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游客“抄底”日本

六八 65 0

为啥中国人如此有钱,能到外国把奢侈品快买光了?

中国人购物置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中,但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慨、惊诧、怀疑甚或不解的情绪。外国社会对中国“买家”始终有一种微妙的态度。  和伦敦有着1小时火车距离的小镇Bicester,有着英国乃至欧洲闻名的“Outlet Store”(“畅货中心”,指在大都市郊外开设的大卖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售过季的名牌货)。  这种卖场因其价廉物美而受到各国旅游者和中产人士的喜爱。但近两年来,对Bicester的抱怨开始增加,“怎么现在这里的折扣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不划算了?”在英国的女留学生王小慧告诉《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她曾是这里的常客,不过这两年她很少光顾,因为不太划算了。  中国人购物置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中,但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慨、惊诧、怀疑甚或不解的情绪。  相似的一幕,其实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过,当时的日本“几乎买下了半个美国”。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旅行团到发达国家“扫货”,使得当地商家一再提高价格。几乎所有名牌专卖店,如巴宝莉(Burberry)、古驰(Gucci)等都增加了华人员工为中国客人服务,“您可以使用中文购物”的告示格外醒目。Burberry在伦敦销售额的30%来自中国游客,而中国游客买走了欧洲Gucci22%的销售额。  “北京镑”(指中国人在英国花的钱)已经在英国成为一个新名词。2009年,中国游客的开销比前一年增长了3-4倍。  位于东京银座著名的三越百货店内,售货小姐用中文和客人交流的情形甚为平常。付款处贴着“我们欢迎使用银联”的告示,上了年纪的日本管理人员站在门口,给鱼贯而入的中国游客90度鞠躬。1月24日的日本《朝日新闻》以《期待中国人的钱包》为题,报道了日本静冈县为迎接来自春节假期的中国游客而做的种种努力,包括提供中文说明、中文导购和相关金融服务。  即使在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来自大陆的购物潮也让商品价格一再上提。“圣诞期间的折扣少得可怜,有些根本没有,以往有很多两三折的商品。”在纽约华人街日报工作的小王和香港《世界经济学人周刊》聊起香港目前购物现状,“现在去香港购物的人真的太多了,过个关都要好几个小时。”  这些,仅仅是“中国人购物狂潮”的缩影。事实上,从伦敦的哈罗百货,到巴黎的老佛爷百货到米兰附近的一些名牌工厂店,没有人能预测中国买家的上限在哪里。  据全球报告组织统计,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购买国。  圣诞节前,57岁的香港房地产大亨刘銮雄(身家25亿英镑)花3300万英镑买下了伦敦高档住宅区一幢6层豪宅。英国《每日邮报》指出,中国买家是目前伦敦最活跃的海外投资者。很多中国大陆人在伦敦物色房子(预算800万-1700万英镑)。“如果这些中国人不买房,就会买公司,买很多公司。”  是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和扩张在同步进行。从联想收购IBM的Thinkpad业务到吉利整体收购沃尔沃,到最近的中石油收购欧洲的炼油厂和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  国际社会和舆论已经从一开始的惊诧、议论纷纷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媒体的观点已经从“中国人会来收购吗?”发展到“中国人会出价多少?”  海外采购的第三个层次就是政府采购。“有人开玩笑说是‘坐着飞机吃大豆’(两种我国政府近年来最常采购的商品)。”哥伦比亚商学院威廉姆斯教授接受到媒体采访时形容中国的政府采购,“他们长期以来为了在短期内平衡国际收支,做了很多这样的采购。”  “去年9月份我去了中国,感受很深。中国人,特别是富有阶层的中国人在美国非常有钱,但是他们对奢侈品的追求并不让我觉得舒服。”威廉姆斯感慨,“过度的追求奢侈品既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动力的提高,在西方人眼里,更多是暴发户的形象。”  外国社会对中国“买家”始终有一种微妙的态度。中国客人由中国员工接待,外籍员工往往冷冷地在一旁看着,似乎在看着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小偷们也总喜欢盯着中国人,因为都知道“中国人有钱,且现金多”。  伦敦的酒商也对中国人有两种印象。首先,钱不是问题。苏富比拍卖行不久前宣布,一瓶1869年的“拉菲”以超过13万英镑的价格被—位中国买家买走。“顺便说一句,买那瓶酒是为了喝,而不是藏在酒窖里。”近一年来我们发现,人们几乎肯出任何价钱买酒,”佳士得拍卖行的酒类拍品负责人戴维·埃尔斯伍德说:“这不是投资,而是无节制的消费。”  其次,中国买家有他们自己的喝酒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令传统的品酒行家感到惊诧。即便是6000英镑一瓶的1982年法国顶级红葡萄酒,中国人也会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会干掉一整杯,甚至加入可口可乐,让酒喝起来更甜。”