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考古展现多彩历史画卷 大运河文化历程

六八 69 0

博物馆Vol.086 | 宿州市博物馆

探索历史记忆:宿州市博物馆深度解读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通济一路8号的宿州市博物馆,宛如一座活生生的历史长廊,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汲取了汉文化的精髓。汉式高台大屋顶规制,大理石外墙,正立面镶嵌的汉化像石图案浮雕,每一砖一瓦都沉淀着沉稳的古朴韵味。这座博物馆于2010年10月正式落成,占地50亩,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见证了宿州深厚的历史积淀。

馆藏丰富的历史篇章

馆内珍藏的700余件文物,犹如时光的见证者,分布在三层不同主题的展厅中。一层的民间艺术馆,包含了地方戏曲、埇桥马戏、民间工艺、书画艺术和灵璧奇石,将宿州民间艺术的瑰宝悉数呈现。二、三层则是历史的画卷,九州通衢、人文溯源、秦汉雄风、汴水咽喉、明清遗韵、现代风云、人杰地灵,七个主题依次展开,带你穿越时空,感受宿州历史的脉动。

人文溯源:远古的文明印记

在人文溯源展厅,新石器时期的大小两个单元揭示了宿州早期文明的足迹,小山口、古台寺和芦城孜遗址的遗址遗物,生动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起源故事。展厅通过展示陶器、玉器和铜器,让观众亲身体验宿州文化的诞生。

秦汉雄风:历史的烽火与辉煌

“秦汉雄风”展厅,以大泽风雷和垓下决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展出了两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和汉画像石艺术,再现了那段决定历史走向的辉煌时刻。

汴水咽喉:运河文化的见证

“汴水咽喉”展厅揭示了宿州作为大运河咽喉要道的历史地位,通过宋代码头的发现和大运河考古成果,展示了宿州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角色。

明清遗韵:瓷器与建筑的艺术韵律

明清遗韵展厅展示了精美的瓷器和林探花府这一清代建筑群落,透过这些瓷器和建筑,你可以领略到宿州社会风貌的变迁。

现代风云:革命历史的烙印

在现代风云展厅,抗日战争和淮海战役的壮烈画面,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向观众讲述宿州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角色。

人杰地灵:英雄与文人的故事

人杰地灵展厅,聚焦那些生于宿州或寓居此地的英雄和文人,如闵子骞、赛珍珠、刘开渠等,展示了宿州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风采。

民间艺术的瑰宝

宿州民间艺术馆,以戏曲艺术、马戏艺术等六个单元,生动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领略到民间艺术的无穷活力。

馆藏珍品中,如蕲县界碑记录了历史变迁,风花雪月四系瓶、磁州窑褐彩凤鸟纹罐等瓷器,以及北宋磁州窑白釉褐彩少女抱鸳鸯瓷塑,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作品,构成了宿州市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的探索与感悟。

*部分信息来源于宿州市博物馆、安徽文旅等

*图片版权属原作者,如无特别说明

--- 旅程的终点 ---

大河宸章内容简介

《大河宸章》是一部深入剖析京杭大运河与拱宸桥区域文化内涵的著作。作者薛家柱,以杭州为生活背景,凭借对运河的深厚情感,将历史、人文、经济、建筑艺术以及财富等多元视角融入其中。作者运用严谨的历史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旨在激发读者对运河文化的兴趣,唤起人们对运河区域历史遗迹和生活风貌的思考。书中,薛家柱通过对拱宸桥区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读者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运河畔人民的生活气息和历史变迁。《大河宸章》不仅是对杭州大运河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致敬,承载着人们对过去记忆的珍视,以及对现代运河畔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佳作,也是一部唤起人们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情感的桥梁,引领读者在文字间探寻大运河的魅力,感受其深远影响。通过阅读《大河宸章》,读者不仅能增进对运河历史的了解,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活、关于历史的独特见解。

河南省哪个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最多

洛阳最多。河南作为中原大省,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历史遗迹众多。河南省内的世界性文化遗产有:1.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 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2010年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大运河 大运河河南段遗产点包括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等7项。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2014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河南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河南段包括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崤 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等项遗产点。河南的丝绸之路遗产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代表了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城址、门址、关隘遗址、道路遗址等不同的遗产类型。在2014年中国成功申遗丝绸之路,河南省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增添至五项。4.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奉先寺石窟中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龙门石窟在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5.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历史悠久且文化研究意义重大。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成功。

京港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文化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转)

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

中国大运河自开凿以来,大体可划分为三段发展历史:邗沟(春秋至隋朝)、隋唐大运河(隋朝至元朝初年)、京杭大运河(元朝至清朝末年)。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频繁。吴王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但伐齐远征需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靠陆运劳力甚巨且道路不畅,而吴国的优势是水军和先进的开河、造船、航运技术。当时长江与淮河之间并无水路可通,只有走海路,风狂浪急,风险颇大。 公元前486年,吴国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从此长江与淮河贯通。该运河以南端的古邗城为起点,因此称为“邗沟”。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的开端。扬州、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因邗沟的开凿而诞生。邗沟也是淮扬运河的前身,此后一直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为水运要道。与此同时,浙东运河的前身——山阴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并且至今依然保存较好的人工运河之一。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动机已超越了军事目的,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四百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称山阳渎。608年,又征发黄河以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完成,隋唐大运河由此基本形成。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隋唐大运河造就了沿线城市的繁荣,扬州、苏州、杭州、楚州(今淮安)、泗州(今江苏盱眙境内)都是繁盛一时的商业城市。浙东运河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凭借经余姚、曹娥把宁波与杭州联系起来的水路及浙东运河,宁波实际上成了大运河的南端终点。两宋时期浙东运河为国家级主航道。 由于元朝以前,中国的行政中心长期位于洛阳、开封,因此江南漕运要运送到北方,需绕道河南。元朝至元18年(1218年),忽必烈决定对运河裁弯取直,下令开凿济州河,后再开会通河与通惠河,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也成为繁华的都市,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 浙东运河在明清时也同期繁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朝廷制作了大运河全图,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详细反映了运河沿途各府县周边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间沟通关联济运情形,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南起始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