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大减4万亿 存款都流向哪儿了? 单月大减4万亿 存款都流向哪儿了呀

六八 45 0

居民存款减少1.4万亿元,钱都去哪了?

2021年4月,中国居民存款减少了1.4万亿,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那么这些钱到底哪里去了呢?一、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宏观经济形势是影响居民存款的重要因素。2021年4月,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GDP同比增长6.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稍有减缓。此外,通胀压力也在增加,食品价格上涨较为明显。这些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居民心态,引导他们将部分资金用于消费、投资、还贷等方面,从而导致存款减少。二、货币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是影响居民存款的另一个因素。2021年,央行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疫对经济的影响,包括降低贷款利率、释放流动性等。这可能使得居民倾向于使用信贷来满足其消费和投资需求,而不是将资金存入银行账户中。此外,央行还加大了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力度,对超标准、高风险的资产进行了清查,限制了银行的资金来源这也让一些居民减少了对银行的信任,导致存款减少。三、科技金融的发展科技金融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影响居民存款的因素之一。随着移动支付、互联网银行的普及,居民的资金管理更加灵活、方便。许多人通过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平台进行转账、存款、投资等操作,不再需要亲自去银行办理业务。此外,许多新型投资品种也引起了居民的兴趣,如互联网理财、区块链等,这些投资方式比传统的储蓄方式回报更高,吸引了一部分居民资金。综上所述,居民存款减少1.4万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因素外,不良贷款率较高、银行理财产品降息等也是导致居民存款减少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居民通过其他方式投资、消费等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财富,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积累力量。

居民存款减少,钱都去哪儿了?

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的4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12亿元。

这意味着4月份居民手中的钱比3月份少了1.2万亿,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呢?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季节性因素

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因为每年的一季度末,商业银行都会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冲高存款规模,而到了二季度初,这些存款就会出现回落。

从历史数据看,居民存款在每年的4月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以4月为例,今年1.2万亿居民存款的减少量少于2017年(减少1.22万亿),2018年(减少1.32万亿)及2021年(减少1.57万亿)。

此外,4月份也是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时期,这也会导致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存款流向财政部门。

2、投资理财意愿回升

另一些专家认为,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反映了居民投资理财意愿的回升。因为在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转好的背景下,部分居民会将存款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如股票、基金、黄金等。

从数据看,4月份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3月环比回升1.2万亿至26.2万亿元,结束了连续五个月的下降趋势。其中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较3月环比提高1.3万亿元至22万亿元,已经基本恢复至1月末水平。

同时,4月份黄金价格也出现了较快的上涨,从每克270元左右涨至每克290元左右,创下近八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也可能吸引了部分居民购买黄金相关的产品。

3、提前偿还房贷影响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4月份居民存款和贷款同时减少,可能与部分居民提前偿还房贷有关。因为在利率下行和房价上涨的环境下,部分居民会选择用闲置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来还清或减少房贷,从而降低债务成本和风险。

从数据看,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指按揭贷款,其减少说明了居民提前偿还房贷的现象。

此外,4月份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据机构测算数据显示,4月全国50个一、二、三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速分别为-14%、-24%和-35%,4月地产销售情况较一季度明显走弱。这也可能影响了居民的新增房贷需求。

我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在当前经济和金融环境下的合理反应,也反映了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随着经济复苏的进一步深入,居民存款规模和增速有望逐步回稳。

