孩和成人观众们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小孩们看得乐不可支,看到的是两个充满著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但大人看得潸然泪下,因为他们在米安达的故事情节里投射了许多个人的情感经历,比如说成长的痛苦、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创伤,女性主义者甚至看到了女权的色彩,两个女生应该如何挣脱环境和命运对她的束缚?靠知识、靠阅读、靠独立。
海报也值得一提。海报设计是两个小女孩叉着腰,这也是女主角在台上的最后两个pose。这个姿势还有两个专属名词——one woman pose,是神奇女侠的姿势。有美国社会学家分析,当你摆出这个姿势,你能给他们心理暗示,会变得更有力量,更自信。
这个姿势就像米安达反复唱的那句原曲,“除了我,谁也不能重写我的故事情节”,代表两个人通过阅读、自信、勇气,最终改变了个人命运。演出结束后,大家都很乐意去模仿这个姿势拍照。
三个米安达
巡回演出版发行客席编剧凯西·博尔希夫卡:
演米安达的小女孩有3个,2个来自南非,1个来自新加坡。这个巡回演出版发行是从南非开始的,我们在南非停留了很长时间,彩排、合成、演出,所以在当地海选了2个。巡回演出到新加坡,我们又找出了1个。能把她们选出来也是奇迹,她们会唱歌,会跳舞,还会讲故事情节,本身就有鲜明的米安达的特性。
我们在选小女演员时不会看地域,而是会从小女演员本身出发,看谁更适合。在我国巡回演出,也有可能诞生两个我国版的米安达,一定会让人惊艳。
正式上台前,她们会进行6-10周的训练。首先会训练发音,这个角色有专门设计的发音,比如说鼻音,而小孩们平时不会这种说话,接下来会训练唱歌跳舞,一层一层叠加上去。
这些小孩最打动我的是她们的领导力,她们要领导整台演出顺利进行,还要把成人女演员的现场表演串联进来。剧中有一首《Quiet》,伴奏音乐沉寂,只有米安达两个人的声音,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女孩儿的能量有多大。
我们整个团队有77人,包括台前女演员和主脑人员。其中,小孩有7个——3个米安达、2个布鲁斯、2个艾瑞克,他们不是专职女演员,巡回演出时,每个小孩至少有1位监护人陪在身边,演出时,我们还会有专门的演出陪护。演出之余,我们会有2位随团助教给他们上课,课程内容会和他们当地的学校同步。教育很重要,不能因为演出,让他们缺失本应接受到的教育。
副校长也是剧中相当出彩的两个角色,为什么要找男人来演?这部剧是从米安达的小孩视角出发去看世界,比如说校门很高,堆满了拉丁字母方块,双亲穿得花枝招展五颜六色。她眼中的副校长强壮、高大、让人害怕,还曾经是链球运动员,出于这种的考虑,我们选了男性来演,其中一位有1.95米,更能符合这个角色的夸张形像。
《米安达》的确是一部以小女孩为主角的舞台剧,但这部剧最奇妙之处就在于:小孩和成年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从小孩的视角出发,告诉了大人许多道理,给了大人许多启发。
比如说,《When I grow up》这首歌是在秋千上演绎的,为什么是在秋千上?我们希望通过荡起来的这个动作,来抒发我们小时候是多么向往自由。小时候,我们以为长大成人了可以每天吃糖、每天看电视,长大成人后,我们并不像想象得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为所欲为。但我们还是要记得,我们曾经有过这种美好的幻想。成年人长大成人之后,会忘记一些小孩身上才会有的特质,这也是这部戏想要给成年人的提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