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象鼻山受灾前后对比画面 桂林象鼻山全貌

六八 72 0

雨季的桂林和枯水期的桂林对比,哪个更适合游玩?

其实桂林这个地方,枯水期和雨季都不大适合游玩,它真正适合游玩的时间是惊蛰前后到小满之前的那段时间。具体以下说说:

一、桂林的雨季很长,雨水也特别多,但是多为石山,不蓄水。

桂林是会被水淹的,它在雨季的时候,经常淹得象鼻山都没了鼻子,这种季节去桂林,别说看风景了,水是浊的,山也被淹了,并且还时刻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因此,雨季并不是去桂林游玩的好机会,甚至还会有安全隐患。具体可以看下图,这就是雨季里被水淹的桂林山水。(没被水淹的图可以自行查询)

二、因为不蓄水,枯水期就只能看山,少了水的桂林就山水缺其一了。

再来就是估水期,少了水之后的桂林,河道是水很少的,有时候连漂个竹排都比较困难,更别说山水的风景了。同样的,我也用象鼻山为例,在象鼻山周边,枯水期的时候,河滩上就会有很多带淤泥的石头露出来,因为这些石头是没有经过雨水的冲刷,这里的水流也不急,因此在石头露出来的时候,河滩上还会有一些贝类的腐烂气味,实在不是什么好体验。

三、春夏之交的时候的桂林,是最美的。

真正美的时候,是飘着毛毛雨,万物复始,春回大地的时间,那时候汛期慢慢起来,水流也慢慢变大,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有山有山的桂林。

然而,这个时期要玩的话,就不要去象鼻山了。因为象鼻山虽然是桂林的标志,但说真的真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漓江的沿途风景。现在全国的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实际上比象鼻山景区美的地方有太多太多,现在的象鼻山也只是依靠从古至今的口口相传人们闻讯而来而已,看过之后也会觉得不过如此。