《纽约每日电讯》报道。  出生在香港的伦敦理财师安迪·王说:“西方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吸引力。”他说: “他们绝不认为乘坐豪华游艇遨游法国圣特罗佩湾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那他们做些什么?“哦,你知道,他们喜欢养鸟”。 安迪说,“还有书法、绘画之类的事情。”  “中国有13亿人,最富裕的人数即使很少也有6000多万,就和欧洲一个国家总人口一样,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消费人群。”威廉姆斯分析道,“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按照联合国GDP3000-8000美元的标准划分,中国刚刚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奢侈自然会引来非议。”  《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购物,中国,购物》的文章里也写到:中国依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他的人均GDP比泰国和秘鲁都要低。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里,许多人依然因为贫困维持着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及放弃最基本的教育。  相对于个人的消费购买来说,以企业和国家行为的海外购买因为牵扯进更多的商业和政治因素,并不适合用简单的道德思维去剖析。  但是在客观上,目前的中国企业还缺乏很经典的海外收购的成功案例,我们总是能听到不和谐的声音。  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AntonioTajani)近期就发表言论要求:欧盟审查那些带有“明显威胁性的投资”。这被认为直接指向来自中国一家不明企业对一家荷兰光纤企业的失败收购。而另一名欧盟高级官员,贸易专员古赫特(Karel DeGucht),近期也主张:如果中国不能在政府招标中对外商一视同仁,就要对中国在欧盟的商业收购和投标进行报复。  在这种争议中,我们固然应该批判和警惕西方对中国的政治偏激和其他各种有色眼镜,但是对中国企业和政府自身需要的一些策略也不应该完全忽视反思。  威廉姆斯直言中国的海外收购在战术上存在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所以战术上要配套。不能当冤大头。”  他进一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全球资产的水分相对被沥干,所以现在这些资产相对来说是一种‘干货‘,中国去抄底未尝不可。但是抄底不等于随随便便直接买企业,也不代表都去买美国国债。中国在进行海外收购的时候可以注意三点,第一个是资源类。第二个是收购人才,比如华尔街的金融人才,如证券分析师、精算师等过去要价很高,现在就低很多了。第三个就是继续要和美国讨价还价,争取引进更多技术。”  曾几何时,富裕起来的日本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撒钱,给人留下深刻而充满争议的印象。“日本人很好认,手上拿一个相机,胸前一个相机,屁股上还别着一个相机”,类似嘲讽常见于1970年代的欧美媒体。从当时很多西方影视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形象并不好,总是“有钱但是咄咄逼人”。  日本企业和政府也不落后于普通国民,收购帝国大厦,收购电影公司米高梅,整个整个地从法国购买古堡和葡萄酒农庄等等,甚至有些日本村庄,因为泡沫经济时期钱多花不完,干脆买入大量的黄金铸成佛像。在泡沫经济破裂以后,这些“盛景”沦为后人的笑料和批评日本经济模式的论据。“有人说日本人玩不过美国,我倒觉得不是如此,并非日本人就没有美国人聪明。只是日本人收购的时候还有很多经济泡沫,其实还是时机问题。”曾在日本做过访问学者的威廉姆斯如此认为。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30年过去了,虽然日本在经济上依然没有完全走出泡沫经济破碎后的阴影。但是其民间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老调重弹的“民众素质”论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依然值得考虑。  日本人追捧名牌的风潮并不比中国人低。有人戏称“路易斯·威登”(LV)如果没有日本消费者的青睐,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日本人自己也能创造牌子。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桂由美等时装大师早已在西方取得了不弱于其本土大师的世界影响力和地位,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在西方也能受到和本土品牌同样的追捧。  除此之外,其他日本制造也以自己的品质打入西方市场,赢得尊重。以威士忌为例。在2010年英国《威士忌杂志》评鉴中,最佳单一纯麦品项由朝日啤酒的“余市”(Yoichi)夺冠;在调和式威士忌这个品项,日本三得利公司的“响”(Hibiki)获全球第一。在奶酪、火腿、巧克力等西方传统领域,日本产品也屡获殊荣。这值得还停留在“买和消费”这个阶段的我们思考。  通过这些具有较强文化属性的产品,日本消费者得以更加平等的面对西方社会而不是“顶礼膜拜”抑或“高高在上”。这点值得穿着Prada的衣服,开着保时捷轿车,喝着波尔多的干邑的中国买家们深思。

