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朗读视频

六八 193 0

原创 徐志伟 励耘南国

2023-03-27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越早知道越好(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朗读视频 第1张

徐志伟,南京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编写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学文科教育专业指导分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范专业兼职导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栏目主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创意测评”栏目主持。参加《宋诗话全编》《辽金元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唐诗鉴赏辞典》等丛书的编撰工作。主持课题多项,撰写论文多篇,教研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教教材为主的“教课文”必须转到用教材教为主的“教语文”。而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纯单篇学习目标和大单元学习目标有机对接,细化落实。

课文 教语文 纯单篇学习目标 大单元学习目标

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教学观摩,小学、初中、 高中的阅读教学普遍以单篇教学为主。这些教学,往往仅对单个文本做或横向平铺或纵向深 入的解读赏析,没有将大单元学习目标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文本教学中,纯单篇的学习目标和大单元的学习目标存在着偏移和落差。这种教学,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怎样从“教课文”转到“教语文”呢?下面这篇教学实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问诊案例

《河中石兽》教学实录 于成龙

生:纪昀。

师:同学们为什么把“纪”字读成三声?

生:这个“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四声,一个是三声。表示“记载、纪年”时读四声。

师:组几个词。

生:如“世纪、纪念”。只有读姓氏读三声。

师:纪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纪晓岚,被推为“一代文宗”。我们走进纪昀的文章,看一看他到底符不符合“文宗”之名。首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全文,把你认为在读音、字形上有困难或者是有可能给其他同学带来困难的字词,标注下来,并考虑有没有方法记住这些字词。现在开始。

(生朗读后,同桌交流。)

生:“石又再转,转转不已”中的“转”字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读zhuǎn时,比如说“转身”,就是转一半儿;读zhuàn时,就是转一圈儿。(生笑)我觉得在个句子里,应该读“zhuǎn”,石头倒下一半。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应该读zhuàn。因为读 zhuǎn,意思是改换方向,比如说“转身”;而读zhuàn,意思就是转圈圈儿嘛。

师:你能不能上台演示一下。

生:(演示转身,改换方向)这是zhuǎn;(演示旋转,围绕一个中心运动)这是zhuàn,因为石兽是在河流里滚动。

师:非常形象,围绕一个中心运动,应该读zhuàn。我们刚才的猜辨过程非常有意义。

生:“是非木柿”中的“柿”字值得大家注意。我开始差点儿把它看成“柿”字。这两个字意思上相差很远,“柿”是“木片”的意思而且这个字右边的写法,与“市”有差别,中间是一竖通天的。希望大家不要写错。

生:“啮沙为坎穴”中“啮”是生字,记住它很简单,“啮”的意思是“咬”,“口”加“齿”,“张开嘴,露出牙齿”,就可以“咬”下去了。

师:文中是谁在“咬”呢?

生:石兽!

师:石兽活了?(生大笑)

生:不对,不是石兽“啮”,而应该是水“啮”。

师:水怎么会有口、有齿呢?

生:这是一个生动的说法,用来说明水流对石兽下面的土沙具有冲刷力。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这篇文章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大家一边听读,一边结合文下注 释对文章进行粗译,如遇到文下注释中没有而你又不能确定意思的字词,可结合上下文和以前的积累“猜译”一下,并做好标记。(指生朗读)

生:“僧募金重修”中的“募”字是什么意思?

生:“募”是“募捐、募集”的意思,应该是寺僧化缘化来的。

生:“渐沉渐深耳”,这句里为什么加一个“耳”字呢?石兽沉没到耳朵的部位吗?(生笑)

生:“耳”在此不是“耳朵”,而是语气词“罢了”。

生:“盖石性坚重”中的“盖”,按照以往的积累,它表示推测,“大概、大约”的意思,但用在老河兵的话里,并不是“推测”,而是很有把握。

师:这是老河兵在下结论,很肯定,应该译为“因为,由于”。还有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了。

师:那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捞石兽的故事。

师:为寻找石兽,前后共出现几种方法与结局?

