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郁青青
这几天,一个视频上线一天,就获得了500万点赞。
这就是8岁女孩马子惠,在人生的第一场正式比赛中摔倒、逆袭、夺冠的超燃经历。
在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500米的一场比赛中,她刚刚起步,就不慎摔倒,整个人趴在了冰面上。
赛场边,教练和女孩的父母大声呼喊:起,快起。
这个瘦瘦小小的姑娘没有丝毫犹豫,不顾身上的疼痛,爬起来就往前冲。
而此时,她已被其他选手甩出了几十米的距离。
她紧紧盯住前面选手的身影,双脚越迈越快,30米,20米,10米......终于在弯道处连超3名选手,以势不可挡的劲头率先冲过终点。
最后,女孩赢得了冠军,赛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刚才不知不觉攥紧了拳头,眼睛也酸酸的。
这个小女孩太不简单了!
跌倒后再爬起来,落后了也不放弃,用实力证明自己,如此坚定执着、全力以赴。
这么强大的心态到底是怎样养成的?
小姑娘在赛后表示:「我没有想过放弃,我不应该放弃,教练和爸爸妈妈都是这么教我的。」
妈妈坦言:「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但当看到她站起来往前冲的那一下,我心里一下子就放松了,我从心里面就觉得她能行。」
无论是平时将「坚持」「信任」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还是赛场上的一声声「加油」,马子惠的父母让我们懂得了:鼓励,会让孩子有多了不起。
孩子的自信和底气,是鼓励出来的
此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个日本小男孩同样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6岁的凌很不擅长跳箱,常常因为失败而偷偷哭泣。但在老师和爸爸的鼓励下,他还是决定参加幼儿园的最后一次10段跳箱挑战。
第一次尝试,他没有跳过去。
再一次,他还是只能触到跳箱的顶部。
第三次,还是失败,而且跳起的高度比之前更低了。
比凌高出很多的跳箱,就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几次失败后,凌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落寞的样子让人心疼。
这时候,老师对其他小朋友说:「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给凌吧!」
然后,小朋友们来到凌身边,围成一个圈,整齐地喊着: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当凌再次站到起点上,体内的小宇宙似乎爆发了,他奋力地助跑,用力地踩在跳板上,一下子跳过了10段跳箱!
他成功了!
原来鼓励的力量如此强大,能够激发一个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帮他完成一个不可能的挑战。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一句夸奖,能让孩子高兴半天。
你常说「试一试」,胆小的孩子会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你看得见孩子的努力,他会更加耐心,不轻言放弃。
包文婧的女儿饺子,学了一段钢琴后,出现了抵触心理,跟她抱怨:「学钢琴很辛苦。」
包文婧知道女儿想打退堂鼓了,她先表示理解:学琴确实很辛苦。然后肯定女儿的耐心和毅力很难得,还夸她比很多小朋友都强。
在妈妈的鼓励下,饺子又对自己恢复了信心。
孩子畏难很正常,很多时候,放弃还是坚持,他心里并没有答案。
而父母感同身受的理解,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会说服孩子:父母都这样相信我,我再试一试。
外驱力是可以转化为内驱力的,能帮孩子翻越一座山,也能点燃孩子心中的一把火。
在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会生出两个翅膀:自信和底气。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知乎上有个问题:从来没有被父母鼓励过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个女孩说,每次热情洋溢地跟他们分享自己的画,总会遭一顿怼:有这闲心还不如多看点书。
拿着奖状回家,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题是不是很简单?
但凡考得不好,就会批评她不努力,说谁家的孩子有多厉害。
她曾反复问自己:到底是他们不爱我,还是我就是这么差?
后来,父母告诉她:还不是怕你骄傲,我们也是为了你好。
虽然她理解父母的初衷,但骨子里的自卑却无法改掉,习惯了沉默寡言,在意别人的看法,想改变自己,又没有勇气。
很多父母觉得夸奖会让孩子骄傲,不努力,习惯了泼冷水。
而在孩子心里,如果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肯定自己,甚至「落井下石」,孩子真的会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父母的认知和言语,可能毁掉一个孩子,也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杨幂曾在《奇葩说》上频爆金句。
主持人问:「你会把前任当人脉吗?」她霸气表示:「我觉得我才是那个人脉。」
有人当面吐槽她「照骗」,她从容回应:我不需要你喜欢,我的受众群也不是你。
很多人问:杨幂哪来的底气?
抛开外在的光环和实力,其实,杨幂身上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内在力量:坚定执着地做自己。这,是家庭的土壤滋养出来的。
在一次访谈中,杨幂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她说:「我很感谢父母,从小到大会鼓励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的孩子会更有自信,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家人的鼓励,让你并不害怕在外面受伤,因为家是你避风的港湾。」
为什么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因为真诚的鼓励,是激励,更是尊重和信任。
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说:有益的夸赞,能让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得出积极结论:我被人欣赏,我很受人尊敬,我很能干。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产生充分的自我认同,让孩子产生价值感和自尊感。
每一个擅长鼓励教育的父母,其实是最懂孩子的人。
正确的鼓励,不是口号,也没有压力
每个孩子都渴望鼓励,但不需要不恰当的鼓励。
鼓励是讲究方法的,正确的鼓励没有压力,没有比较,也不是口号。
在这里给父母们几点建议:
● 鼓励不是泛泛的夸赞
其实,很多父母也会鼓励孩子,总把「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挂在嘴边,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有天赋,而忽视努力,或者因害怕父母失望而不敢犯错。
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说:描述,不要评价,描述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对成绩进行客观现实的描述,不要美化人。
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夸他:这是你努力的结果,真为你开心。
当孩子拿着画让你看时,说:「我很喜欢你画的房子,配色很好看。」
当孩子帮忙做家务时,真诚地感谢:「谢谢你的帮助,地很干净。」
鼓励言之有物,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才能做到的地方,他才会感受到你的真诚,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行为。
● 鼓励的前提是共情
很多时候,孩子想放弃,并不是因为能力欠缺,而是内心惧怕。
「你可以的,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的」,这些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话里,其实暗含着父母的要求,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孩子的焦虑。孩子会觉得:如果我做不到父母可能会失望。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负面的情绪不被理解、共情,是一种负强化,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身为父母,我们要试着去理解、接纳孩子的胆怯和不安。
「妈妈知道这很难,放轻松」,接着告诉孩子他可以的理由。
解决了情绪的问题,鼓励才有意义。
● 用实际行动鼓励孩子
微博上一位爸爸是这样鼓励孩子的。
孩子随手扔掉的画稿,他装进了相框里,不满意的诗作,他打成了铅字,从幼儿园起,获得的奖状,成绩单,他做成了一袋袋的档案。
原来自己的作品这么受重视,原来装裱之后,还真的不错,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便被激发了出来。
有时候,行动比口头上的鼓励更管用。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
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靠的不是打击和否定,是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理解和鼓励。
打心眼里尊重和相信孩子,永远是教育最高超的「技巧」。
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做他身后的一面墙,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多了不起。
作者:郁郁青青,与孩子共同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