为什么到日本投资房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中国人去日本买房大多是看重资产保值、抄底机遇及增值潜力。日本距离近、社会安全度高、市场规范有序、日元又是公认的避险币种。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租金稳定且回报较高。

怎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去日本旅游呢,中国人怎么啦

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的其实非常非常多,每天抵达东京和大阪的中国游客应该有50团左右可能更多,这些只是属于游客,在日本长期居留的人数是非常非常多的,这其中以东北人最多,其次是上海福建两省其次。我们先不说去日本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最好先抛开现在大家经常说的一个词语“道德绑架”其实现在来中国的日本人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通缉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就有10几万,这其中也存在小部分拿到了中国永久性绿卡的日本人,也有一部分嫁给了中国人。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的老婆就是日本人。

慧玩季都有什么产品?

众信旅游的慧玩季今年主题有两个:“抄底游当季”、“潮游反季节”。力求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种智慧两种玩法”的旅游新思路。此次活动覆盖了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亚洲近40条旅游路线。在这些精选线路中,游客可以淘到高达40%的折扣及第二人半价等超值优惠。这些选择更加经济实惠。同时慧玩季还推出了“单车看悉尼”“热气球游吴哥”“法拉利公园”“玫瑰花车大巡游”等能彰显客人消费智慧的旅游线路。帮助客人在这个冬季挑选最心仪的出行路线。“从价格上看,”抄底游当季“系列产品普遍比旺季时便宜近5千元。例如,11月4日出发的西班牙半自由9日旺季价为15800元/人,慧玩价为10999元/人,直降近5千元。在十一期间火爆的日本游,在”抄底游当季“中不但推出了名古屋关西深度悠游4日,而且慧玩价仅为4980元/人。在这系列主题里,游客玩的是智慧。在非洲,在非洲春季好时节漫步“坠入凡间的天路”花园大道、入住特色木屋、越野车猎游、亲临斥资400亿美金打造的F1法拉利主题公园、在全球最大的购物的中心选购免税低价名牌;在澳大利亚,众信旅游独家推出穿越澳洲游、精彩“单车游悉尼”、“神奇峡湾”一日游等与众不同的产品,第四人报名还可享500-2000元不等的优惠。

参考资料:www.utourworld.com

大陆游客全球买为何让日本看不起?

大陆游客全球买买买,中国游客为何让日本看不起?

新宿已拿下!秋叶原已拿下!涩谷已拿下!池袋已拿下!东京已经基本被我方控制。放长假,海外游升温,日本也成为中国游客主要海外目的地之一,据说日语里针对买买买的中国游客出现了一个新词“爆买”。

为什么人均只有8000多美元的中国人会觉得比自己收入多4倍以上的日本人还有钱?为什么人均工资只有5000元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这么高额的房地产?

这是一个日本人对于中国房子、工资的思考。

1、日本人的生活水平

日本人平时在家吃饭都非常简单,一碗饭、一点蔬菜、一条烤鱼、一碗酱汤、一点咸菜。日本人开的车一般都是排量很小的家庭用车,在日本绝对找不到带游泳池的私人住宅,即便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妇女通常也只是到高级酒店和朋友一起吃一顿套餐而已。

日本人其实最不擅长的奢侈。日本人算奢侈的一项活动可能就是每个日本人家里都会有浴缸,日本人喜欢每天泡澡。

家里泡澡还不够,日本人还喜欢去温泉泡澡,下到浴池,日本人嘴里还会情不自禁地嘟囔一句:我真奢侈。

相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奢侈多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BBC的一部纪录片报道中国下岗工人的伙食,日本人看了之后震惊了,因为这个下岗工人一家三口的晚饭竟然是四菜一汤,英国人看到这一幕也晕了,他们纷纷感叹:中国人真奢侈!

除了吃,中国人在日常花销方面一也比日本人奢侈,同样的一件中高端衣服,中国的价格要比美国和日本的贵很多。同样的一款日本厂家汽车,中国的售价要比日本的售价高很多。

再来看旅游方面,2016年中国到国外来旅游的一共1亿4000万人次。他不禁想问,为什么中国有钱人这么多?

可是事实上呢,2016年日本人均GDP大约是38000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DP约8200美元,两者相差了4倍多!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处处都显示出比日本人还有钱?

事实上,日本不仅人均收入高,现在日本人均的金融资产大约有10万美元(其实日本人根本不缺钱),而且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十分完善,一个人从生到死如果什么都不做,政府的保障制度也可以解决他的基本温饱问题。

中国有1.09亿的中产人口,如果再算上207万(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的百万富豪人口,总共1.1亿左右的人口为什么能够成为代表中国消费力的主力人群?其他沉默的12.9亿人口他们的真实购买力又如何?

据日本学者的了解,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如果是自住,根本不能变现,等于抱着一堆资产还是不能花,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

每个月还完房贷车贷,其实留下来可以乱花的钱非常少。所以他认为中国人的有钱,但有的都是账面资产,实际可支配的现金其实非常少。

但尽管了解到这一点,他还是搞不懂为什么有钱的中国人这么多,几乎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人在买买买。

日本黑导游洗脑中国游客是怎么回事?

事件简介:

近日,日本一电视节目全程跟拍,揭露日本黑导游如何洗脑中国游客。他们骗顾客住在偏僻地区,在特定免税店买高价商品,还说出惊人谎言:“某化妆品获得过诺贝尔奖”,“吃某食物不得癌”……假期出行的小伙伴多留点心眼!

详细情况:

到日本旅行购物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因为不懂日语,很多人被华人黑导游坑骗掉入陷阱。在日本的〝购物陷阱〞主要有两个:

一是导游在车上兜售所谓的〝健康食品〞、〝新科技产品〞。从业内人士提供的一份商品介绍及价目表上可看出,商品种类繁多,既有化妆品、小电器,也有保健用品、营养品等,售价少则高出进货价好几倍,多则近10倍。

二是游客购买日本市场上可见的商品,但导游想方设法不让游客在一般商店购买,而是带游客去位置偏僻、鲜有人知的〝免税店〞购买。这些所谓的免税店的商品价格往往是同类商品市价的5倍以上。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