不过漓江两岸风景美依旧是没话说的,咱们来桂林旅游不要只是看象鼻山。买好船票,从磨盘山码头出发,一直游览到阳朔,相信你会赞叹桂林山水的美的。

描写桂林象鼻山样子的文章

象鼻山是桂林的一座名山。为什么叫象鼻山?有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说的是天帝的一头神象为民耕地,触犯天规,被天帝设计害死,但它宁死不屈,身立不倒,终于化为一座石山。故事悲壮,十分感人.  传说象鼻山原是一只神象。古时候,天帝南巡路过桂林,驮着宝瓶的神象紧紧尾随.  大队人马所到之处,田地被踏平,庄稼倒伏。牛头马骨满地皆是。  老阿公坐在倒塌的茅舍旁,小孙女紧紧地依偎在他怀里抽泣。  队伍走远了。患病的大象蹒蹒跚跚落在后面。挣扎着走上两步,便累得站下来喘粗气.  象奴举鞭狠狠抽打大象,大象痉挛地抖了一下身子,勉强走动一步,又倒下了。  皮鞭朝大象的头上甩去。  大象忍无可忍,怒吼一声,用象鼻卷住鞭子,将象奴摔倒在地。象奴吓得连滚带爬朝队伍逃去了。  象奴连忙向天帝禀报。天帝为了赶路,挥挥手命队伍继续前进。把生病的大象扔在路上不管了。  天色微明。病倒的大象夹尾垂鼻,孤零零地卧在路旁,痛苦难当,终于昏过去了。  美丽的啄木鸟飞到大象身上蹦蹦跳跳,东啄啄,西敲敲,大象全然不知。  大田鼠用根草棍捅捅象鼻眼儿,大象发出一声粗气,醒过来了。  响声惊动了担水的老阿公,他见大象十分费力地迈出一步,又无力地倒了下去。  老阿公和小孙女来到大象身旁,将耳朵贴在大象胸部听听,又翻开它闭上的眼皮瞧瞧。  大象病得不轻。老阿公背起竹篓上山采药去了。决心为它治病。  药熬好了,小女孩双手扶着象鼻,使鼻孔往上翘起来,老阿公将一竹筒煎好的药慢慢倒进象鼻里。  大象终于站了起来,小女孩高兴得手舞足蹈,大象用鼻子在她脸上亲昵地蹭着。  小女孩拽住象鼻子,领它去江边洗澡。  大象十分快活,用长鼻吸足水,喷得小女孩浑身透湿  小女孩嘻嘻笑着,泼水还击。她们玩得十分快活  大象用长鼻将小女孩高高举起,放在自己背上,朝岸边走去。  老阿公肩扛铁锄从茅舍走出来,见大象将长鼻伸进屋里东闻闻,西嗅嗅,很奇怪。  一会儿,大象取出一副铁犁,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用鼻子推推老人,又指铁犁。  老阿公明白了大象的用意,非常高兴,忙将犁索套在大象身上。  大象在被踏平的田地里犁田。人们跑来观望,万分惊奇。  大象愈犁愈有劲,飞跑起来。一大片田地翻得整整齐齐  地里长出嫩绿的秧苗,转眼禾苗变成金黄的稻穗,一派丰收景象。  各族百姓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抬着一筐筐柚子、芭蕉、菠萝,载歌载舞慰劳神象。  小女孩同大象面对面跳起舞蹈。大象左一摆,右一摆,笨拙的动作十分逗趣。  消息传到南天门,天帝又惊又怒,命象奴立刻把神象抓回来。  象奴吓得浑身颤抖,连忙驾云四处寻找神象的下落。  象奴驾着乌云飞来飞去,刹时天色骤变。小女孩忙领大象躲进山洞。  云块降下,如轻烟一样散去,立刻显现出那个象奴。  象奴来势汹汹,朝洞口扑去,老阿公手握镰刀,勇敢地挡住了象奴。  象奴挥起皮鞭,将老阿公的镰刀打落在地。鞭声如雷,大象闻声走出山洞。  象奴取出“诏书”,指责神象为凡人耕地,有辱天庭,命它回庭服罪。  大象不愿归依天帝,一个喷嚏,如狂风大作,将“诏书”吹得无踪无影。  象奴急急败不,举鞭抽打大象,大象卷起象奴,轻轻一甩,把象奴扔出老远。象奴连滚带爬,狼狈逃回天庭。  天帝大怒,立刻率天兵天将赶来捉拿大象。  天昏地暗,天兵天将滚滚而来。小女孩在山地高处燃起一堆篝火,老阿公擂鼓三通,为大象助威。  天兵天将手持金瓜铖斧将大象四面包围。大象昂首竖鼻,勇猛迎敌。  大象长鼻一甩,原地转了一圈,如同秋风扫落叶,刀枪斧剑全被扫得飞向天空。  一个手举双锤的天兵,朝大象背脊狠狠两锤。  四个持鞭的天兵,朝大象举鞭猛抽。大象用长鼻一卷,将它们统统打倒了。  一伙兵将簇拥着天帝走来,前两个天兵掌灯开路。  大象一鼻甩去,灯笼落地滚向远处。天帝假惺惺地夸奖神象勇敢,不予加罪,率众返去。  神象身负重伤,又饥又渴,以为天帝的话,不会骗它,便去漓江边饮水。  夜空,明月高悬;山峦,一片银色。人们高举火把四处寻找大象。  老阿公和小孙女快步走着,忽闻一阵雷鸣,老阿公抬头仰望,见天空飘来一块黑云。  黑云吞没了明月。黑云里,显出天帝的凶神恶相。  天帝发生一声奸笑,一支晶亮巨大的宝剑在寒光里闪耀  大象吃力地朝漓江边走去。宝剑不偏不倚朝象背直刺下来,迸出五光十色的光环。  大象昂头蹬脚,长鼻竖起,发出怒气冲天的狂吼。吼声震天,久久回荡。  天帝抱头掩耳,匆匆逃离。  大象缓步走向江边,长鼻垂在清清的江水中,再也不能动了。  老阿公牵着小孙女赶到大象身边,抚摸着大象,伤心地哭了。  大象虽被天帝害死,但它身立不倒,慢慢变成了山,就是漓江边上的象鼻山。  红日冉冉升起,金光万道,游览的人们来此,都要远眺这壮观的景色。  欢迎你们来桂林游玩!”