生:三种。寺僧,求于上流,但没有找到;讲学家认为应该求于沙下,但应该也找不到;老河兵断定求于上流,最后找到了。

生: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我们先来关注讲学家和老河兵。讲学家和老河兵在听到打捞石兽这件事情后,有一个共同的神态表现,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生:“笑”。

师:两者“笑”的意味是否相同?

生:我认为不同。讲学家的“笑”是对寺僧的嘲讽,其实他的判断也不对。

师:是“自负”(板书)的笑。

生:对。老河兵的“笑”有对讲学家的嘲讽,更多是对自己结论的肯定判断,是“自信”(板书) 的笑。

师:下面大家出声朗读讲学家说的这段话, 边读边思考:哪一句话能表现讲学家的“自负”?

生:“尔辈不能究物理”能体现讲学家的自负。因为他一来就对捞石兽的众人予以否定。

师:你觉得句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这种“自负”?

生:“尔辈”,意思就是“你们这些人呐”,这个词有很强烈的高高在上、鄙视别人的色彩。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句话,读出讲学家的那份鄙视。

(生读,不够到位。)

师:老?(生读,有起色。)

师:你可以尝试加一些态势语,比如斜视四十五度,下巴扬起,眼皮下垂。

(生再读,达到效果,生笑。)

生:“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是反问句,加强嘲讽的语气,表明你们做的都不对,就我说的对。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傻呀!”(生笑)

师:你来试读一下。(生读,达到效果。)

生:“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也是反问。

师:如果把此句改成一般否定句“是非木柿,不能为暴涨携之去”,行不行?

生:不行,意思虽然没变,但意味变了,反问句能充分体现讲学家对别人的不屑。

生:忽然想到“渐沉渐深耳”中“耳”字也很有意味,“耳”的意思是“罢了”,也是加强语气,体现出讲学家对众人的不尊敬。

师:下面我们一起斜视四十五度,下巴扬起,眼皮下垂,大声地将讲学家的自负言论读出来,最好加上一些阴阳怪气的调子。自由地读起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再来研读老河兵的言论,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河兵的“自信”?

生:“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中“凡” 字表示囊括所有,说明老河兵的经验极为丰富 ;“当”是“应该”的意思,从来都是如此。

生:“盖石性坚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中“盖”表明早已知原委,“必”表示 完全肯定。

生:还有“石必倒掷坎穴中”中的“必” 也是一样。

生:“遂反溯流逆上矣”,“遂”表示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结果。

师:在演讲当中,为了表示自己所列举事实的确凿肯定,会用一种手部动作来表示——切菜式。(教师演示,生笑)下面我们朗读老河兵的言论, 读到“凡、盖、必(两个)、遂”时,我们就切一刀(生笑),一起体会老河兵的自信。

生:实践出真知。

生:要想对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不但要知道一方面的理由,还要知道更多方面的理由,综合起来才能下定论。

师:要全面地、深刻地看待问题。用原文说,就是——

生(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文中既然通过讲学家、老河兵两个人物塑造就可以突出主题,那么“寺僧”及其情节是不是可以删掉呢?

生:不能。寺僧求于下流是据“物轻”之理,讲学家求于沙下是据“坚重”之理,都是“据理臆断”,属于“但知其一”,看问题片面。

生:寺僧打捞石兽费了很大的劲,却没有捞到,这能勾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讲学家一说,似乎感觉没问题了结果还是捞不到。直到最后,在老河兵的指引下才捞到。

师 :这就使得故事有了——

生 :波澜!

师:我们把这种笔法叫作“曲折笔”(板书)。《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笔记小说。这个故事说明的是不是科学原理,我们不做探究。我们重点关注纪昀的笔墨功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阅微草堂笔记》“隽思妙语”,曲折笔的“隽思”铺设了情节,简绝笔的“妙语” 写活了人物,我们也要学会纪昀这种讲故事 的本领。下课!

