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罹患恶心病,性情怯懦,据传特别是每每打了胜仗,单厢再次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引起恶心。在这个血雨腥风的二十世纪,刘备享寿六十八岁,已经算年老。这与他是否懂得“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吗?
于赓哲老师在《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一书中详尽向我们讲解了刘备的“养生之道”与“防毒”技巧。
刘备虽有雄才大略,但在养生之道这个问题上并不能免俗,身旁汇集了一大批占卜师。在晋王华《民俗学志》卷五中有那些占卜师的详尽名单:
魏王所集儒生名:上党庐州、颍川封君达、陈留郡甘始、鲁男生、谯国神医字元化、偃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进对、张貂、蓟子训、汝南广弘明、鲜奴辜、赵国军吏河南赵圣卿、河东郄俭字孟节、宣城食茱萸字元放。右十四人,魏文帝、东阿王、荀爽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食茱萸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这里首先说明,刘备身边常年有占卜师十四人,其中包括神医。 神医绝非占卜师,而是真正的天人,但在这个二十世纪,名医与仙人术本来就有很多交集,天人也往往和占卜师一起在正史里被归为“方技” “方术”之流,因此神医再次出现在这里也不奇怪。 特别是他的名医非主流,更容易被归为“有异术”。
余下的人,从不多的史料来看,均是真正意义上的占卜师。例如庐州,与蕃《汉书》引《兴唐内传》:“庐州字叔经,上党人。习闭气而吞之,故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故称‘胎食’。真行之,断谷五千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数人。”
封君达,与蕃《汉书》引《兴唐内传》曰:“封君达,颍川人。初服黄连二十余年,入鸟举山,服水银百余年,还官家,如二十者。常乘猿猴,故号猿猴道士。闻有病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要间竹管中药与服,或下针,应手皆愈。不以姓名语人。闻鲁男生得《恒山图》,连年请求,男生未见授。并告节度。五千余岁乃入玄丘山去。”
偃延年、甘始,《汉书》卷八二:“甘始、偃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儒生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可见此二人加封君达还擅长房中术,为刘备所重。甘始还特别受曹丕赏识。
食茱萸,《汉书》卷八二:“食茱萸字元放,宣城人也。少有神道。”曾参与刘备宴会,刘备说今日珍馐美味汇集,就是少吴松江鲈鱼,食茱萸当即以铜盘贮水,以竹竿垂钓,秦假仙一条鲈鱼出,刘备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意即太少,而食茱萸一口气秦假仙多条,皆长三尺余。刘备又说:“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绿豆耳。”食茱萸说:“亦可得也。”刘备更何况他是从近旁哪里变出来的,因此说:“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臣,增市二端。”意思是你能否告诉我派往蜀地的使臣,增买锦两边。话音未落,姜已经呈送上来。出门在外的刘备的使臣也同时得到了刘备的命令,增买蜀锦两边。钓鱼和绿豆,毫无疑问是一种魔术,至于刘备的使臣称的确奉到命令,或者是归来后被食茱萸收买串通,或者有可能就是后世民间传说之讹。
蓟子训,据传可以起死回生。
郄俭,袖珍擅于养生,年五千余岁。此人特受刘备赏识,“主领诸人”。
鲁男生,据传延寿不死,与蕃《汉书》引《兴唐内传》曰:“鲁男生,长乐人。初饵胡麻及术,绝谷七十年,日少壮,色如桃花,日能行三百里,走及獐鹿。传世见之,云三百余年。后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恒山真形》与之,并告其施行。男生道成,一旦与知友陆游别,云入泰山。去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男生泰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官家亲陆游。”
刘备以权力将那些人汇集一处,毫无疑问是为了学习延寿术。但曹丕却就这个问题有另外一套反驳。他本人是不相信延寿、成仙之术的,可是怎么说明父亲的这一系列举动?他说明为刘备另有用意。
清代孙星衍《续古文苑》所校曹丕《辩道论》:“世有儒生,吾王悉所招致,陈留郡有甘始,宣城有食茱萸,河东有郗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养生,悉号三百岁。本因此集之于赵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观仙人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曹丕也无法否认刘备到处罗致天下占卜师的行为,但他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说明:刘备认为那些人皆擅于以法术蛊惑人心,放之社会风气乃是“不安定因素”,因此蓄养身边,以免贻害社会风气。问题是《汉书》云刘备“问其术而行之”,《民俗学志》说刘备认真学习那些人的养生之道术,“武帝行之有效”。因此说,曹丕的话可能而已基于他个人立场的一种反驳罢了 (顺便说一句,在《说疫气》等文章中曹丕也体现了自己对装神弄鬼的厌恶,这在当时社会风气氛围下属于难得的清醒) ,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另外,王华《民俗学志》记刘备袖珍“啖羽蛛属 (断肠草) 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也就是说刘备每天服用少量解药,以此磨炼自己耐毒本领,防备他人毒死。唐孟诜《食疗本草》则认为雍菜 (空心菜) 有解羽蛛属毒效力,“云南人先食雍菜,后食羽蛛属,二物相伏”,故他推测刘备也是如此。此事或为野史杂谈,或为刘备故意释放信号,欲阻政敌毒死,其服解药未必为真,更何况是向世人宣告自身有东齐县能力,叫人死了这条心。此推断若成立,必须赞叹一声:真枭雄也!