桂林象鼻山介绍(25字)

1. 象鼻山象鼻山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的,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远远看去真的很像是一头大象把鼻子伸入水中,这里也是桂林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园内还有摩崖石刻50余件,刻有陆游、范成大、张效祥等著名诗人的作品。提醒:1.摄影宜在坐船游漓江时取摄影角度,象山水月的夜景非常棒。酷爱摄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2.19:00后,象鼻山就不收门票了,但也别太晚去,因为22:00后就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了。白天也可坐私人竹筏进去,这样的话是不付门票但得付竹筏钱10——15元。 3.爬山需15分钟,有竹筏、鱼鹰出租留影。住宿:象鼻山公园附近的桂林卫生学校边有一家县招待所,住宿干净便宜。

桂林漓江的象鼻山是 怎么形成的?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 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它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的。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写道:“粤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则又其奇之甚。”

简单介绍一下桂林的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广西区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象鼻山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 漓水流贯其间,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桂林市滨江路,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占地11.88万平方米,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饮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 。

2017年与两江四湖景区共同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扩展资料

桂林象鼻山最佳旅游时间:

四季皆宜。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象鼻山开放时间:淡季:7:00—21:30(12月- 3月为淡季),旺季6:30—21:30(4月-11月旺季);

最佳出行时间:清晨、夜晚

清晨——烟雨象鼻山

烟雨漓江可说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性景象,要充分体现漓江烟雨。此时的象鼻山在春季的烟雨中飘渺出现,同时宽阔的江面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夜晚——“象山水月”

象山水月的夜景非常棒,酷爱摄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可以在坐船游漓江时取摄影角度,游览时间通常一个半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鼻山

桂林象鼻山

简介 象鼻山又称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1],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0象鼻山夜景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占地1.3万平方米。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构成,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因而得名。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说:“粤西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山,则又其奇之甚焉者。”象山的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山素以粤西奇山著称,山水岩洞而外,题刻多且珍贵,还是古来兵家战略要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洞名曰“水月洞”。距今约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干象鼻与象眼之间东西通透的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宋代蓟北处士《水月洞》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笼,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人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象山的水月与隔江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象眼岩 象山山腰有一岩洞名曰“象眼岩”,是一个南北两侧互相贯通的山洞,高约2米,宽5米~10米,长52.8米,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因位置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象眼岩南北两洞,是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巨象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对象服而显得更加神采奕奕。 普贤塔 出象眼岩曲折而上,至象山之巅。山势孤拔陡峭,山岩鳞峋,崖间藤蔓缠绕,山榕依依,山顶树木成荫,小道迂回;绿树丛中,一座喇嘛式实心传塔耸立平岩石之上,即为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 云峰寺 在象山西南麓有一寺名曰“云峰寺”,相传此处原为唐代温灵庙旧址。为了祀奉方信儒和范成大,明代建成“范方祠”。这两位宋代的诗人学者曾先后在桂林做官。范成大于1173年出任静江(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史,任职两年,其间他游遍桂林的山、水、洞,写下了广西第一部风物志《桂梅虞衡志》,并感叹:“余尝评往山之奇,当为天下第一。”方信德于宋嘉定七年(121年)曾在此定居,并建一书斋“云崖轩”,成为当时桂林文人重要聚会场所。如今的寺宇为1979年改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门,弧形山墙,朱红包住梁和窗棂,碧绿色琉璃瓦。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汲水应波。青山自是绕奇景,白日相看不厌多”。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被视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令世人叹为观止。 桂林象鼻山历史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象山山腰有一岩洞名曰“象眼岩”,是一个南北两侧互相贯通的山洞,高约2米,宽5米~10米,长52.8米,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因位置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象眼岩南北两洞,是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巨象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对象服而显得更加神采奕奕。 出象眼岩曲折而上,至象山之巅。山势孤拔陡峭,山岩鳞峋,崖间藤蔓缠绕,山榕依依,山顶树木成荫,小道迂回;绿树丛中,一座喇嘛式实心传塔耸立平岩石之上,即为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 在象山西南麓有一寺名曰“云峰寺”,相传此处原为唐代温灵庙旧址。为了祀奉方信儒和范成大,明代建成“范方祠”。这两位宋代的诗人学者曾先后在桂林做官。范成大于1173年出任静江(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史,任职两年,其间他游遍桂林的山、水、洞,写下了广西第一部风物志《桂梅虞衡志》,并感叹:“余尝评往山之奇,当为天下第一。”方信德于宋嘉定七年(121年)曾在此定居,并建一书斋“云崖轩”,成为当时桂林文人重要聚会场所。如今的寺宇为1979年改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门,弧形山墙,朱红包住梁和窗棂,碧绿色琉璃瓦。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汲水应波。青山自是绕奇景,白日相看不厌多”。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被视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令世人叹为观止。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