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六八 341 0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⑷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主题】《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张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了解)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2张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复返,白云/千载//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2.悠悠:飘荡的样子。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4.历历:清楚可数。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7.乡关:故乡家园。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主题】《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歌鉴赏题】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8.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9.“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3张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主题】《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歌鉴赏题】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4张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⑵远:远自。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主题】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题】1.李白,字 太白,号 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2分)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5张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主题】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歌鉴赏题】

一、

1.本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2.《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答案: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答: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4.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展现钱塘湖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写两个以上)

答:“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

5.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赏析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7.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示例:“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 “渐”“才”写出了花渐开渐多、草渐渐长成的情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1)这首诗以(行)为线索,紧扣(早春)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莺、燕);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最吸引作者是(白沙堤)。

4)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6张

庭中有奇树 佚名 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注释】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⑵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⑶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⑷遗(wèi):赠送,赠与。⑸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⑹致:送到。

⑺贵:珍贵。一作“贡”。⑻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主题思想】

《庭中有奇树》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7张

龟虽寿 曹操 东汉末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téng)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养怡(yí)/之福,可得/永年。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释】1.此诗为曹操组诗作品《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首,诗题是后人从诗歌的开头取三字而来。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téng)蛇:一作“腾蛇”,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又一说为星宿之一,有“勾陈腾蛇”之说。出自《山海经·中山经》。4.骥(jì):良马,千里马。5.枥(lì):马槽。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7.暮年:晚年。8.已:停止。9.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10.但:仅,只。11.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12.“幸甚”二句:此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主题思想】

《龟虽寿》为东汉文学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8张

赠从弟(其二) 刘桢 魏晋

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 lí )/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1亭亭:高耸的样子。2瑟瑟:形容风声。3一何:多么。4惨凄:凛冽、严酷。

5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6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主题思想】

《赠从弟其二》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分)

“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描写风声冰霜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4.“松柏有本性”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希望堂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分)

答: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1分)诗人希望堂弟要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2分)

5.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1分)

6、《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7、《赠从弟》中用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品行的诗句是:,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9张

梁甫行 曹植 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妻子和儿子像禽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注释】[1]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古时死人丛葬的地方。[2]异气:气候不同。

[3]殊:不同。[4]剧:艰难。[5]草野: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6]妻子:妻子儿女。

[7]行止:行动的踪迹。[8]林阻:山林险阻之地。[9]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10]翔:这里指自在的行走。[11]宇:房屋。

【主题思想】《梁甫行》,亦称《泰山梁甫行》,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0张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见”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南山扑入眼帘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

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真意”指的是什么?

“此”指恬淡闲适的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1张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搔”,搔首,是解愁的动作,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2张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黑云”暗喻什么?“压”字和“开”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和悲壮,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

“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

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以死报君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3张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2.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1)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2)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悲凉寂寞之感。

2.赏析“千古奇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借景抒情,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会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抒发了作者伤春怀旧、青春易逝的感慨。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4张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5张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收:收复国土。倩:请。扬州: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这首词,上阙写景,西楼、清秋、夕阳,勾勒了一幅苍凉的画面,但视野开阔,气魄宏大。 下阙抒情,格调由舒缓转为高亢激昂,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既是诗人的发问,又是无望的叹息。最后一句,充满了无限的悲凉之感。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6张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⑸争:怎,怎么。⑹鸥鹭:泛指水鸟。

【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居然可以这样(塞上燕脂凝夜紫的上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上一句是 第17张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