(河北省沧县教育局教研室 061000)

诊断意见

从传统“教课文”的角度来看,这个教学实录是非常典型的纯单篇视野下的古文教学, 具有以下特点。

一、问题驱动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1] 于老师非常注重通过针镂细密的问题来推进教学,其课堂教学属于较为常见的“问题推进式教学”。

这些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一环扣合一环,将传统古文教学中正音读、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别文体、解文意等重要内容,联通绾结在了一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对文本主体的教学,由“讲学家和老河兵在听到打捞石兽这件事情后,有一个共同的神态表现,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问领起,涵盖了解读后面第二、三两段提出“笑”、感悟“笑”、品析“笑”的续进提问和学习活动,纲举目张,整而不碎,避免了常见古文学习碎碎糟糟、一地鸡毛的现象。

二、强化古文诵读

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诗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于老师的古文教学,破除了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教法,弘扬了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揣摩讲学家“笑”背后的自负心理一部分时,显得颇为精彩。

精彩之处在于,于老师基于诵读是个性化色彩很强的活动,在诵读教学中能适切地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教师先引导学生指认哪一句话能表现讲学家的“自负”、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这种“自负”。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这句话,读出讲学家的鄙视之意。学生诵读不够到位,教师建议将“尔辈”拖音处理,把朗读方法有机地镶嵌在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学生诵读略有起色, 教师又建议增加态势语(比 如“斜视四十五度,下巴扬起,眼皮下垂”)来形神兼备地诵读。从指认到体悟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教师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指导,过程具有延宕感,能清楚地看出学生诵读能力 的进阶提升。

三、重视语言品析

重视语言品析,在于老师点拨学生玩味老河兵“笑”背后自信心理时对虚词的处理上显得尤为突出。虚字之作用,清代学者袁仁林在《虚字说》中有精辟的解释。他说虚字是“语中衬贴之声”, 虚字“虽无意义可诠,而究有声气可寻”,“气即其义耳”。因此虚字的作用在于“托精神而传语气”,“主本在实”,而“运实必虚”。[2] 我们解读赏析一篇古文,需能读出虚字的情感意味。

本文第三段老河兵的语言,思维缜密,富于逻辑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一系列虚词 的精妙使用上。这些虚词,有的领起,有的承接,有的层进,有的转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得文章读来觉得文气有跌宕,文意有起伏。教师一句“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河兵的‘自信’?”,引发了学生对第三段相关语句中重要虚词的涵泳玩味。有学生认为“凡”字表 示囊括所有,“当”字意即从来如此;有学生觉得“盖”字表明早知原委,“必”字表示完全肯定;有学生感到“遂”字表示自然而然就是如此。这些表明老河兵经验极为丰富的虚词,其背后所托之精神、所传之语气,都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僵化分析所得,而是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玩味、自主品析而得。

这个实录,问题驱动教学,体现出层级性、统整性兼具的特点 。强化古文诵读、重视语言 品析,突出学生感性体悟、个性言说的能力,颇具古文学习古色古香的意味。

反复研读于老师的这篇教学实录,我以为以下两点尚可商榷。

一、良性结构,给人控制之感

这个教学实录,其内在结构尚属于较为封闭自足的良性结构(structured)。课堂教学中近20个问题,学生仅发两问:“‘僧募金重修’中的‘募’字是什么意思?”“‘渐沉渐深耳’,这句里为什么加一个‘耳’字呢?石兽沉没到耳朵的部位吗?”问题的思维含量并不高。其余全是教师的问题。教师的 15 个问题,是依次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不能调序,全为预设。其间有一个问题本可打破预设走向生成,跳出控制走向解放:“还有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吗?”对这个问题,学生可问词句,可问文意,也可随着教学惯性延展到写法等。但学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字词理解,一句“没有了”(就字词理解而言也未必真的没有问题) 之后,教师就“顺利地”进行了概括故事等教学环节的推进。

教师“示弱”退后,学生主动发问,让整合了学生各种问题而形成的“主问题”或“话题” 来推进教学活动,课题就由良性结构走向了开放、生成 的不良结构(ill-structured)。这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课堂,才是让学生站在中央的课堂,才是彰显了课改方向的课堂。

二、学习目标,似有偏移之感

本实录最值得商榷之处,是学习目标,似有偏移之感。

根据“课堂实录”,我们大致可反推出于老师教授本文的学习目标 :

1. 通过猜辨读音、猜译文句,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 反复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全面深刻看待问题的道理;