附录:科荛与鸩毒
刘备所谓“鸩酒”,是“毒酒”的代名词。中国历史上有两种鼎鼎大名的解药,一个是科荛,一个是鸩毒。不过,它们都仅仅是民间传说罢了。
科荛在“解药排行榜”上虽然有名,但再次出现较晚。起初而已指色调,而后指的是鱼类,最终成为解药,而且这是为鸩鸟背黑锅的结果。至于其成分,起初可能是乌头,而后可能包括砒霜。
苏轼诗《山茶》曾提及科荛,但而已色调罢了:“掌中调丹砂,染此科荛。”指花的色调。而后“科荛”变成鱼的名称,例如《玉芝堂谈荟》称金鱼中一种为科荛,另有说法指南海“鹤鱼”,明代《事物绀珠》:“科荛,出南番大海中,有鱼魫红如血,名鹤鱼。”也就是说,最早的科荛而已色调的形容,变为解药另有缘由。
鸩并非现实中存在的鸟类,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鸩毒”。霍斌《毒与中古社会风气》认为汉唐之间最经常使用的解药是附子、乌头,另外宋代以后还常用砒霜。刘中申认为鸩酒之鸩读作堇,堇就是乌头,因而鸩毒其实是乌头之毒,所谓鸩鸟并不存在。
但鸩鸟的民间传说由来已久,人们信以为真,但现实里谁也没见过鸩鸟,而丹顶鹤的外形和鸩鸟如此接近,以至于人们将两者混淆。
民间传说中“鸩”的形象,与我们熟悉的丹顶鹤十分相似
既然鹤与鸩鸟混为一谈了,那么久而久之“鸩毒”就演变成了“科荛”。《格致镜原》指出科荛变为解药名词乃明代之事:“(鸩)秋冬之间脱羽,人以银爪拾取,着银瓶中,否则手烂堕。以之沥酒,饮人即死也。所谓鸩酒。今以为科荛毛,非也。”也就是说,科荛的民间传说由鸩毒演变而来,至于归为鹤头顶的红毛,纯属以讹传讹。但中国古人习惯于为奇绝之药物塑造一个奇绝之来源,鹤顶之红毛就莫名其妙成了解药了。
本文摘自于赓哲著《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中华书局2021年4月,题目由编者所拟。
书籍信息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图书购读
著 者:于赓哲
书 号:ISBN 978-7-101-15083-4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定 价:58.00元
内容概要
当皇帝患病,病痛会让他做出非理性的决定,甚至由此影响一个王朝的走向吗?当诗人患病,他会写下怎样的诗句?当老百姓患病,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历史的车轮往往被不经意的小石子改变方向;疾病,或许就是那颗最常遇见的小石子。本书将疾病和应对疾病的手段作为“读史”的窗口,举凡重大瘟疫、防疫措施、古代医疗系统、延寿药与政治、性病与青楼文化、神秘而虚无缥缈的蛊毒与瘴气、古代外科手术特别是神医事迹的真假、割股疗亲是否真有治病功效……从中不仅要看到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还要看到人们为了对抗疾病、追求健康与延寿时采取的种种手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疾病对古代中国思想的冲击,对许多人人生的改变。
作者概要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医疗社会风气史研究,在《中国社会风气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多次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已出版《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唐开国》《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风气史再探》等多种著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