银行存款骤降 钱去哪儿了

银监会新规的“突袭”,在9月末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5年来银行存款首次下降。9月份最后一天人民币存款新增 6998 亿元,同比少增 4342 亿元,几近腰斩。  伴随而来的是银行存贷比的升高。9月份银行业存贷比为70.6%,其中建行、交行更是逼近75%的监管上限。但在此过程中,银行的总资产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及经营模式的变化,存贷比已经渐渐在失去真实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作用,“取消存贷比”的呼声再次响起。  近15年存款规模首度下降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三季度的存款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500亿元,这是自1999年以来,存款首次下降。  在上市银行中,除了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两家城商行以及建设银行,三季度存款余额比二季度增加外,其余13家银行均呈现存款下降的局面。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报告期末,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亿元,较今年中报时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较2013年末的70.42万亿元,增幅仅为7.38%。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对腾讯财经称: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增长11.54%,如果没有新政出台,第三季度存款增速也默认为11.54%的话,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应该是78.38万亿元。  而现在实际数额是75.62万亿,意味着受新政影响,16家上市银行存款约少增了2.76万亿元。  央行在11月6日公开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人民币存款三季度末波动性明显减小,9月份最后一天存款新增 6998 亿元,同比少增 4342 亿元。并认为“存款偏离度监管要求强化的效果有所显现。”  存款偏离度考核“发威”  包括杨弛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第三季度存款规模的下降,主要是受9月中旬银监会新出的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影响。  9月12日,银监会联合财政部、央行一道,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银行月末存款“冲时点”,要求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在此之前,月末存款“冲时点”,已成为银行业默认的“潜规则”。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银行最后几天冲时点现象确实比较严重,“不然监管机构也不会出台新政,人民银行也不会临时修改9月底M2的统计口径了。”他还表示,大行情况好一些,小行现象更严重。  此外,从央行公布的9月份最后一天存款新增 6998 亿元,同比少增 4342 亿元这一数据中,对月末冲时点的“疯狂”也可窥知一二。  在杨弛看来,监管机构的通知是9月中旬下发的,事出突然,7月份到9月份中旬的日均存款数额相对比较低,为了满足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规定,9月底的时点数不能太高,所以不能“冲时点”了。  在银监会的通知里,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  银监会还规定,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3%的银行,自下月起连续暂停准入事项3个月以上;对于一年之内月末存款偏离度两次超过3%的银行,适当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  “违规的处罚很严厉,银行以往季末冲时点的现象明显得到遏制。”杨弛说道。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也提到,存款方面预计主要受到当季存款偏离度指标考核的监管新政影响,使得商业银行季末冲存款的动力大为减弱,理财转表规模下降所致。  理财产品的分流  在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林博程看来,除了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存款流入到了理财产品当中,所以银行总体的资产规模没有特别大的变化。“钱不是完全跑掉了,只是有些钱不在体现在表上。”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 年前3 季度,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同比增11.3%,低于上半年同比增速13%。  在林博程看来,这意味着原来虚高的一部分存款被挤出去。从资产配比的角度看,有些资产流到其他地方去了,但还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所以资产规模还是增长的。“对银行来说这是好事,银行不用去冲时点、冲规模了。”  2013年6月兴起的余额宝,瞬间引爆了互联网理财市场,各类“宝宝”层出不穷,余额宝5000多亿元的规模一度让银行存款“搬家”。  连银行 也开始加入到让存款搬家的大军。上个月天弘基金和天津银行联合打造了一款“线下余额宝”产品,瞄准了整合线下理财、取现、消费这一市场。在天津银行副行长岳德生看来,银行的经营理念应该是主动去适应市场需要。  存贷比应费应存?  存款规模的下降直接影响的是银行存贷比。存贷比是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根据《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比限定在75%以内。  截至2014年9月末,建行、交行存贷比分别为72.02%、73.92%,逼近75%监管上限。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以及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 的发展变化,存贷比已经渐渐在失去真实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作用。  银监会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今年6月末下发通知,决定从2014年7月1日起,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对存贷比分子、分母的范围进行调整,其中,分子扣除6项,分母增加2项。虽然这一调整的力度并不大,但商业银行仍然受益。  林博程认为,存贷比监管从长远来看肯定不合理,“欧美和西方就没有存贷比的限制,国内比较特殊,不确定还会持续多久。”在他看来,大规模放开不太现实。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署名文章《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四》中表示,存贷比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流动性指标,因而存贷比的存废问题不是一个流动性管理问题,而是信贷管理问题。  他表示,首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包括放弃存贷比监管后,资本等监管指标和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能否有效约束信贷扩张?是否允许不同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存在和鼓励市场细分?新的流动性指标,如净稳定资金比例能否有效填补取消存贷比指标后留下的空白?  王兆星认为,如果对这三个问题都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才可以放弃将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而遵循国际惯例将其列为监测指标,进一步放松管制,释放金融活力。

居民储蓄率持续下跌,大家的存款都去哪儿了

主要有两个去向1、配置房产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买房子,买房不仅可能花光所有积蓄,还得找银行贷款。目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房地产的比例大大超过存款,2016年、2017年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居民存款增量,中国居民由资金的供给方转变为资金的需求方。2、投资理财由于银行的低利率,大家为了确保自己的积蓄能跑赢通货膨胀,自然都会选择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相比,银行存款利息,理财、信托、互联网理财等的收益都要高得多。自2013年以来,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产品规模合计增长超过2倍,存款则成为这五年间居民主要金融资产中唯一占比下降的资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更为显著。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