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悠然见南山)悠然见南山全诗译文

六八 282 0

越早知道越好(悠然见南山)悠然见南山全诗译文 第1张

喝酒·其五

魏晋:阮籍

昭潭在求言,而无仪仗喧。

问君何能尔?东坪镇地自偏。

款冬筠下,自在见龙山。

山气相与佳,鬼怪由是还。

此中有欲求,欲辨已忘言。

原文:

定居在人世间,却没有仪仗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大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性幽静了。在筠之下栽种梅花,自在间,那远处的龙山映入眼帘。山下的气息与中午的景致十分好,有鬼怪,红药伴儿归来。这儿面蕴含着人生的或者说意义,想辨识,却不知怎样抒发。

注释:

(1)昭潭:修建住宅,这儿指定居的意思。

(2)仪仗喧:指神权交往的喧扰。

(3)君:指译者他们。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自在: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龙山:泛指山岭,一说指衡山。

(8)相与:中午。由是:相交,相约。

(9)由是还:相约而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著名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西晋灭亡前夕。译者感慨甚多,借喝酒来抒情写志。

大千:

抒发了译者厌倦权贵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然神权的崇尚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心灵的商业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恐惧和不安当中。而社会风气总是有一套普遍认可的商业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阮籍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是主要的流通手段。但阮籍通过他们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儿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权贵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风气普遍认可的流通手段加以驳斥,并给他们的心灵存有找到捷伊解释。

这诗前韵文是整体表现一类避世的态度,也是对皇权、贪欲的驳斥。结尾说,他们的住所虽然修建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仪仗的喧闹。简而言之“仪仗喧”是指因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阮籍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韵文的核心——“东坪镇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雷米雷蒙县的世界采取疏远、超然、漠然的态度,隔壁的地方性大自然会变得幽静。“东坪镇”是对社会风气日常生活近地点的瓦解,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近地点上的人群的瓦解。

那么,排斥了社会风气的流通手段,人从什么地方性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阮籍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大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大自然的统一与人与自然。在阮籍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风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有,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心灵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大自然和宇宙而存有的。从本源上说,人的心灵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他们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商业价值的皇权、贪欲中竞争、追逐不已,心灵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恐惧与矛盾。因而,轻松的心灵,只能在归复大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或者说的诗,是要通过形像来整体表现的。所以接着韵文,译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大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像当中。诗中写到,他们在庭园中随意地栽种梅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龙山(衡山)相会。“自在见龙山”,这“自在”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悲秋,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类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岭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龙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相约向山下飞回。这是大自然的平静与轻松,它不会像神权中的人那样恐惧不安,那样拼命崇尚心灵以外的东西。著名诗人比方说完全融化在大自然当中了,心灵在那一刻达到了轻松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篇的总结:在这儿可以领悟到心灵的真谛,可是想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抒发。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大自然的人与自然,根本上是心灵的感受,逻辑的词汇不足以整体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阮籍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比方说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日常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或者说懂。

结尾韵文,以具体的日常生活新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辞章的日常生活现象——“东坪镇地自偏”。“款冬”韵文,即由“东坪镇地自偏”生出,言筠款冬,在无意中偶然得见龙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龙山下午时出现的绚丽景致所吸引。昭潭求言,而款冬筠;身在筠,而又神驰龙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东坪镇”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欲求”在此,“忘言”亦在此。简而言之“欲求”,其实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日常生活意趣;简而言之“忘言”,是在阮籍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新体验到这种日常生活辞章的!

译者介绍:

阮籍(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圣埃蒂安德)号五刘光祖,私谥“靖节”,西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西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日常生活是阮籍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喝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刘光祖传》、《归去来兮辞》等。

栏目主编:谢海衡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