这三条学习目标,比照本单元的专题学习目标,似有一定的偏移。统编教科书《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中,以下三句显得极为重要:第一句——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你能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 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是说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第二句——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 交代了重要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第三句—— “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 明确要求进行思辨训练。

从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来看,这三条专题学习目标,皆未涉及。究其根源,是设计起始时就只见单篇,未顾单元;或者是也曾关注单元目标,但感觉较难落实,便在单篇古文的教学上厚重发力,展开教学。这样,教学设计和实录就落入了“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的窠臼了。

专家处方

从较为上位的角度来说,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可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什么叫单元?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3] 我们进行本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逐篇有所侧重地学习之后进行指向单元学习目标的整合学习,可以设计打通全单元的探究性话题来进行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基于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设置学习任务进行项目学习,等等。指向单元学习目标,以整合性支点、探究性话题或项目学习任务等来撬动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那么《河中石兽》的教学怎样才能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呢?吴忠豪教授的精到阐释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教课文’主要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而‘教语文’ 需要围绕语文目标的落实来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围绕每一条目标的落实细化指导过程。”[4]

因此,结合古代笔记小说的文本特点,落实细化上述第六单元三条整体学习目标,《河中石兽》的教学就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了。

一、落实激发想象力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想象力?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想象是每个有感觉的人都能切身体会的一种能力,是在脑子里拟想出可以感觉出来的事物的能力。”[5] 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其探索与创造,以及对其了解与欣赏,都需要想象力,理由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R·W.杰德勒博士所说的:“人们常常认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内,想象的程序是不同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大脑的创造活动是一致的。”[6]

学习《河中石兽》,进行激发想象力的训练,可以从文学、科学两个维度展开。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对老河兵的解说能基于想象予以理解。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经验细致地分析了石狮、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觅石狮的结论。理解这一看似有违常理、实则合乎科学的结论,是需要具有打破惯性思维的想象 力的。

二、落实运用浏览法的学习目标

快速浏览,是现代社会公民阅读中极为重要的阅读方法。本单元要求“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同时也对本单元的其他作品做了阅读提示:《伟大的悲剧》一文要求借助时间、地点、段首句来速读课文,《太空一日》希望借助各部分小标题进行浏览,《带上她的眼睛》是建议利用小说设置的奇妙悬念来快速浏览。

越早知道越好(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朗读视频 第2张

三、落实思辨性训练的学习目标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二十章《〈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慧》中论及《河中石兽》一文时说:“他(老河兵) 嘲讽那种‘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臆断,把石、沙、水流 三种因素进行动态的综合考察,隐隐地显示了一种辩证的思维。”[7] 可以说,《河中石兽》是 一则用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好材料。

可以扣合文本进行思辨训练。寻找河中石兽,寺僧的做法与讲学家的观点各有其道理,但为什么离真相还有距离?他们各自的问题在哪里?能否依据老河兵的说法,用四格漫画的形式画出河中石兽“跑到”上游的示意图?“物 理”和“事理”有什么区别?有人认为本文蕴含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有人认为包孕了 “全面看问题”的道理,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就会明白讲学家是孤立、抽象、静止地分析问题,是教条式思维,老河兵是全面、具体、动态地分析问题,属辩证思维。

也可以通过链接资料展开思辨拓展训练。教材后面原先曾提供了一则《山西文史资料》上的《唐铁牛与蒲津桥》资料。这则资料说明,在不同的情况下,类似的“河中失石”,不是必然要到上游才能找到的。“这样,辩证思维的品质,在体现其全面、具体、动态地分析问题时,其基本的立足点,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从而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这正是辩证思维的重要表现。”[8] 这则材料依然可做思辨拓展训练用。

这样的埋下“思辨种子”的思维训练是必需的,不仅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中,也包括在类似的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中。

综上,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具有普遍意义的样本价值,是典型的“教课文”型实录,只有改变纯单篇文本的学习目标为大单元视野下的单篇学习目标,并以之来设计教学过程、落实细化指导过程, 才能转变为“教语文”型教学。

(本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0期,原文有注释,此处从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